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及其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附389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enson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等特征,记录随访资料,对影响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其综合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整理2003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诊治的38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对患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术前诊断、病理学特征、治疗情况等相关方面进行分析,并随访患者术后相关情况。评价预后情况采用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再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和术后生存率的关系采用Log Rank检验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并使用Kaplan-Meie法绘制相应累积生存函数曲线。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特点1.1性别男性197例,女性192例,男女之比为1.03:1。1.2年龄14岁~82岁,平均年龄为(57.35±11.78)岁,主要集中于50~70岁。1.3肿瘤史既往存在肿瘤病史患者15例,无既往肿瘤史患者374例。2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以腹部肿物、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和体征,其发生的比例依次为33.54%、24.76%、14.73%。3术前诊断术前相关检查手段主要有CT、腹部超声、电子内镜、超声内镜,其阳性诊断率分别为58.43%、46.67%、74.44%、87.27%。4病理学特征4.1部位肿瘤原发于胃238例(61.2%)、十二指肠14例(3.6%)、结肠直肠14例(3.6%)、空回肠46例(11.8%)、胃肠外间质瘤77例(19.8%)。4.2直径直径范围0.5cm-40cm,中位数为6.5cm。小于5cm组142例(36.5%),5cm至10cm组159例(40.9%),大于10cm组88例(22.6%)。4.3核分裂数小于5/50HPF组167例(42.9%),5至10/50HPF组170例(43.70%),大于10/50HPF组52例(13.37%)。4.4危险度分级极低危和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其分别所占的比例为24.4%(95/389)、24.7%(96/389)、50.9%(198/389)。4.5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的阳性率分别为92.2%(358/389)、68.3%(266/389),97.3%(73/75)。5治疗情况5.1手术根治度R0切除组371例(95.4%),非R0切除组18例(4.6%)。5.2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清扫组20例(5.1%),未行淋巴结清扫组369例(94.9%)。5.3肿瘤破裂术中肿瘤破裂组15例(3.9%),未破裂组374例(96.1%)。5.4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术中发现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组21例(5.4%),未发现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组368例(94.6%)。5.5分子靶向治疗中高危患者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组112例(42.1%),未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组154例(57.9%)。6预后分析6.1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分析成功获得随访的患者354例,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119例,1、3、5、7、10年累积复发转移率分别为8.1%、26.0%、35.6%、38.3%、41.6%。6.1.1单因素分析原发于胃的GIST术后复发转移率最低,胃肠外GIST术后最易出现复发转移(χ2=21.587,P=0.000);肿瘤直径较大者,术后更易发生复发转移(χ2=32.751,P=0.000);肿瘤核分裂数多者,术后更易发生复发转移(χ2=40.098,P=0.000);危险度级别高者,术后更易出现复发转移(χ2=60.849,P=0.000);术中发现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者,术后更易出现复发转移(χ2=12.366,P=0.000);较之非R0切除,R0切除者术后复发转移更少发生(χ2=12.666,P=0.000);术中致使肿瘤破裂,可以导致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的升高(χ2=4.715,P=0.030);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减少术后复发转移的发生(χ2=6.824,P=0.009)。6.1.2多因素分析直径、核分裂象、NIH分级、根治度、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GIST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6.2术后生存率的相关分析成功获得随访的患者354例,有98例患者已经死亡。本病例组平均生存期为48.1个月,患者1、3、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71.2%、63.1%、55.9%、54.8%、33.3%。6.2.1单因素分析原发于胃的GIST术后生存率最高,胃肠外GIST术后生存率最低(χ2=30.463,P=0.000);肿瘤直径较大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χ2=37.598,P=0.000);核分裂数较高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χ2=30.806,P=0.000);危险度分级较高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χ2=52.147,P=0.000);术中发现肿瘤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χ2=29.458,P=0.000);术中根治性切除肿瘤可以提高术后生存率(χ2=44.158,P=0.000);术中肿瘤破裂可以致使患者术后生存率降低(χ2=5.092,P=0.024);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提高术后生存率(χ2=12.937,P=0.000)。6.2.2多因素分析核分裂象、NIH分级、根治度、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1GIST患者男女之比为1.03:1,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7.35±11.78)岁,主要集中于50~70岁;临床表现以腹部肿物、腹痛、腹胀为主,其发生的比例依次为33.54%、24.76%、14.73%。2原发性GIST以胃间质瘤最为多见,而后依次为胃肠外间质瘤、空回肠间质瘤、十二指肠间质瘤、结直肠间质瘤,其所占的比例依次为61.2%、19.8%、11.8%、3.6%、3.6%。3术后复发转移率:患者术后1、3、5、7、10年累积复发转移率分别为8.1%、26.0%、35.6%、38.3%、41.6%。4总生存期: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48.1个月,1、3、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71.2%、63.1%、55.9%、54.8%、33.3%。5胃GIST预后最好,胃肠外GIST预后最差;随着肿瘤直径增大、核分裂数增多、危险度升高、GIST预后往往越差;术中发现肿物侵及周围脏器或组织者其预后往往较差。6肿瘤直径、核分裂数、危险度分级、手术根治度、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7性别、年龄、既往肿瘤史、淋巴结清扫不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相关因素。8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GIST的主要方法,尽可能做到R0切除、防止肿瘤术中破裂可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提高术后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9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分析恩施州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丘陵山区地质环境承载力分解为水土资源承载力、有害废弃物最大容纳能力和对人类工程活动的最大忍受程度三个方面。选取
文化政策历来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文化外交这一形式日益成为在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军事外交等传统外交之后的另
背景:心脏重构是心脏衰竭的关键环节,常继发于高血压等疾病引起的长期心脏负荷过重,心脏重构在初始阶段具有代偿功能,但心脏重构后期的心肌纤维化等会引起心脏功能障碍,它的特
目的:探讨我院宫颈癌手术治疗后复发及预后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为减少我院宫颈癌术后复发,提高宫颈癌患者手术后生存率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
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特点,使得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电压稳定性较差。设计了一种基于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的大功率、宽工作范围双向DC/AC/DC变换电路,对变换电路进行了原理
浊毒学说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重要学说,其源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逆转萎缩、肠化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于是我们在治疗
非营利组织是区别于营利性企业的一种重要社会组织形态,它们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学术界也经常把它们称作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或者公益组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目的对矽尘暴露、矽肺与肺癌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科学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文收集了1997年以来关于矽尘、矽肺与肺癌关系的原始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分类整理
鄂西南山区岩溶水丰富,作为国家西部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寻找到、利用好岩溶水资源,有利于鄂西南山区的经济发展。概述鄂西南山区地质背景及地貌特征,对岩溶水的基本特征、岩
采用传统方法与FT4粉体流变仪提供的方法测试了8种典型粉体的一系列流动特性参数,确定各方法对粉体表征的关联性及适用范围。研究了多种典型工业用煤粉的粒度、内外水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