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建立脓毒性休克模型,应用定量超声造影探查骨骼肌灌注指标;描述骨骼肌灌注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氧代谢水平,全身血流动力学参数、骨骼肌灌注指标的差异。(2)对脓毒症休克模型在15~30min内完成30ml/kg液体复苏,比较超声造影探查的骨骼肌灌注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与氧代谢状况的差异,探讨其在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只、实验组8只。实验组,通过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制作脓毒症休克模型;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动物均在内毒素注射前、注射1hr、注射2hr、30ml/kg液体复苏四个时间点监测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及骨骼肌灌注指标。 (1)根据超声造影技术,描述两组动物骨骼肌灌注的时间强度曲线,动态观察其变化;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骨骼肌灌注指标、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参数的差异。(2)描述sepsis过程中,超声造影探查的骨骼肌灌注指标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3)对脓毒症休克模型进行30ml/kg液体复苏,比较液体复苏对骨骼肌灌注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氧代谢状况的差异。 结果: (1)从超声骨骼肌造影指标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sepsis时,峰值强度、绝对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明显减少,微气泡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内比较时,sepsis时峰值强度、强度变化、曲线下面积、到达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支斜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下降时间、平均渡越时间、下降支斜率没有明显差异;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表现为上升支缓慢、波峰不明显。对脓毒症休克模型进行30ml/kg液体复苏,液体复苏对骨骼肌灌注指标有明显的变化:峰值强度与基线强度之间的差异增大,TIC曲线下面积增加,微气泡到达时间缩短,达峰时间缩短,上升支斜率增加(P<0.05)。液体复苏后,CO增加,骨骼肌灌注血流增多,超声探查的时间强度曲线波峰重现,表现为速升缓降。(2)实验组在sepsis观察期,超声造影探查的强度变化与CO、MA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1、0.474;AUC与CO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微气泡到达时间与CO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2;达峰时间与MA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2;上升支斜率与MA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下降时间、下降支斜率与CO、MA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不相关。(3)实验组在sepsis1hr时,CO、MAP、CVP、GEDI、SVR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造影探查的骨骼肌灌注指标强度变化、曲线下面积、上升支斜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对脓毒症休克模型进行30ml/kg液体复苏,CO由1.67±0.28L/min增加至3.00±1.00L/min,MAP由73.75±17.04mmHg增加至101.00±25.33mmHg。液体复苏对骨骼肌灌注指标有明显的变化:峰值强度与基线强度之间的差异增大,TIC曲线下面积增加,微气泡到达时间缩短,达峰时间缩短,上升支斜率增加(P<0.05)。 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作为脓毒性休克骨骼肌组织灌注的监测方法之一;脓毒症发生时,与大循环指标CO、ScvO2相比,骨骼肌灌注指标的改变更显著;容量复苏过程中,骨骼肌灌注指标与大循环CO、ScvO2指标变化趋势一致;超声骨骼肌造影指标联合ScvO2可为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监测位点。本研究采用微气泡造影剂团注法、低指数成像技术探查sepsis骨骼肌灌注,下一步研究若联合血管阻断实验,制造缺血再灌注模型,有可能进一步拓展此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