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endence over Disciplinary Power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q1984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琳·麦卡洛是享誉世界的澳大利亚籍作家。她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小说创作,在罗马史研究、心理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麦卡洛的代表作《荆棘鸟》是一部家世小说,它讲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兴衰沉浮、爱恨情仇。小说一经发表便被《波士顿全球报》赞誉为“使世界为之一震的一本书”。1983年,该小说被改编成的同名迷你影集《荆棘鸟》荣获六项艾美奖。   《荆棘鸟》所获的巨大成功引来无数国内外学者挥笔泼墨、赞誉不断。大致来讲,影集方面的评论集中于音乐、文化、人物演绎研究;在小说文本方面,主题探讨、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文学理论角度的探析居多;文本外的文化、麦卡洛身世的解读亦有人提及。但是,借助福柯的权力理论对这部小说的评论则鲜有发现。   本文主要依据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提出的规训权力理论,分析拉尔夫和梅格的生命历程,揭示《荆棘鸟》中规训权力的运行过程,藉此挖掘麦卡洛对如何超越规训现实的思考和启示。论文的具体结构如下:   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作者麦卡洛及其代表作《荆棘鸟》的基本信息,详细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扼要概述了福柯的权力理论、尤其是规训理论,展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行文结构。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拉尔夫和梅格在规训社会的遭遇。一方面,本章阐述了拉尔夫和梅格及其亲友所属的不同空间,以及由此所致的空间的隔离。不同的空间代表所属人物不同的追求和理想,而不同的人生追求导致了拉尔夫和梅格与他人的精神隔离,致使他们陷入与外界、与他人的完全隔绝状态。另一方面,时时处处、无所不在的监视使拉尔夫和梅格自觉拘于心灵的牢笼,变成了自己的囚徒。   第二章集中研究拉尔夫和梅格的反抗。随着爱欲的一步步苏醒,拉尔夫神父逐渐意识到上帝的欺骗性和禁欲主义的荒谬,他对上帝的态度逐渐从忠诚走向怀疑,最终以生命的代价彻底将其否定。梅格为了彻底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迫切需要拉夫尔真爱的抚慰。为此,她不惜挑战婚姻伦理的底线,并与上帝展开较量。   第三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规训社会对拉尔夫和梅格的惩罚。首先,从原因方面来讲,他们的受罚源于他们对社会赋予的规范的背离。拉尔夫背叛了作为牧师应遵守的戒律,梅格偏离了男权文化赋予女性的美德和职责。其次,从惩罚的方式来讲,规训的惩罚是与奖励同步的。拉尔夫和梅格因为各自符合规范或接近规范的行为得到了不同的奖励。最后,规训惩罚的结果是锻造驯顺而有用的人体。在这套奖惩技术的作用下,拉尔夫和梅格变成了遵从规则、自觉维持规训机制持久运转的人体机器。   第四章从拉尔夫和梅格在规训社会的生命历程挖掘麦卡洛试图通过作品所要传达的启示。梅格在被训练成驯顺的肉体的过程中,通过勇敢的、不懈的抗争,争取到了拉尔夫的爱。她的故事告诫女性:最大的乐源自最深的痛。只有以悲剧的精神为自己所爱抗争,生命才会散发光彩。拉尔夫悲剧的一生启示人们,心灵的健康是成功和幸福的基础,生命的完整不容许爱欲和理性的永远分离。   结论简单综述前文,总结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运用福柯的规训理论透视拉尔夫和梅格的生命历程清晰地展示了作品所隐喻的现实生活中规训权力的运作机制和民众的典型生活,证明了畅销小说《荆棘鸟》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本文的阐释挖掘了小说本身的现实意义和启示。《荆棘鸟》的成功不仅源自拉尔夫和梅格令人肝肠寸断的凄美爱情,更得益于其中蕴含的寓意和警示,即:最大的乐源自最深的痛;人生的完整依赖于爱欲和理性的相伴相随、相依相偎。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1860-1935)是19与20世纪之交美国最知名的女权主义者之一,也是杰出的作家和社会主义者。她的短篇小说《黄墙纸》和乌托邦小说《她乡》是女权主义思潮
功能文体学在现代文体学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把语言看作是具有意义潜势的系统,主要从社会环境的层次对语言进行分析。功能主义理论
目的观察泥敷、堆敷灭螺中氯硝柳胺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灭螺效果的关系。方法土壤样品分别采自四川省普格县的4个地区,经超声萃取、离心、浓缩后用
在英国漫长而恢弘的文学史上,R.M.巴兰坦(1825-1894)这个名字对于国内多数人来说或许只能用“鲜为人知”这四个字来形容。作为一名历险小说创作家,甚至在人们提及英国维多利亚时
澳大利亚文学属于英语文学中的边缘文学,其国际化的进程比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学起步要晚些。但是,自1973年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开始,澳大利亚文学就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论文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中“他者”的理论,通过对土著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的小说《卡彭塔利亚湾》中所塑造的三个人物的分析,借助这部作品里土著人的叙述视角和语言刻画
长久以来,中西翻译理论就与美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美学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对国人来说,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不可分割的。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翻译家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