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漫画的多模态隐喻意义构建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oxi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akoff&Johnson(1980)《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启了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研究的新纪元。从此之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类感知社会的工具的观点被广泛接受。20世纪末,随着多模态交互手段的普及,语言学者对于隐喻的研究逐渐扩展至多模态领域。近年来,新闻漫画这一文体引起广大语言学者的关注,新闻漫画中的文字,图像,符号,色彩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间的意义构建成为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焦点。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了环境话题下的新闻漫画的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过程。本文以中国新闻漫画网(http://cartoon.chinadaily.com.cn/)收集到的114幅相关漫画为语料,对其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解读,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中国环境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的类型和模态配置方式都有哪些?(2)中国环境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是如何构建的?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发现:(1)中国环境新闻漫画的多模态隐喻主要有以下目标域表征:污染、破坏、自然资源、地球和政府监管,中国环境新闻漫画的模态配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类:(1)S-p T-p(源域图像-目标域图像);(2)S-p T-t(源域图像-目标域文字);(3)S-p T-s(源域图像-目标域符号);(4)S-p T-(?)(源域图像-目标域隐含);(2)中国环境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主要根据赵秀风(2013)提出的多模态隐喻的构建模型,将符号表征空间,语用关联空间,输入空间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意义建构过程中,以上空间之间多层级往返互动,激发输入空间之间的映射与整合,突出了多模态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同时,新闻漫画语篇整合了图片,符号,文字等多种模态,不仅传递出隐喻意义,同时创造超出隐喻意义的情感效果。再者,交际双方的认知基础与交际目的等语用因素也影响隐喻中源域的选择和对新闻漫画的理解与阐释。在分析中国环境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的基础上,本文探究了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拓展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视野。同时,通过对中国环境新闻漫画的研究,映射出当下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引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现实研究意义。
其他文献
“溢出”假设理论(Engfer,1988)指出,拥有令人满意和伴侣支持的婚姻,个体更容易对孩子的需求做出敏感性地回应;相反,敌意或冲突的婚姻会导致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和要求严厉。但也有研究证明了“补偿”效应和“区分”效应的存在。出现这样的不一致可能与个体的特质有关。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SPS)是个体的一种人格特质,代表了个体对环境的敏感性。这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之前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学本身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传统诗歌的研究中来,试图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诠释中国传统诗歌。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当属唐朝,而唐朝的诗歌创作又首推李杜。杜甫一生经历了仕途受挫和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流离与唐王朝的衰落,使得“悲”情感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强烈。所以本文选择了杜甫的诗歌
英语“down”和汉语“下”是英语和汉语中两个重要的相似概念,它们都分别具有副词、形容词、名词、介词和动词的词性,用法多变。已有不少学者对“down”和“下”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以往研究主要囿于单一语言,比如对英语“up”和“down”,或对汉语“上”和“下”的对比研究,对“down”和“下”跨语言的对比研究较少。即便是跨语言的研究也只是聚焦于“down”和“下”空间隐喻的用法比较,
身份与身份建构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社会学、哲学、文学、语言学、语用学等领域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受到新左派、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青睐。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文化之间的认同。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识和描述,其中文化认同对主体自我认同的影响最大,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主体身份的变化。随着语用学的迅速发展,身份认同理论和身份建构理论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热点。当一个人是社会中某个特定角色的拥有者
伊恩·麦克尤恩(1948-)是当代英国文坛颇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著作颇丰,题材广泛涉及现代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底层民众到中产阶级再到上流精英无所不包。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的评价越来越高,其作品在图书市场上也备受欢迎,他已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National author)。然而,作为一名当代作家,“这个时代的伟大制图家、历史见证者”,麦克尤恩的许多作品却体现出对
作为莎翁最具代表性的悲剧作品之一,《李尔王》通过主情节和副情节双重叙事的技巧,探讨了亲情与道德、继承与政治、民族与国家等重大时代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政治隐喻、意象解读、语言分析、圣经原型以及地图学等批评视角进行论述,构筑了《李尔王》的研究常规,却对该剧文本之下隐含的不列颠身份的地图空间构建策略鲜有系统论及,藉此构成了本研究的选题缘起。作为政治地图学的杰出代表,英国学者J.B.哈利明确指出,地图是
学位
学位
随着叙事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以互动的形式讲述故事成为当下的热门风潮,互动叙事研究也应运而生。本文选取互动叙事这一新型叙事形态为研究对象,在厘清互动叙事相关概念的前提下,结合案例分析与研究者个体经验,对其媒介特征、结构组成和带来的独特体验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绪论章节简要介绍互动叙事理论在相关研究领域被泛用、误用的现状,对与之联系紧密的叙事学和游戏学学科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阐述互动叙事概念的基
意识形态是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也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的构建在构建话语本身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介方式建构与传播。然而语言学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的构建较少关注到构建话语本身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抗疫精神为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系统研究,聚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样貌是如何通过多模态隐喻的方式进行建构和传播的。Forceville与Urios-Aparisi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