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珊瑚礁磁性矿物及其对气候事件的响应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珊瑚礁因其起源较早,且珊瑚礁钻孔岩心的时间跨度范围大,使其成为重建长时间尺度的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历史的宝贵材料。磁学参数因其测量具有简便、迅速、不破坏样品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黄土、湖泊等领域的研究中,但关于珊瑚礁磁学方面的研究稀缺。因此,针对珊瑚礁磁性矿物、磁学性质以及珊瑚礁磁学参数对气候环境方面的响应问题,本文采用磁学方法(岩石磁学、环境磁学)以及主微量元素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显微光学等非磁学方法,对中国南海不同珊瑚礁表层沉积物的磁性矿物及其磁学特征、中国南海羚羊礁LYJ3钻孔的磁性矿物及其磁学特征进行探究,并将这些结果与古今气候事件对比,从而探究珊瑚礁磁性矿物类型、可能来源,磁学特征及其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响应。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中国南海珊瑚礁表层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主要是亚铁磁性矿物,其性质与磁铁矿相近。大多数南海珊瑚礁表层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磁畴为假单畴,少部分为多畴,磁性矿物的粒径均较小。南海珊瑚礁表层沉积物含有磁铁矿、磁黄铁矿、钛铁矿等磁性矿物。将南海珊瑚礁表层沉积物样品与周围沉积物表层样品的磁学参数和磁性矿物组分对比后,初步判断这些样品的磁性矿物来源为海水带来的陆源碎屑,但也不排除南海底部火山碎屑来源的可能性。(2)中国南海北部主要以磁铁矿等低矫顽力磁性矿物占主导,低矫顽力磁性矿物的主导地位逐渐从西北向东南递减,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可能为中国南海珊瑚礁磁性矿物的主要来源地。(3)羚羊礁LYJ3钻孔的磁学参数表明,羚羊礁LYJ3钻孔磁性矿物的颗粒含量、磁畴以及矿物种类在-74~1500 cal yr BP、1500~2375 cal yr BP、2375~2500 cal yr BP、2500~2650 cal yr BP、2650~2850 cal yr BP、2850~3290 cal yr BP、3290~3531 cal yr BP,7个期间内发生了变化。羚羊礁LYJ3样品中的磁性矿物与磁铁矿、赤铁矿的性质相近,大多数样品中的磁性矿物的磁畴为假单畴,少部分为单畴和多畴,含有磁铁矿(钛磁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等磁性矿物,矿物组分多以碎屑磁铁矿为主,说明珊瑚礁的磁性矿物受到碎屑沉积物的影响较大。对获得的磁性矿物的剩磁强度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推断在~2000 cal yr BP、~2500 cal yr BP和~2800 cal yr BP时期发生了十分显著的气候变化事件。这些时期恰好与罗马暖期(约2200~1550 a BP)、春秋战国时期的气候干旱时期(2.45~2.35ka BP)以及2.8 ka BP冷事件相对应。(4)羚羊礁LYJ3钻孔log ARM与南海北部陆架岩心的总有机碳含量(TOC)通量变化和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变化、黄土磁化率、湖光玛珥湖岩Ti含量变化等数据做对比发现,LYJ3钻孔log ARM受到了季风降水的影响,且这些数据在~2800 a BP时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响应。羚羊礁钻孔的log ARM序列与其化学风化指标(K/Ti、K/Al比值)的变化一致,也均在~2800 a BP处有一个明显的峰值,反映出在~2800 a BP处可能存在着一次东亚夏季风转型/突变事件。这与Bond发现的8次冰筏事件IRD的2.8 ka事件相对应,说明热带海洋珊瑚礁的磁学特征可能可以用来推演东亚夏季风的演化,东亚夏季风的演化可能与北半球高纬度温度变化存在相关性。热带海洋珊瑚礁的log ARM记录与北半球高纬度温度在误差范围内几乎同步变化,也进一步说明了东亚夏季风的演化与北半球高纬度温度变化存在相关性。LYJ3钻孔log ARM记录与石笋δ18O记录(董哥洞DA、三宝洞)的对比发现,珊瑚礁ARM值或许也能记录夏季风的强弱,当ARM增大时夏季风增强,反之夏季风减弱。LYJ3钻孔的log ARM序列功率谱分析显示,log ARM记录中有1193a、813a、526a、136a、130a、79a、72a、51a、40a、37a、35a、34a、30a、27a的周期超过95%红噪声置信度曲线。这些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地球气候变化周期和天体引潮力变化周期相一致,表明珊瑚礁钻孔的磁学性质或许能够指示亚洲弱季风事件,指示太阳辐射变化,记录全球气候波动和天体引潮力变化。
其他文献
微塑料以粒径小、质量轻、比表面积大为特征,其表面容易负载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吸附环境中的微生物,亦可作为环境中毒害污染物迁移与传播的载体。因此,基于微塑料及其负载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在环境科学领域已被广泛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微塑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共同的“汇”,沉积物中的微塑料作为一种环境介质可与PCBs进行相互作用,但形
学位
珊瑚礁生态系统作为热带海洋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珊瑚白化日益严重,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快速退化。探究珊瑚共生体响应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代谢组学是与表型最接近的组学,能够反映环境因子变化对机体产生的生理效应,具有放大基因和蛋白表达细微变化的优势。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中国海南西沙的多曲杯
