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暂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M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sensis H.,以下简称河蟹),又称大闸蟹、河蟹或螃蟹,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名优品种和出口创汇水产品,历来就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河蟹的养殖区域不断扩大,北至黑龙江省、南至两广地区,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且产量日益增大,但由于其上市时间集中、供应期较短,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如何延长河蟹的上市周期,成为众多养殖户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河蟹越冬暂养的研究较少,如何提升河蟹越冬暂养的成活率与品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养殖密度是影响甲壳类动物生长、生存、产量等生产参数的主要因素。在河蟹的越冬暂养技术中,暂养密度一直是广大养殖户最为关心的问题。所以,为了探究越冬养殖河蟹的最佳暂养密度和时间,本研究在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利用网箱暂养河蟹,分析了不同暂养密度下河蟹的生长性能、死亡率、生理状况并检测了暂养后河蟹可食组织营养组成和风味品质的变化。试验结果如下:1.越冬暂养密度、时间对河蟹存活率的影响单从河蟹暂养密度因素的影响来分析,中密度组的死亡率均低于其他两个密度组,比低密度组降低0.90%,比高密度组降低1.17%,但差异不显著(P>0.05)。相反,越冬暂养时间对河蟹死亡率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结果显示暂养前2个月死亡率低于5%,而暂养90 d后死亡率显著上升,105 d和120 d后死亡率分别达到21.37%和33.04%。暂养90 d时,三个暂养密度组河蟹的累积存活率仍高于85%;而暂养至105 d时,中、低密度组累积存活率下降到约70%,高密度组下降到62.44%;暂养120 d后,除了中密度组外,累积生存率均低于50%。以上结果表明中密度河蟹暂养的成活率优于其他密度。2.越冬暂养密度、时间对河蟹生长性能的影响越冬暂养期间,河蟹体重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整体来看,高密度组河蟹的出肉率和总可食指数显著高于低密度组。不同暂养时间的分析发现:在暂养的前105 d,总可食指数和性腺指数(GSI)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而肝胰腺指数(HSI)却呈下降趋势;在暂养105 d之后,TEY、GSI及HSI均显著下降。另外,越冬暂养时间对河蟹的甲壳长、甲壳宽等其他生长参数无显著影响。3.越冬暂养密度、时间对河蟹抗氧化能力及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随暂养时间的延长,河蟹肝胰腺中丙二醛(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波动变化并有下降趋势。中、高密度的河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暂养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波动变化;暂养30 d后,三个密度组河蟹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活性均显著下降;而随时间的延长,只有中密度组GSH-Px活性呈上升趋势。整体而言,三种密度暂养的河蟹肝胰腺抗氧化系统在暂养期间表现良好,尤其是中密度组。河蟹HSP70水平随暂养时间的延长先升高(2月中旬前)后下降,这与其卵子发生的特征相一致,提示HSP70在中华绒螯蟹卵子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暂养密度组的肝胰腺中HSP70水平随暂养时间呈现波动变化,提示河蟹在越冬暂养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应激。4.越冬暂养对河蟹品质的影响河蟹在越冬暂养期间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肝胰腺指数下降,同时性腺指数升高,未出现明显的“掉膏”现象。暂养后河蟹可食组织总含量和卵巢粗脂肪含量相比暂养前显著下降(P<0.05),而其他营养成分无显著变化;表明暂养后河蟹可食部位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流失。河蟹暂养105 d后,游离氨基酸总含量(T)下降,必需氨基酸与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比值(E/T)显著上升,非必需氨基酸与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比值(N/T)显著下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N)显著上升;腺苷酸(AMP)和肌苷酸(IMP)显著增加,而次黄嘌呤(Hx)和肌苷(Hx R)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表明暂养后河蟹的品质得到了改善。可食部位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PUFA/SFA)显著增大,同时可食部位中C20:2(二十碳二烯酸)、C20:4(花生四烯酸)和C20:5(EPA;二十碳五烯酸)脂肪酸的含量也有显著升高,表明暂养后河蟹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暂养后的河蟹主要挥发性物质为1-辛烯-3-醇,壬醛,己醛和2-戊基呋喃,其可食组织挥发性风味相对较好,整体上优于暂养前的河蟹。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越冬暂养对河蟹的存活率、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营养风味品质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死亡率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当越冬暂养不足90 d时,最佳暂养密度为每网箱70 kg的密度(21.88 kg/m2);越冬暂养超过90 d以上时,最佳暂养密度为每网箱50 kg左右(15.63 kg/m2);对于长期越冬暂养,我们认为河蟹越冬暂养的时间段不超过4月上旬为宜。暂养后河蟹营养虽有一定的流失,但其食用品质和风味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他文献
