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癌中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及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on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BM-MSCs参与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癌血管生成目的:胃癌目前是世界上第五大确诊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的死亡原因。很多因素促进胃癌的发生和进展,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原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已被证明可以在慢性H.pylori感染时,可以被招募到胃癌中并促进肿瘤生长。有研究表明BM-MSCs具有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但是BM-MSCs在慢性H.pylori感染相关胃癌中是否具有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作用仍不明确。本实验旨在研究BM-MSCs在慢性H.pylori感染相关胃癌中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小鼠接受致死辐照后,建立LSL-tdtomato荧光标记的全骨髓移植(Total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s,BMT)小鼠模型,然后将小鼠感染H.pylori 3月,构建BMT+慢性H.pylori感染小鼠模型,然后处死小鼠,HE染色分析胃组织病理情况,共聚焦显微镜观察LSL-tdtomato荧光标记的骨髓源性细胞在胃内分布情况。建立慢性H.pylori感染小鼠模型,从BALB/c小鼠的骨髓中分离并纯化、培养和鉴定BM-MSCs,然后构建慢性H.pylori感染+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BMMSCs胃浆膜层移植小鼠模型,分组如下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慢性H.pylori感染组,慢性H.pylori感染+BM-MSCs移植组,单纯BM-MSCs移植组。移植3月后处死小鼠,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FP标记BM-MSCs在胃内分布情况,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分析胃组织病理情况。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免疫组织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显示血管源性标志物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NG2蛋白聚糖(NG2 proteoglycan,NG2)、层粘连蛋白-1(LAMININ-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在不同组小鼠胃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1.BMT+慢性H.pylori感染小鼠模型中,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胃内可见LSLtdtomato标记的骨髓源性细胞分布在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HE染色显示在BMT+慢性H.pylori感染小鼠中,小鼠胃黏膜可见上皮内瘤变,未见明显肿瘤。2.慢性H.pylori感染+BM-MSCs移植模型中,GFP荧光显示,在慢性H.pylori感染+BM-MSCs移植组,GFP标记的BM-MSCs分布在小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HE染色显示与单纯慢性H.pylori感染组相比,慢性H.pylori感染+BM-MSCs移植组小鼠发生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的比例都明显增加。3.慢性H.pylori感染+BM-MSCs移植模型中,IHC和IF检测血管源性标志物显示,与单纯慢性H.pylori感染组相比,慢性H.pylori感染+BM-MSCs移植组小鼠血管源性标志物明显增多。结论:在慢性H.pylori感染微环境下,BM-MSCs会向着胃内迁移定植,促进H.pylori感染小鼠发生上皮内瘤变和胃癌,并且促进血管生成增多。第二部分:H.pylori预处理的BM-MSCs体内外促进胃癌血管生成目的:前面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慢性H.pylori感染微环境下,BM-MSCs会向着胃内迁移定植,促进胃癌生成和血管生成增多。但BM-MSCs本身对胃癌血管生成的直接作用依然是未知的,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明确BM-MSCs对胃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体外建立胃癌细胞SGC7901(SGC)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的共培养体系,观察BM-MSC条件培养基对胃癌微环境下HUVEC增殖、迁移、凋亡、粘附、小管形成等的影响。使用H.pylori上清干预BM-MSCs,观察干预前后BM-MSCs条件培养基对HUVEC作用的变化。使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hick embryo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建立BM-MSCs+胃癌细胞混合移植CAM模型,观察BM-MSCs对胃癌细胞CAM血管生成的影响。使用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BM-MSCs+胃癌细胞混合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BM-MSCs对胃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曲线、体重、HE染色、Ki67染色、CD31染色以及肿瘤血管特异性活体成像的影响。