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空间:托马斯·卡莱尔的历史书写

来源 :袁鸿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er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英国史家托马斯·卡莱尔历史书写的命运,虽非平顺,却还算不错。他的历史书写,一开始就处在现代学术体系的边缘,在现代历史学职业化的过程中,他的历史书写被轻视了。从阅读史来看,卡莱尔的历史书写首先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然后,他在元叙事、社会解释以及伦理关怀等不同层面的思考,也辗转折入了不同的学科话语中。其实,在他的历史书写中,这些不同的层面是紧密结合、互相支撑的。在学科综合的通达视野中,他的历史书写值得被重新思考。不过,他历史书写的基本面貌尚有待梳理。可以从他早期的历史意识,与他后来的历史书写进行比较,进而具体探究他历史书写中的叙事、解释和伦理维度。倘若他的历史书写能重回学术视野,那么,这或许能促动历史书写和大众阅读进一步关联。而研究思路则有些许微妙,它既是作者的兴趣,还要与研究对象相贴合。作者尝试在历史时空意识的框架中,以历史空间为着眼点,来思考人们的历史书写。这包括两个层面,首先,空间中的历史书写,是指人们的历史书写,是对特定时代背景、问题语境、社会境遇等的反应。其次,历史书写中的空间,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解释和评价的“空间化”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首先事件不是给定的,是人们辨别、筛选的结果,其次叙事、解释和评价的原则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养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特定历史时空,历史书写者也处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书写者对于这两层历史时空之关系的自觉思考,可称之为历史意识。历史空间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卡莱尔的历史书写则提供了一个研究样本。在1834年南下伦敦之前,卡莱尔既有对“元史学”的反思,也有历史诠释学的考虑,还有对历史时空意识的自觉,这三者构成了他这一时期的历史意识。在“元史学”的反思中,卡莱尔思考了历史与书写的一系列元命题,并将历史书写直接联系于人的生存,这也锚定了历史与哲学,实际与虚构,记忆与遗忘等一系列的二元关系所存在的困难。在他的历史解释学中,通过对历史与传记关系的反思,他暗示了一种文献、解释、真理的三元解释结构。在卡莱尔的历史时空意识中,他有时自觉、有时不自觉的采用某种时空观念;《拼凑的裁缝》的书写实验,构成了早期卡莱尔自身历史时空的隐喻和转喻,他对历史时空进行分析的原理是象征哲学。元史学思考大致设定了他以后历史思考的方向,在后来的书写中,他其实是不断地充实、扩充、甚至重塑了早期的元史学思考。南下伦敦后,为生存计,卡莱尔书写了《法国大革命》一书,书中的空间化叙事策略令人称道。《法国大革命》中有一种对“事件”的自觉意识,事件视历史为历史主体在历史情境下的特定遭遇,这样的事件化的历史书写也须以多重方式表现事件的原初性、瞬间性和偶然性。卡莱尔采用了时间线索、空间布置、以及符号空间生产的叙事策略,采用了语义轴分类,自然的生成与转化,以及秩序与变革的解释框架。在历史评价中,他关注了伦理评价的人性前提,坚持历史主义的评价标准,以及“世界历史”这一最高的评价标准。卡莱尔的事件化书写联结了大革命叙事的描写和组织,大革命事件的认识和解释,以及他对历史公意的思考和体悟,并且,其对事件的思考与一种世界历史的总体思路相契合。成名后的卡莱尔,对历史空间的社会解释影响巨大,这种解释以《论英雄》和《过去与现在》中的“英雄历史观”为核心。在卡莱尔看来,英雄是世界历史的典范,是人类历史成就的代表。它择取英雄有两个标准:真诚是内在性的理解标准;实践活动是外在性的解释标准。那些洞察了特定的社会空间、历史形势,代表了社会呼声的个体精神,可以转化为社会的集体精神,所以,英雄的生成就是一个有无之间转化的“神化”过程。而社会空间也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它既是历史大势的演化,也是特定社会类型的传承。通过对过去的历史空间的梳理,卡莱尔判断道,在当前时代,文人与工业化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空间,在此情境下,文人要洞察当前的生存空间:即倡导“工作伦理”,批判“拜金主义”。伦理性是卡莱尔历史书写的旨趣所在,这既是历史书写的天然合法性所在,也是人们实践的合法性所在。卡莱尔的历史伦理思考以对人性的同情为基础,以他的空间感知、记忆和想象为中介,以他对历史的整体性承诺为旨归。卡莱尔认为,在当前时代的精神和物质关系中,对物质的无尽推崇蕴含着机械主义的逻辑,这正是一种怀疑论。所以,他认为要更加重视精神与信仰,以“超自然的自然主义”来回应怀疑论。不过,卡莱尔虽然强调精神,其实也并未放弃身体。在身体感知中,卡莱尔认为身体与精神密不可分,身体是精神完备之象征。尽管,他对精神的强调,其实部分地压制了他身体的感知,这反映在他的宗教体验中。在伦理思考中,卡莱尔经常强调人的第二自然,即社会,但是,在他的框架中,个人和社会都是个体,也都是整体。而整体是无限的,是崇高的,不能以功利主义的方式来计算,因而,个体无法获得现成的“幸福的秘方”,只有在历史境遇中真诚地去生存。所以,卡莱尔进行历史评价的原则,乃是以个体的历史处境为基础,以个体的崇高为最高标准。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在新冠疫情影响之下,全球电影行业进入“寒冬期”,电影营销模式随之改变,主要表现为发行窗口的迭代和营销策略的网络化,话题营销、场景化营销、跨界营销三种策略作用凸显,有效带动影片入市。但后疫情时期的电影市场仍旧面临着影片空降、极限定档、艺术片触达等问题。要推动电影市场复苏,必须以精准定位、用户共创、直播售票、社交裂变等路径为导向,突破既有瓶颈、构建互联网时代电影营销新模式,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
期刊
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国外安全因素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以江西省5所高校的1 256名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围绕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展开实证研究。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关注国家安全话题,但是国家安全意识并不强,所掌握的知识呈现碎片化特征;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主要融合在相关思政课程中,缺乏专门课程,教学
期刊
幼儿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传统的“应试化”的应试观念,使许多人忽视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关注。现在的父母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再加上工作的繁忙,很多人都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导致他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期刊
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体系,做好二者之间的融合,做好大学生的领路人,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好国家安全教育,更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加深思政教育的宽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
期刊
报纸
继《长津湖》之后,《长津湖之水门桥》又一次引发观众的共鸣,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轰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长津湖之水门桥》不仅是一部叙事影片,更是一部以文化传播为载体的、流动着的传播体,其中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让人深思。本文从家国情怀、国家道路、珍惜生命、永不放弃、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六个层面剖析了该影片的叙事策略,探索其文化传播的精妙手段。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