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大众传播研究中的核心领域,效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议程设置理论则是其中之一。由于议程设置研究能够将媒介内容与民意调查相结合进行分析,因此能够较好地描述和解释媒介如何通过突出议题显要性的方式来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感知;而随着属性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研究者们发现媒介不仅可能影响人们想些什么,而且还可以影响人们怎么想。由此,议程设置理论对于媒介对受众感知、态度等的影响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因此议程设置的相关研究成为了传播学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以后,传媒态势发生了极为重要的改变,那些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所形成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也遭到质疑,在1970年代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议程设置理论就是其中之一。面对这种质疑,检验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的媒体环境之下是否依然有效,或者发生了哪些方面的改变就成为了传播学界所必须探讨的课题。同时,议程设置理论是在西方文化语境(主要是美国文化)中产生和形成的一种理论,而且有研究发现该理论并不是在任何语境下都是有效的。如果承认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与西方文化语境存在着巨大差别,那么就不能忽视文化语境的差异可能对议程设置理论有效性所产生的影响。所以,检验议程设置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有效性也是当代中国传播学者所必须完成的一个任务。而本文则正是以检验议程设置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之中和新媒体(互联网络)环境中的有效性为核心任务,重点探讨网络属性议程设置的效果、网络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网络属性议程设置的铺垫效应等议程设置理论的前沿问题,在检验议程设置理论有效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丰富和发展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此外,本文的研究也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估媒体(既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媒体;既包括商业化媒体,也可以包括党媒)对网络受众的影响(既包括对受众认知的影响,也包括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影响,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媒体对受众设置议程能力的相关策略和措施。 本文首先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在议程设置理论的产生过程中,主要探讨了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李普曼、诺顿·朗、科恩等相关论述对议程设置理论的产生所提供的思想启迪;二是从传播效果研究模式的发展来探讨了议程设置理论提出的传播学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三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到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进程探讨了议程设置理论产生的心理学背景;最后简要评述了Chapel Hill研究的开创性意义和所留下的缺陷。对传统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进展的评述是本章的重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一是从议程设置直接效果论到中介效果论的发展,研究者们意识到议程设置效果是受诸多因素所调节和影响的,但是不同的研究者所得到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这些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及其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向还需要进一步检验;二是从"媒介为谁设置议程"到"谁为媒介设置议程"的发展,研究者提出政治精英、精英媒体、新闻规范等都可能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进行了不少的实证研究,但是对公众对媒体议程设置的作用较为忽略,这点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之下尤其应该得到强化;三是从议题议程设置到属性议程设置的发展,这一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议程设置研究的范围,将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公众情感和态度甚至是行为的改变,属性议程设置研究是议程设置研究的前沿领域,但是当前属性议程设置研究所存在的一个缺陷是对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还较为缺乏,需要强化相关研究;四是评述了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之间的纷争,指出虽然二者之间不可能完全融合,但是二者之间的相互竞争将有可能促使两种理论的发展,并在研究方法上提出相互借鉴的可能。对议程设置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动态述评,在述评中也发现议程设置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而本文则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主要任务。 由于本文所关注的是网络议程设置,因此设立专章讨论国内外对网络议程设置的相关研究。网络出现以后,媒体环境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包括议程设置理论在内的大众传播理论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本章首先对网络环境对传统议程设置理论所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检验议程设置理论在网络环境中的有效性是当代议程设置研究者们所面临的任务。相对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而言,网络议程设置研究在国内国外都显得较为薄弱。对于国外的议程设置研究,论文从媒体议程与网民议程之间的关系、网络环境下媒体间议程设置、博客的议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了评述,指出国外网络议程设置研究在取得进展时也还留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网络环境下谁为谁设置议程和网络属性议程设置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受众议程的确定上还需要更加全面地考虑,而本文后边的章节则会努力回应这些问题。相比较国外研究而言,国内的网络议程设置研究虽然体现了研究者们的敏锐意识,但是在总体上,国内研究所得到的结论还较为缺乏坚实的基础,宏观层面上的探讨远多于微观层面的实证;对议程设置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相当稀少,亟需进行强化。 在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批判性地综述之后,论文从第四章开始对中国文化语境之下的网络议程设置进行实证研究。第四章以探讨网络议题议程设置(即第一层面的议程设置)为中心。具体而言,主要以实证的方式探讨了商业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与网民之间的议程设置效果、党报与网民之间的议程设置效果、都市报与网民之间的议程设置效果、各媒体之间的议程设置效果、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时滞"效应等。研究的主要结论为:商业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为网民设置了议程,主流媒体新闻网站比商业门户网站具有更强的议程设置能力,论文提出了"混合影响"和"显要性的二级流动"来对此进行了解释;党报与网民之间基本上不存在议程设置效果,但是都市报与网民之间具有议程设置的效果;各网站间的议程都具有较高程度的相关性,各报纸媒体间也具有较高的议程相关性;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时滞"要低于传统媒体的时滞效应。 第五章以特定事件为对象,研究了网络属性议程设置的效果。本章选了两个重要事件(舟曲泥石流事件、钱云会事件),分别探讨了网络媒体与博客、网络媒体与论坛之间的属性议程设置效果(之前都有预备分析确证在二者间存在着第一层面的议程设置效果)。在探讨网络媒体与博客间的属性议程设置效果时,从认知属性和情感属性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探讨网络媒体与论坛之间的属性议程设置效果时,将框架理论与属性议程设置理论相融合,从一级属性和二级属性两个方面进行了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在所选的两个议题中,网络媒体与网民舆论之间都存在着议程设置的关系(既有议题议程设置效果,又有属性议程设置效果);二者间谁为谁设置议程的关系较为复杂,对于舟曲泥石流事件而言主要体现为媒体为博客设置了议题议程和属性议程,对于钱云会事件而言,在初期媒体与论坛之间具有相互设置议程的特点,但是在中期和后期主要体现为媒体为论坛设置了属性议程。本章的结论意味着媒体不但能够影响网民想些什么问题,而且还能够影响网民怎么想。但是在分析中仍然可以看到议程设置效果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产生的,因此应该对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进行筛选和研究。 第六章则主要对网络属性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而言检验了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学历)、心理学变量(对媒介报道公信力的评价)、行为学变量(媒介接触变量)、利益关联度变量对属性议程设置敏感度的影响,建立了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分析模型,并计算了各自变量对依变量的总影响。检验的结果表明,对于网络属性议程设置的效果而言,人们对媒介报道公信力的评价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人们对媒介的接触频率,利益关联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对影响因素的检验中,得到部分结论与其他相关研究的结论不一致,论文对这些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这些可能是网络属性议程设置影响因素的特殊性所在。 第七章则对网络属性议程设置的铺垫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网络媒体所强调的议题属性常常被受众用作评价该议题的标准,因此媒体的议程设置具有铺垫效应;在媒体议程设置的铺垫效应产生过程中,受众对媒介公信力的评价和受众的媒介接触频率起着重要的影响,即媒介接触频率高、对媒介公信力评价越高的受众,他们越倾向于用媒体所强调的议题属性来作为评价该议题的标准;网络媒体的属性议程设置不仅能够影响受众对议题的意见方向,而且也能够影响到受众对议题的意见强度,据此,对麦库姆斯原有的议程设置后果图进行了修正。 第八章则主要探讨了论文的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阐释了其对议程设置研究和舆论研究所具有的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