使用H.pylori上清干预BM-MSCs,观察干预前后BM-MSCs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变化。结果:1.在SGC与HUVEC共培养体系中,BM-MSCs条件培养基促进HUVEC增殖、粘附、迁移和小管形成,减少凋亡,H.pylori上清干预增强BM-MSCs的这些作用。2.在CAM模型中,与单纯胃癌组相比,BM-MSCs+胃癌细胞混合组形成的血管密度大于单纯胃癌细胞组,H.pylori上清预处理的BM-MSCs+胃癌细胞混合组,形成血管密度更多。3.在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与单纯SGC组相比,BM-MSCs+SGC混合成瘤组形成的瘤体更大,生长更快,增殖指数更高,形成的新生血管更多。H.pylori上清预处理的BMMSCs+SGC混合成瘤组的促进胃癌血管生成作用更强。结论:BM-MSCs体外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粘附和小管形成,H.pylori上清预处理能增强BM-MSCs的体外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粘附和小管形成能力。BM-MSCs体内能促进胃癌细胞引起的血管生成,H.pylori上清预处理能增强BM-MSCs的体内促进胃癌血管生成能力。第三部分:THBS4/整合素α2轴介导BM-MSCs促进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癌血管生成目的: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确定了BM-MSCs促进慢性H.pylori感染相关胃癌血管生成,但是其具体的机制不明。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BM-MSCs参与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癌血管生成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RNA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分析BM-MSCs移植后对慢性H.pylori感染小鼠引起的差异基因表达变化并且进行了富集分析。筛选出BM-MSCs对慢性H.pylori感染相关血管生成的差异基因。2.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RNA水平的验证,筛选出表达最高最稳定的基因。3.使用Western Blot技术对筛选出的基因进行蛋白水平的验证。4.使用IHC、IF验证移植BM-MSCs后该差异基因的表达变化。5.使用Western Blot分析H.pylori干预对BM-MSCs中该基因表达的影响。6.构建慢病毒介导的干扰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 RNA)进一步在HUVEC共培养体系、CAM模型、皮下移植瘤模型中以及慢性H.pylori感染+BM-MSCs移植模型中分析干扰该靶点后对胃癌血管生成的进一步影响。结果:1.RNA-Seq结果显示:BM-MSCs移植到慢性H.pylori感染小鼠引起很多差异基因表达变化。2.使用富集分析筛选出跟血管生成可能相关的基因。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发现,在这些基因中THBS4升高最多且稳定。3.IHC及IF验证发现在BM-MSCs移植后的慢性H.pylori感染小鼠胃中,THBS4表达增加。4.Western Blot显示H.pylori上清干预增加BM-MSCs中THBS4表达。5.在HUVEC共培养体系和CAM模型、皮下移植瘤模型中,使用sh RNA敲低BM-MSCs中THBS4的表达后,其促进血管生成的能力降低。6.将敲低THBS4的BM-MSCs移植到慢性H.pylori感染的小鼠中,其促进血管生成能力降低。7.重组人血小板反应蛋白(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spondin 4,r THBS4)能够激活内皮细胞上整合素ɑ2(Integrinα2,α2)受体。8.ɑ2受体特异性中和抗体可以减轻THBS4诱导的促进HUVEC小管形成和迁移作用。结论:BM-MSCs通过THBS4/整合素ɑ2受体轴促进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癌血管生成第四部分: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可抑制THBS4/整合素ɑ2受体轴诱导的血管生成目的:本部分实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探索THBS4/整合素ɑ2受体轴对内皮细胞具体作用机制。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HBS4/整合素ɑ2受体轴对HUVEC中下游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的影响,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抑制PI3K信号通路然后并检测。Transwell和小管成型实验检测PI3K抑制剂LY294002对r THBS4诱导的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构造r THBS4和胃癌细胞混合皮下移植瘤模型,再予以LY294002腹腔注射,探索LY294002对肿瘤形成和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检测显示,r THBS4能上调HUVEC细胞中的P13K/AKT信号通路,PI3K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能抑制其上调的P13K/AK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的表达。Transwell和小管成型实验显示抑制P13K/AKT信号通路能在体外降低r THBS4诱导的血管生成。应用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发现P13K通路抑制剂能下调r THBS4诱导的胃癌血管生成。结论: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可部分抵消THBS4诱导的胃癌血管生成。
