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生物活性纳米粒靶向治疗心脏病的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特点。目前药物疗法因使用方便,依从性好被认为最具前景的治疗方式,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如常规治疗药物保留时间短,心脏组织分布低,治疗效果不佳。且心脏局部注射和经心包、冠状动脉注射等给药方式因侵入性、分布难以控制、可重复性差而应用受限。因此,构建靶向性好、依从性强、使用简单的新型制剂对于心脏病的治疗意义重大。随着纳米技术与药学学科的加速融合,新型纳米递送系统的涌现为心脏药物递送提供了新的策略,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在递送效率、质量控制、制造再现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心脏靶向纳米疗法的工程设计仍面临重大挑战,构建优良的工程化纳米药物制备体系意义重大。多酚化合物被证明对心肌细胞和组织具有高度亲和力,且多酚羟基被证实与含羰基材料能够通过氢键作用稳定结合。因此本课题设计通过多酚化合物辅助的纳米沉淀/自组装方法,期望构建心脏靶向药物的工程化纳米制备平台,通过参数得到系列纳米粒,系统表征其粒径、形态和稳定性。同时在体内外心肌损伤模型中验证基于该平台筛选的生物活性纳米粒经静脉注射后的心脏靶向能力和治疗心脏病作用。方法1.活性氧(ROS)响应性材料OCD和ROS清除性材料TPCD的合成及表征4-羟甲基苯硼酸频哪醇酯(PBAP)与β环糊精(β-CD)键合得到氧化响应性材料OCD。将Tempol(Tpl)与PBAP先后键合到β-CD得到ROS清除性材料TPCD。利用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和质谱分析产物结构。2材料体外清除ROS能力评价通过DPPH·清除实验来考察多酚化合物和载体材料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利用相应试剂盒测定材料对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3.基于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生物活性纳米粒的构建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OCD和TPCD作为代表性的载体材料,没食子酸(GA),儿茶素(CAT),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和鞣酸(TA)作为具有不同数量酚羟基的典型多酚化合物,通过改变载体/多酚化合物质量比、多酚化合物种类和有机溶剂类型得到系列纳米粒。系统表征并评价其在不同介质中稳定性。利用银沉淀实验、BCA定量实验、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不同介质中粒径变化,确认纳米粒表面的多酚修饰及其形成初步机制。4.生物活性纳米粒响应性水解及ROS清除能力评价将纳米粒与不同浓度H2O2共孵育,通过观察纳米粒形貌和测定溶液吸光度,评价纳米粒响应性水解能力。并分别利用相应试剂盒测定纳米粒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5心肌细胞对生物活性纳米粒吞噬能力评价将不同浓度Cy5荧光标记的TPCD-TA纳米粒(TPTN)与正常或损伤大鼠H9C2心肌细胞孵育不同时间,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流式细胞术探究心肌细胞对生物活性纳米粒的吞噬能力。6.生物活性纳米粒细胞水平抗氧化、抗炎效应评价分别利用Co Cl2诱导大鼠心肌细胞缺氧/缺血损伤模型,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大鼠心肌细胞肥大模型。CLSM和流式细胞术分析TPTN对细胞内ROS水平影响,测定细胞内H2O2和丙二醛(MDA)以及培养上清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心肌肌钙蛋白(c Tn)-I的水平。7.生物活性纳米粒在心脏骤停复苏后大鼠和心肌肥大小鼠心脏靶向性研究经食道电刺激诱发VF,建立大鼠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模型;通过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诱导小鼠心肌肥大模型。利用活体成像仪分析模型鼠不同时间血和心脏Cy7.5/TPTN荧光强度。另外利用CLSM观察心脏冰冻切片中Cy5/TPTN分布。8.生物活性纳米粒对心脏骤停后复苏大鼠治疗作用评价监测TPTN对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模型大鼠MAP、心功能和心电图影响,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生存状态评价。通过心肌切片评估心肌损伤和心肌纤维化。另外,检测心脏H2O2、MDA、TNF-α和白介素(IL)-6的水平以及血清中的c Tn-I和肌酸激酶(CK)。9.生物活性纳米粒对心肌肥大小鼠治疗作用评价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估TPTN治疗对心肌肥大小鼠心室壁厚度和心功能影响。观察心脏大小,测定心脏指数。通过心脏切片染色观察组织纤维化程度。另外,分别测量心脏中H2O2,MDA,TNF-α和IL-6的水平以及血清c Tn-I,脑钠肽(BNP)水平。10.生物活性纳米粒初步安全性评价通过CCK-8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和心肌肥大小鼠在不同治疗剂量TPTN作用下体重变化、脏器指数、血常规以及肝肾功变化,评价纳米粒体内外安全性。结果1.一个β-CD分子键合约5个PBAP得到氧化响应性材料OCD。一个β-CD分子键合约2个Tpl和5个PBAP得到材料TPCD。2.基于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构建出系列生物活性纳米粒,纳米粒在去离子水、PBS或胎牛血清等介质中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银沉积法、BCA定量分析、XPS和FT-IR证实了纳米粒上TA的修饰。同时XPS、FT-IR和不同介质中粒径变化证明载体材料和多酚化合物通过氢键作用稳定结合。3.体外ROS清除实验证实,基于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构建的纳米粒具有良好的ROS清除能力,其中OCD-TA和TPCD-TA纳米粒显示出ROS响应性水解能力。4.体外生物活性评价表明,基于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构建的活性纳米粒TPTN可被正常和损伤心肌细胞有效吞噬,从而在Co Cl2刺激制备的缺氧缺血性损伤的细胞模型和ISO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模型中抑制氧化应激,减弱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5.心脏靶向性实验发现,Cy7.5/TPTN在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大鼠和心肌肥大小鼠心脏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健康鼠,且模型鼠离体心脏的荧光强度存在蓄积现象。在心脏冰冻切片中观察到Cy5/TPTN荧光在心肌区域的明显分布。这些结果证实TPTN纳米粒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具有明显的心脏靶向性。6.在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损伤大鼠靶向治疗实验中,TPTN可显著提高模型大鼠存活率,提高动脉血压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心电状态和神经功能,降低心肌组织中氧化介质、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血清心肌损伤因子的表达水平。心肌组织切片证实TPTN可改善心肌细胞损伤和胶原蛋白沉积。7.