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梦影》是张潮所著的随笔清言小品文集。该书采用简洁的格言、警句、语录形式,表现哲理思考或生活情趣,内容广泛,被誉为东方的“圣经”。林语堂对此书也评价颇高,他凭借自身对中西方文化颇深的了解,将其译为英文,其中涉及到大量反映东方文化的文化负载语的翻译。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分析了林语堂对《幽梦影》中文化负载表达的翻译。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对文化负载语的界定除了遵从王德春教授对文化负载词的划分标准外,还包括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的句子表达方式,此外还涉及到文化引起的一些语言上的风格特色。本文选取维索尔伦(Verschueren)1999年提出的语用综观论,在他看来,语言使用是不断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语言的三个核心特征,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为语言选择提供了保证。而选择的过程是语境和语言选择二者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语言的选择存在于不同层面,如语音,词语,句子等。同时这一选择也要顺应不同的语境,如社会语境,心理语境以及物理语境。翻译也是一个在不同层面做出选择的过程,因为译者需要根据语言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来斟酌一些语言选择。近年来,顺应论也不断地被用来解释和分析一些翻译现象。本文分别从语言外部顺应,如社会语境,心理语境,和物理语境的顺应以及语言内部层面的顺应,如在语音层面,句子层面和风格方面的顺应来分析林语堂对《幽梦影》中文化负载表达的翻译。经分析,关于语言外部语境的顺应方面,(一)为了顺应物理语境或者社会语境,林语堂采用了直译或音译附加括号内注释的方法,用意译来处理一些典故翻译。(二)为顺应原文作者的心理语境,林语堂选取感情色彩和力度相当的词汇来翻译。而在语言内部层面的顺应上,(一)为处理中西方读音方面的差异,林语堂选取当时西方人用于学习汉语的威妥玛式拼音法则来处理一些汉语人名地名的翻译。(二)在句子层面上,汉语多采用自然语序,而英语则善用突显语序,翻译时,林语堂将关键词提前来顺应英语句子的这一特点。由于英语是曲折性语言,形式严谨,而汉语则多重意会,句子之间的联系多借助句与句之间的深层意义来搭建,因此在翻译时,林语堂则借助一些工具性的词汇来将汉语中的短句紧密的联系起来。(三)在风格层面,基于中国古文善用对偶和排比,林语堂在翻译构成对偶的前后两部分或形成排比的几组句子时,多采用同一句子结构,处于同样位置的词汇则选取同一词性。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张是导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对文化负载语的定义、分类、以及形成原因,以及对林语堂对其他作品中文化负载语的翻译研究概况做一回顾。第三章是本论文的理论框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顺应论的关键概念以及不同层面的顺应。第四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首先对《幽梦影》英译本以及译者林语堂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从语言外部语境顺应和语言内部层面顺应两大方面,选取书中句子和词汇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五章是总结部分,归纳了林语堂在翻译该书中文化负载语的翻译策略以及对教学的影响,以及论文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文对《幽梦影》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表达翻译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智慧,对民族文化负载语的翻译也有借鉴意义。此外,对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中提到了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教授一种语言,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发音,词汇和语法。尤其对于文化负载语的应用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心理语境以及物理语境下使用的,为使学生正确使用文化负载语,讲授其所使用的文化背景就变得极为重要。应结合一些国俗文化课,国家概况课来进行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