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国译学研究集中于原语文本,围绕翻译的本质、优劣等问题进行研究,对译入语国家的文学及文化规范对译文产生的影响缺乏关注。当今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转向探讨社会、文化及语言层面各因素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影响与制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以吉迪恩·图里为代表的描写学派提出了翻译规范理论,以译入语为导向,把文学翻译看做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翻译规范理论将文学翻译活动置于译入语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中,运用描述研究范式,探讨对文学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和决策产生影响的翻译规范,从而拓宽了文学翻译研究的视野。
本文运用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探讨了翻译规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选取《雾都孤儿》在20世纪三个不同时期,即:“前五四时期”(1900-1916)、“启蒙时期”(1917-1949)和“共和国时期”(1949-1986)三个中译本,展开历时描述性研究。作者从社会意识形态、读者期待、出版社的出版意愿以及译者的个性与协调等宏观角度分析不同时期选择《雾都孤儿》进行翻译的预备规范;其次,还分别从社会、语言以及标点符号系统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了影响选择和组织语言材料的操作规范,从各阶段主流翻译思想以及翻译和译者的地位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原作风格传递的操作规范。
研究结果表明:1)在翻译研究中进行描述性研究非常有必要,可以较为客观地再现翻译活动背后的影响因素及规范。2)翻译规范在社会层面影响翻译材料的选择。3)翻译规范在语言层面影响翻译过程中语言材料的选择与组织。4)翻译规范在文化层面影响原作风格在译作中的传递。
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从理论上说,本文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基础上,结合赫曼斯关于译者协调活动的阐述,分析译作产生的客观因素以及译者的主观意识形态,拓展了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实践上看,不仅能够提高《雾都孤儿》中译本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关注度,而且历时研究可较完整阐述文学作品的译介活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