其他文献
红外探测器是现代电子工业的核心部件之一,在军事国防、工业生产、医疗诊断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日益提升,红外探测器正朝着小尺寸、高灵敏和高柔性方向发展。而传统红外探测器由于制备复杂、性能低、脆性大等问题难以实现微型化、柔性化和便携化。近年来,二维材料以超薄的结构、强的光-物质相互作用和优异的柔韧性等特点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为新一代红外探测器的发展带来
毫米波频段(30GHz-300GHz)具有丰富的频谱资源,可以极大提升系统容量,因此,毫米波通信被认为是第五代移动通信及未来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混合预编码因为能够极大减少射频链路数目,有效减少毫米波通信系统的硬件开销和功率消耗,被认为是毫米波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对混合预编码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计算复杂度高、反馈开销大、能量效率低、宽带传输速率受限、以及依赖难以获
甘蓝型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菜籽油是食用植物油和工业用油的重要来源。然而,我国植物油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解析油脂合成与代谢的调控机理并提高油菜含油量对于培育高质高产的油菜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调控TAG合成的关键酶——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2和5(Lysophosphatidic acid acyltransferase,LPAT2&5)为研究对象,揭示二者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油脂合成的调
乳腺癌的新发病例位居女性肿瘤发病率之首。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但是仍有部分恶性乳腺癌患者,尤其是高转移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由于癌细胞靶点不明或机体缺少特异性受体而难以得到有效治疗,甚至出现药物耐受而导致治疗失败。因此亟需进一步解析癌细胞转移机制,寻找新的药物靶点以提升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Signal-induced pro
研究目的:Bmi1蛋白,作为多梳蛋白抑制复合物1(Polycomb repressor complex 1,PRC1)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生物组织的发育及细胞的分化、增殖过程,调控Ink4A/Arf的表达。Bmi1作为致癌基因可以以一种依赖于或不依赖于Ink4A/Arf信号通路的方式诱发多种肿瘤且为肿瘤生长必需,然而在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
碳化硅(Si C)器件相比硅基器件具有更高的开关速度,可以提高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开关频率,从而降低系统无源器件的体积实现高功率密度。传统引线键合结构的寄生电感大,会导致Si C器件在高速开关过程中产生电压应力大、开关损耗大、误开关、震荡等问题,不利于提高Si C器件的开关频率。通过对低寄生电感封装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调研,发现混合封装结构是降低Si C功率模块寄生电感的有效手段,具有工艺简单并且可利用
自石墨烯问世以来,二维材料家族迅速发展壮大。量子限域效应赋予了二维材料新颖的物理、化学性质,为二维材料在电学、光电、催化、储能、能量采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使二维材料成为了未来电子功能器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二维材料的改性掺杂是构筑电子功能器件的重要前提,目前报道的掺杂方法主要有几下几种:离子插层、表面电荷转移、元素替代、静电场掺杂。其中,静电场掺杂能够很好地与二维材料兼容,这种电荷掺杂的
目的:糖尿病创面不愈合对全球医疗造成了巨大负担,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证实,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促进创面修复,且无干细胞移植治疗所面临的免疫排斥及成瘤风险。氧化应激损伤为糖尿病创面不愈合的重要因素。目前外泌体在创面愈合领域的研究多关注于其对细胞功能的促进等方面,而忽略了氧化应激损伤这一关键因素。本次研究探讨脂肪干细胞外泌体(ADSC-EXOs)能否通过调节氧化应激过程达到促进糖尿病创
第一部分沙库巴曲缬沙坦在肺动脉高压大鼠中的作用目的: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及慢性低氧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大鼠血流动力学、右心室肥厚及肺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1)选取200-250g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6)、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正常对照组(con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虽然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病理特征,但都以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为主要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病程常常迁延不愈,给患者身心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患者长期的炎症性病变也大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