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tangjun6422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客观进程的不断演进,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其研究成果又会反过来影响全球化的客观进程。从这一简单逻辑推理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全球化进程中所暗含着的意识形态问题。对于全球化的早期研究,大部分是从经济角度入手,所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或多或少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其研究的视角早已跨出经济领域而向各个领域拓展。观念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全球化相互影响和作用,这种动态的、复杂的现象使学者们对其研究的难度加大,在很多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然而,正是这些尚未达成共识的地方才更加彰显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它代表着学者们不同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代表、阶级立场,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始于2007年至今仍向纵深蔓延的次贷危机席卷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再次彰显了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经济负面效应的威力,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景象及其所造成的大规模失业人口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可怕。尽管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保护伞下,不至于卷进灾难深重的金融危机之中,但由于经济全球化波及全球的连锁反应,我们国家各行业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次历史性的重大金融危机无疑使得本已经炒得沸沸扬扬的全球化问题更加炙手可热,也为不同角度的研究者提供了更为详实的现实依据,摆在人们面前新的课题又将掀起一阵研究全球化的狂潮,启动了新一轮的全球化之争。有分析人士说,眼前的金融危机已经转化为经济危机,而且出现了向制度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转化的趋势。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发表于1867年9月14日的鸿篇巨著《资本论》重新进入西方发达国家更多人的视野,“马克思又回来了”的声音在西方社会渐渐响起。人们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再次提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在全球化问题中争议最多讨论最多的是“全球化的本质”问题,这其实也是提纲挈领式的所有全球化问题的关键所在。无论从前人对全球化研究的成果来看,还是从全球化客观进程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现实问题或依据来看,从意识形态入手来对“全球化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都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的。因而,本文试图转换全球化研究视角,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寻求这个人们争论已久的话题的答案。全球化是客观存在的。虽然现在对“文化全球化是否存在”还尚有争议,但“经济全球化是存在并且在不断发展着的客观事物”,这几乎是经过无数学者加以论证所得出的毋庸置疑的结论。既然存在一个客观的全球化的进程,人们对它就会有一个认识,全球化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变化性及不确定性决定了认清事物的难度,加之不同学者不同的知识架构和研究角度、不同的阶级立场和文化价值取向,使得研究全球化的理论观点在取得大量一致性结论的基础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既然有研究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就会产生意识形态问题,就可能会产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视域分野,即使在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内部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结论和看法,从而产生出种种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全球化理论。理论来自实践,也必然对实践产生导向作用,那么这诸多基于全球化客观事物基础上形成的观点理论和看法也必然影响着全球化的自然进程,这就是全球化进程中所存在的或者说本身暗含着的意识形态问题。因此本文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对全球化理论群的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全球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之争。本文分为导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导言部分首先在概述了本论文选题的背景的基础上突出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探究全球化争论中所暗含的意识形态问题。接着分析了国内外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著作文献,找出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问题的全球性“症候”,同时说明自己的研究思路以及所要使用的研究方法,由此得出所研究问题的结论。“理论创新”意味着“突破以往”,因此创新之处也一定是文章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意识形态视角下反思全球化理论以及探究全球化意识形态形成与作用的机制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重点和难点。本文对全球化意识形态的概念、特征的界定和概括也是一个创新点。由于全球化客观进程始于资本主义又长期由资本主义主导,因而从整篇文章中区分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全球化意识形态,把握其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难点所在。此外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对全球化理论的研究不可能穷尽,能否从一些热点问题的争论中挖掘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也是一个难点。正文部分共有五章,按照由表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螺旋上升的逻辑顺序逐步深入分析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问题的凸显、争鸣、本质、产生机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全球化逻辑归宿的判断,进而形成我们应对全球化的态度和对策。全球化自进入人们视野起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事物,而且随着人们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事物愈显复杂。形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乃至社会进程等多层次多方面都产生作用和影响,同时也由于研究全球化的各个个体或个体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以及所处角度背景的不同,导致他们所感受到的全球化内容也有所不同。虽然对于全球化的起源时间地点、发展阶段及概念还未达成共识,但全球化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历史进程是无可质疑的。通过对全球化起源的考察以及对全球化词源和内涵的分析,我们已经能够确定全球化的客观性。我们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这种过程是不断推进的,并呈现出不断深化发展的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历史进程,它的发展遵循着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但全球化绝对不是一个可以离开人类生产活动实践的完全自然的过程。这是因为:其一,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全球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交往的普遍发展而引起的。全球化的发展更是有赖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更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二,对全球化的认知具有主观性。人类对于客观事物本能的反应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求本性决定了全球化在观念层面的发展;其三,全球化发展的实际进程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虽然人类意识不能决定全球化的产生,也不能左右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但人类主观意识的作用发挥能够对全球化进程的缓急产生影响。?全球化作为一个集客观性与主观性于一身的“二重性”的发展过程,是“全球意识”不断指认自我的过程,因此,其主观性色彩极为明显,尤其是植根于不同社会阶层和价值取向的人们对于全球化的判断更是带上了无法抹杀的意识形态色彩,并由此而发生跌宕起伏的理论碰撞与思想激荡。价值取向不同所引起的对全球化判断和争论突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资本主义利用了全球化的双重性,使其沦为资本扩张的意识形态工具。?由全球化所引发的意识形态争论促进了意识形态性全球化理论产生和发展,换句话说,全球化理论的意识形态性在对全球化进程的不断认识和辩论中逐渐显现出来。而这种意识形态性全球化理论一旦产生,就会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全球化的客观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当代西方具有明显意识形态性的全球化理论进行梳理和考察,分析其资本主义本质、特征,以及它们对于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客观全球化-----主观全球化------全球化意识形态-----客观全球化”这一发展脉络。