学位
珊瑚礁生态系统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供给及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全球自然环境压力和区域人类活动压力的加剧,中国南海乃至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亟需对珊瑚礁采取保护、修复和管理措施。珊瑚礁生态抵抗力评价可以为珊瑚礁保护、修复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目前,在珊瑚礁生态抵抗力研究中,传统实地调查法存在获取的生态抵抗力数据不连续的问题,遥感是获取大范围连续生态抵抗力
学位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珊瑚礁正面临着严重退化,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以及营养盐结构失衡加剧其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高效的营养循环确保其高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而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交换能够调节水体营养盐的浓度及结构,在珊瑚礁海域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探究2019年涠洲岛近海营养盐的空间变化规律,采用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收支模型对涠洲岛南端的半封闭式海湾(
学位
面积是珊瑚礁的最基本属性,是评估珊瑚礁资源及环境效应的前提。由于缺少可靠的面积估算方法,我国对南海珊瑚礁的面积至今尚未形成共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先以西沙群岛羚羊礁为例,探索利用多时相多光谱遥感影像估算珊瑚礁面积的方法,并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来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再将该方法应用至西沙群岛的其他岛礁(包括北礁、金银岛、羚羊礁、甘泉岛、珊瑚岛、珊瑚东暗沙、全富岛、鸭公岛、咸舍屿、银屿、石屿—晋卿岛、
学位
δ相是Inconel 718镍基合金的一种第二相,δ相的形状、大小、分布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Inconel 718合金棒料生产过程中出现拉伸性能不合格的情况,对合格批次和不合格批次棒料的化学成分、拉伸断口、显微组织、析出相的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合格批次棒料的终轧温度偏低造成大量连续分布的针状δ相在晶界和晶内析出,由于第二相与基体的结合力相对较弱,从而降低了材料的强度,增加了材料的
期刊
珊瑚礁中发育的微环礁和原生块状珊瑚是记录过去海平面位置的理想标志物,而了解海平面变化历史对于理解海平面的变化规律及其趋势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在对海南岛东部琼海市潭门镇海域珊瑚岸礁(以下简称“潭门珊瑚岸礁”)进行细致的地貌考查的基础上,沿垂直于海岸线的地貌断面共对9个微环礁和20个原生滨珊瑚进行了钻探取芯,通过GPS测量了其高程和位置,现场描述了微环礁和原生滨珊瑚的结构;实验室内对钻取的珊瑚岩芯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盐酸四环素(TCH)作为广谱抗生素产量逐年攀升,在水体环境中的积累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公众的重视。其难降解性、生物富集性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容小觑。目前在四环素废水的处理方法中,光催化法具有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可利用太阳能资源等优势,是目前新兴绿色环保领域的热门技术之一。近年来,卤氧化铋因为其独特的电子结构、稳定的化学性质和高效的光降解能力引起
学位
远洋船舶运输业和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涉海经济的重要产业。然而,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载水和循环海水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有害细菌滋生,对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消毒是水体处理过程中灭活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海水消毒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其中物理法耗能高、持续性差,传统的氯化等化学法产生具有三致效应的有机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近年来,基于硫酸根自由
学位
珊瑚共附生微生物(虫黄藻、细菌和真菌等)对造礁珊瑚的生存及其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是评估珊瑚对全球变暖的适应性的关键内容。前人对南海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黄岩岛珊瑚的共附生微生物却鲜有报道。黄岩岛位于南海中部,是一座相对孤立的环礁,在地理位置上介于南海高、低纬度之间,远离人为活动的直接干扰,因此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分析了黄岩岛221个珊瑚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