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逐渐向消费社会转型,视觉生产、符号消费受到更多消费者追捧。因此,以视觉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直播蓬勃发展起来,并在2016年形成全民直播浪潮。 情感劳动这一概念由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最早提出,她将情感劳动定义为“员工进行自我情感管理,压抑消极情绪或伪装积极情绪,以形成互动对象可以观察到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从而影响互动对象的情绪感受”。在“劳——资——客”三元主体关系中,情感因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渐改变了传统的三角关系:作为管理的资方要求劳动者将情感因子注入劳动过程,为消费者提供愉悦的情感体验;客户对消费过程、服务质量、情绪体验的诉求也主导着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与服务方式。 在现行的网络直播发展生态之下,网络直播表现出典型的情感劳动形态。主播经过情感适应、情感表演、情感转化、情感回馈以及情感补偿等阶段,实现情感投入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在此过程中,网络观众的个人偏好与情感诉求构成了主播情感劳动的核心。如何运用关系运作技巧,完成情感劳动表面演出与深层演出,诱导观众消费,成为主播情感劳动的主要内容。初次介入,女主播大多存在心理不适,经历“去尊严化”、坦然应对网络暴力、巧用技巧化解直播间尴尬等过程,主播完成角色适应。在直播表演初期,运用自我炒作、大主播查房、团队运营的方法为女主播快速吸粉、大量引流;通过营造出温暖、真诚的直播间氛围,女主播潜在地销售自己,初步积累原始粉丝,形成个人风格。接下来,迎来劳动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情感转化。运用一系列策略,女主播实现情感劳动到物质回报的产出,获得劳动报酬。同时,为了长远发展,主播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观众进行回馈,满足观众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然而,主播情感劳动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真实情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与情感枯竭。借助组织关怀与主播个人情感调节,为主播搭建情感安全阀机制。当情感危机来临时,部分主播运用安全阀机制顺利实现跨越;部分主播调节失效,转而退出。至此,女主播完成情感劳动的全部过程。 本文以女主播情感劳动路径为立足点,深度剖析女主播的关系运作策略与情感劳动过程。将网络女主播的现场表演纳入情感劳动分析框架,深挖劳动过程中的关系运作及情感技巧,对女主播情感劳动过程进行充分挖掘,对网络直播生态作出理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