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以及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决定了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强大的影响力,在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整个世界各个领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现实影响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其一,从理论层面来看,全球化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全球政治一体化”、“西方文明全球化”引起人们对于“全球治理”“普世价值”“文化多元化”的探讨与展望;全球化意识形态所推崇的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人们认识全球化客观历史进程本来面目的难度;其二,从实践层面来看,掩护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把资本主义的自身固有的矛盾也扩大到全球范围;造成拉美、俄罗斯、东欧、东南亚等实践其理论的国家受到重创;第三世界国家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制度与规则,国家主权受到威胁,民族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其三,从逻辑层面上来看,资本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必然作用于全球化客观进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全球化意识形态具备意识形态的一切特征。因而,我们分析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形成机制是以分析意识形态的形成机制为基础和依据的。意识形态首先是一种思想,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利益将思想上升为国家权利和意志,这种思想转变为意识形态。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是利益驱使下思想与权力的合谋。由此我们进一步分析全球化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以及国家政权的关系,便可以清晰的看到全球化理论由学术理论转向意识形态的转化条件及机制。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其推进过程一方面逐渐促成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利益冲突日益复杂化的过程。全球化空前广阔的交往空间使得各民族国家的国家利益更加复杂,国家利益是全球化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条件。全球化理论只有符合统治阶级利益并由其利用国家政权加以强化和推广才能具备意识形态特征,因而才成为一种全球化意识形态。?全球化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是全球化客观进程在观念层面的思维运动,是随着全球化客观进程的逐步推演而产生发展的。带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的反映使全球化意识形态产生具有必然性。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陆续被卷入全球化的历史大潮中,价值碰撞、利益冲突复杂化,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全球化意识形态是实现和维护民族国家利益必然要求。促成和谐世界的形成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整合力量需要全球化意识形态的感染和号召。?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阶级社会存在,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阶级对立。而在历史发展现阶段,存在两大对立的社会制度中最突出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最突出的也必然是两种完全对立的全球化观。这是由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决定的。全球化客观进程伴随着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博弈,全球化意识形态博弈的结果作为一个合力不断地影响着全球化进程的方向与速度。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博弈也是它对全球化客观进程作用机制,从对全球化意识形态作用于全球化客观进程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作用机制的脉络。继而我们可以根据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核与利益属性,再对照全球化与全人类整体利益的关系,找出其全球化意识形态的逻辑归宿,从而确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定位。?社会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以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全球化意识形态,是符合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进程,符合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的。因而能够也必须在全球化客观进程中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是要在融入全球化客观进程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意识产生于社会物质并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物质。社会物质为社会意识的产生提供现实素材。一方面,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好了,经济繁荣了,人民生活幸福了,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使社会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只有社会主义强大了,经济实力强大了、文化感染力渗透了强大了,才能够更有效的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社会主义的全球观,使全世界更多的人认可和赞同社会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所主张的价值理念,从而加速客观全球化进程,加速使“全人类过上幸福生活,每个人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图景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执政党的历史选择,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颠扑不变的真理。它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和灵魂,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解放中国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就,其理论自身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定局,“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初露端倪,各种意识形态鱼龙混杂。全球化意味着更多的交流和碰撞,面对各种纷繁复杂、颇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各种全球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应该发挥其批判性的理论特性,批判分析其理论背后的实质与根源,吸收其合理因素为己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决定社会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决定社会主义对全球化客观进程的价值判断。根据我们对主导价值观内涵的解读和分析,归纳出主导价值观对于社会生活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简单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只有理清这样一种发展和历史轨迹,才能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塑造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迫切性,才能抓住重塑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主线,从而避免落入全球化的意识形态陷阱。??
其他文献
高压直流输电晶闸管阀开通产生的电流应力是其电气特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阀开通电流应力分析的原有电路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对阀开通的暂态过程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分析
宁夏北部川区、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北部川区比宁南山区和中部干旱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高出很多。北部川区依托首府银川、石嘴山等发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福建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从而依靠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规避风险,提出针对性策略,为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提供
龙眼,原产于我国。它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果树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龙眼栽培利用史相关文献的系统整理,尝试论述学术界在龙眼研究上的成果,包括龙眼的起源、用途、栽培技术、贮
目的:对高级脂肪酸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合成高级脂肪酸类似物;通过体外抗肿瘤实验,筛选出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将筛选出的活性化合物进行体内抗肿瘤作用及量效关系研究。方法:1.
目的:三阴乳腺癌(TN)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无表达的乳腺癌,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以侵袭性强、预后较差为主要特征
以文学理论著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着首屈一指的地位,其作者刘勰也是公认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但视圣贤为最高典范且博览经书、融汇诸家的刘勰,实则在《文心雕龙》文学理论内容中注入了他对宇宙、生命、人生的思考。这些具有哲学意义的思考使得《文心雕龙》拥有了以往文论著作所不具备的哲学视野,并为其严密的思想体系构建起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将《文心雕龙》的价值意义从文学写作指导之书升华至谱写生
附属医院不仅承担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繁重的医疗卫生工作,因而附属医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具有复合性、多元性、周期性、分散性等特点,其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的
2011年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由"解决温饱"进入"发展致富"新阶段。市场失灵导致贫困地区要素集聚能力弱、投资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导致扶贫移民数量大、增收难度大,城乡二元
学习来自于问题。要破除习惯于教师提问的思维定势、教师教材的权威意识、简单的文体知识的印证式解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质疑的方法有三:自读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