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52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立交桥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作为与重要交通设施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司空见惯。但是对立交桥附属空间的关注却是近十年才开始的。特别是随着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与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矛盾加剧,引发了社会对立交桥附属空间利用价值的思考。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对立交桥附属空间再利用的意义予以肯定,然而截至目前仍没有对如何实现再利用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北京为研究个案,对北京三环内立交桥附属空间利用现状的进行调研,总结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具体再利用策略,为指导其他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的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   第1章作为绪论介绍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定义和定位;然后介绍了国外和国内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介绍了论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本文写作的组织结构。   第2章首先对北京立交桥进行分类,划分附属空间类型。然后实地调研北京三环内84座立交桥,并对部分使用者访谈,从观察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揭示问题。   第3章分析北京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现状问题产生的成因,并对立交桥附属空间再利用可行性进行研究,了解立交桥附属空间利用潜力,为再利用研究提供设计依据。   第4章是对北京立交桥附属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包括总结再利用设计策略、提炼再利用设计手法、以及再利用设计方案的应用。从而系统的回答北京城市立交桥附属空间该如何利用的问题。
其他文献
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脚步和迅猛增长的城市人口使高容积率低占地面积的高层住宅成为解决住宅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居住理念已经由“居者有其
美国加州大学C·亚历山大等所著的《建筑模式语言》出自于对人行为的深刻理解,将人的活动构成设定空间基础。通过对于模式语言网络化的拓扑和扩展,阶段性地归纳和总结了一些适
济南,作为山东近代工业发源地,在百年的工业发展历史当中留下了众多的工业遗存。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旧的产业结构被打破,城市的职能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
本文通过对徽州地区典型新建民居的实地调研和测试,发现在目前居民以间歇、局部为特征的空调使用习惯下,空调房间往往存在热舒适度低、空调负荷过大等问题,且冬季的严重程度
在建筑全球化影响的中国,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成为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的难题。本文以吉迪恩的动态历史观为思想起点,提出中国历史可持续性这一话题,通过从中国传统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在代表公共利益进行抉择的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难题。解决这些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尝试建立明晰而可靠的成本收益分析系统,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又
伴随着大面积的城市更新、城市传统空间模式的打破及居住环境的改变,少年儿童在城市成长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拟从城市开放空间儿童活动需求及城市开放空间社会现
学位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山地面积远远大于平原面积。而我国的国土面积中,山地就占据了国土面积的2/3,山地居住人口众多,山地城市与建筑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及战略意义。
近代史上,东北是中国城市化速度最快、水平最高的地区。当时的规划建设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使东北城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窄间形态。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东北城市--沈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