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经济贝类,不但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生态地位。近几年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养殖出现的大量死亡问题,给养殖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亟待加强对扇贝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深入了解。目前夏季高温时的低氧现象正在肆虐着全球养殖区,虾夷和栉孔扇贝经常会在遭受高温及低氧的胁迫,导致死亡。扇贝可以通过运动行为逃避捕食者的捕食以及恶劣的环境,其运动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肉质鲜美、富含多种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北方沿海居民的喜爱。其具有洄游范围小、繁殖能力强、在北方海域可以自然越冬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网箱养殖、增殖放流的重要经济鱼种。许氏平鲉是典型的卵胎生鱼类,生殖周期长,存在苗种获得困难、良种选育难度大等问题,同时随着许氏平鲉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养殖企业对优质种苗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稳定获得大
短蛸(Octopus ocellatu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蛸属,是我国主要的人工养殖和增殖放流品种之一。近年来由于病害的影响,短蛸养殖业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短蛸属于无脊椎动物,本身缺乏特异性免疫,只能依靠先天免疫屏障抵御病害。Toll样受体在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短蛸Toll样受体的功能以及其信号转导过程,更好地了解短蛸先天免疫机制,本研究从转录组中得到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是一种较大型的淡水商业鱼,随着其资源量的减少,种质资源的衰退,对其遗传多样性的研讨将格外重要,因为研究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评估该物种的当前资源现状,从而减少物种灭绝的风险,达到保护濒危物种的效果。鱼类线粒体DNA具备一些独特的优点,已经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遗传学标记,普遍使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等研究范畴。因此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NA作为分子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水生动物,近年来由于细菌病毒等的危害,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研究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基因,对探索中华绒螯蟹疾病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Peroxiredoxin(Prx)为抗氧化蛋白超家族的一员,在于真核和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并于先天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PCR等技术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克隆获得了EsPrx和EsPrx4的
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肉质嫩,生长快,适应广,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而病害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镰刀菌(Fusarium)分布广泛,能侵染各种植物、人类和水产动物等。鱼类在体表损伤或处于不良养殖环境时,容易感染镰刀菌,发病迅速,致死率较高,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有必要开展镰刀菌病的研究。2019年7月,某循环水室饲养的加州鲈头部
泛滥性平原湖泊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多数浅水湖泊通过通江河道与长江干流保持水文连通,形成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极高。近年来,为了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建闸修坝、围垦湖泊、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干扰严重,造成江湖阻隔、生境破碎化、水生环境破坏等问题凸出,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和渔业资源显著下降
长江下游苏通江段地处感潮区,受潮汐作用强烈,水文环境特殊,是长江洄游型刀鲚的必经洄游通道,同时该江段拥有多沙洲、浅滩分布,具有独特的干流-沙洲生境。为了解苏通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时空分布概况和该特殊生境下苏通江段的两个主要沙洲(长青沙和民主沙)仔稚鱼的群聚特征,本研究于2018~2020年每年5~8月对该江段共累计进行84天的早期资源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苏通江段鱼类资源组成分析显示:调查
脊柱畸形是鱼类集约化养殖的主要疾病之一,异常的脊椎发育可能会影响鱼的运动和捕食,导致生长速度减慢和对疾病的高度敏感性,严重的脊柱畸形也可能导致鱼类死亡。卵形鲳鲹是我国华南沿海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其骨骼畸形率可超过30%,椎体融合发生率可达37.4%。卵形鲳鲹生长和发育对水温有很强的依赖性,不适的温度会诱导骨骼畸形的发生。然而,骨形成分子调控途径内容仍然未能被理解与掌握,尤其在鱼类中的研究较少,
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为第三代人工合成喹诺酮抗菌药,为兽医专用抗菌药,因其高效的抗菌能力被广泛运用于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与预防。随着集约化沉水植物养殖日益发展,高密度的养殖模式使得恩诺沙星等抗菌药使用量剧增,导致水体不断蓄积残留的抗菌药,最终随养殖尾水进入自然水域。养殖尾水中抗菌药残留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净化养殖尾水中的抗菌药物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大难题。沉水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