在心肌肥大小鼠治疗实验中,TPTN可减少心室扩张,改善射血分数,降低心脏指数、心脏中氧化介质、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c Tn-I和BNP的水平,有效抑制模型小鼠心肌纤维化。8.TPTN不影响细胞活力,不会发生溶血现象。在心肌肥大小鼠的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体重减轻或行为异常变化,主要器官的器官指数和肝肾功与对照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1.基于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构建出心脏靶向的生物活性纳米粒制备平台,通过改变载体材料/多酚化合物的重量比、多酚化合物类型和有机相等参数,可制备具有所需理化性质的纳米粒,经系统表征表明其粒径均一,形态饱满,状态稳定。2.经心脏靶向的工程化纳米制备平台筛选的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纳米粒TPTN,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良好的ROS响应性和强大的ROS清除能力。TPTN在细胞水平可被大鼠心肌细胞有效吞噬后保护细胞免受Co Cl2诱导的缺氧缺血性损伤和ISO刺激的心肌肥大损伤。3.活体成像和激光共聚焦观察表明负载荧光的TPTN经静脉注射可靶向富集在心肌损伤部位。在体内心肌损伤动物模型中证明其显著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心肌损伤,有效改善心肌功能障碍。4.初步的体内外安全性实验证实了多酚化合物表面自组装纳米粒TPTN的良好安全性。
其他文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劳动的价值、大学生成长成才等内容作了深刻系统的阐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思想遵循和目标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进一步丰富内涵、夯实载体、创新发展。
研究背景及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是具有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与传统化疗相比,其疗效更显著,毒副作用更轻微,但均不可避免地面临继发性耐药,导致疾病进展甚至死亡。为了延缓继发性耐药的发生,目前一线联合治疗是常用的策略。
1.1研究背景和目的: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一般表现为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功能性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sus cells,NPCs)数量减少,解剖形态学改变。IVDD发生的机制包括软骨终板(cartilage endpl
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其以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可导致软骨破坏甚至关节功能丧失。研究表明巨噬细胞(Macrophages)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是滑膜炎症及软骨破坏的主要细胞,尤其是活化的巨噬细胞通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
研究背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约占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20%,常导致瘫痪、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1]。传统药物治疗手段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静脉溶栓等治疗对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效果不佳,不良预后率可达到80%[2]。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如支架取栓、直接抽吸、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技术可以快速开通闭塞的血管和恢复血流灌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残
背景和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及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脑内淀粉样蛋白β(Amyloid-β,Aβ)沉积是AD的主要病理标志。Aβ清除障碍被认为是散发型AD患者脑内Aβ积聚的主要原因。脑内Aβ的清除途径主要包括局部蛋白酶降解、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吞噬作用等,或通过BBB转运、脑脊液重吸收、淋巴途
研究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不稳,可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而产生诸如压迫神经根和椎体失稳等,而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危害患者身心健康。腰椎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为经后路腰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通过充分减压被压迫的硬膜囊和神经根、坚强的内固定和可靠的融合,从而达到缓解临床
背景抑郁症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残原因,在不同国家其发病率约为15-18%,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社会心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有大量关于抑郁症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单胺类等神经递质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改变、神经可塑性失调、遗传基因、环境因素等,但并没有单一机制能较好诠释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慢性缺氧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较少。然而,我国约有1/6的高海拔地区,超过1000万人常年生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六十万人被诊断为肝癌患者,每年的死亡人数超过25万且呈现逐年上升的现象。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H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类型中分别位居第六位和第四位,排名十分靠前。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的肝癌治疗方法,索拉非尼(sorafenib)能够有效提高HCC患者的整
背景及目的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的疾病,且随着社会发展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有持续增高趋势,而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这一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以及其他特殊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