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对70例脑转移患者应用全身治疗方案[靶向治疗﹙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及全身化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观察比较。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脑转移患者共70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均为非小细胞肺癌,经CT或MRI检查证实有明确的颅内转移病灶。患者的年龄为32-80岁,平均58.5岁;男性31例,女性39例;有吸烟史26例,无吸烟史44例;病理类型为腺癌37例,鳞癌26例,腺鳞癌3例,大细胞癌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ECOG评分0-1分45例,2分25例;单发脑转移21例,多发脑转移49例;复治49例,初治21例;伴颅外转移46例,无颅外转移24例。按用药不同分为两组,A组——靶向治疗组(包括吉非替尼20例,厄洛替尼11例)完成的治疗时间数为1-18个月,平均6.8个月。;B组——传统化疗组39例(包括培美曲塞23例,替莫唑胺16例)其中培美曲塞以21天为1个化疗周期,替莫唑胺以28天为1个化疗周期,完成的治疗周期数为1-9周期,平均3.2个周期。观察这两组的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疗效按照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不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毒性反应评定标准分为0-Ⅳ度。组间一般资料、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统计处理和Log-Rank检验。结果:入选研究的70例患者中:总客观缓解率为25.7%(18/70),疾病控制率为54.3%(38/7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4.4个月,1年生存率为35.7%。在靶向治疗(31例)和化疗(39例)两组中:ORR(CR+PR)分别为35.5%(11/31)和17.9%(7/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R(CR+PR+SD)分别为71.0%(22/31)和41.0%(1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年生存率分别为41.9%和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FS分别为6.5个月和4.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化疗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Ⅰ-Ⅳ度和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46.2%和7.7%,Ⅰ-Ⅳ度和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51.3%和5.1%;其中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均高于靶向治疗组(P<0.001);靶向治疗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Ⅰ-Ⅳ度和Ⅲ-Ⅳ度皮疹发生率分别为54.8%和9.6%,Ⅰ-Ⅳ度和Ⅲ-Ⅳ度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9.0%和3.2%,其中皮疹发生率显著高于化疗组(54.8%vs10.3%,P<0.001)。靶向治疗发生皮疹的患者中,治疗有效的为76%(13/17),无效的为24%(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组分析:在吉非替尼组(20例)、厄洛替尼组(11例)、培美曲塞组(23例)、替莫唑胺组(16例)四组中:ORR分别为30.0%(6/20)、45.5%(5/11)、21.7%(5/23)和12.5%(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R分别为70.0%(14/20)、72.7%(8/11)、43.5%(10/23)和37.5%(6/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40%、45.5%、30.4%和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FS分别为6.2个月、6.5个月、3.9个月和4.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Ⅰ-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0%、0%、60.9%和62.5%;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5%、9.1%、69.6%和62.5%;皮疹发生率分别为55%、54.5%、8.7%和12.5%,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70例NSCLC脑转移患者全身治疗的总体ORR为25.7%,DCR为54.3%,mPFS为4.4个月,1年生存率为35.7%。2.EGFR-TIKS靶向治疗组的ORR和mPFS优于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CR、1年生存率均略有优势,但统计学意义不大。3.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培美曲塞及替莫唑胺治疗亚组间比较,ORR、DCR、mPFS和1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4.化疗组的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为主,EGFR-TKIs以皮疹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无相关死亡患者,均能耐受。皮疹可能为评价疗效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