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矫治器对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上前牙牙周组织影响的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是对比分析应用两种矫治器在非拔牙治疗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前后,牙周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对牙周健康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同时为有针对性的选择矫治器提供一定线索。
  方法:方法选取2017—2019年在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20例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18-40岁之间(平均年龄32.6岁),将其随机分为A(固定矫治)、B(隐形矫治)两组,以上颌前牙区作为测量区域,分别在正畸治疗前(T0)、正畸治疗后(T1)对A、B两组进行CBCT拍摄及临床数据测量。测量项目包括牙周袋深度(PD)、出血指数(BI)、龈乳头指数(PI)、龈乳头高度(PH)、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密度(BMD)。将所得的数据导入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同一组内正畸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对比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PI的统计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A(3.368±.796)、B(3.16±.602)两组在治疗后PD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治疗后稍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LI在治疗后(2.08±.900)比之前(1.25±.754)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LI矫治后也稍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LI方面,治疗后的B组(1.170±.937)显著优于A组(2.080±.900)(P<0.05)。2.正畸治疗前A组与B组上颌前牙区唇腭侧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畸治疗后,A组患牙C1、C3、L1、L3层面牙槽骨密度降低量显著,分别为10.37%、12.64%、12.49%、10.07%;B组患牙L1层面牙槽骨密度降低量亦显著,为4.7%。治疗后两组在C1、L1、L3层面也存在差异(P<0.05),而上前牙其余区域骨密度降低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A、B两组在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槽骨高度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检验,A、B两组矫治前与矫治后d1、d2、d3、d4组内对比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PH在矫治前及矫治后两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治疗后的PH均比治疗前高度增加,升高率分别为8.85%、8.28%,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A、B组矫治后的PI均较矫治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两种矫治器对于静止期轻中度牙周炎非拔牙患者的口腔卫生清理有一定影响,且隐形矫治器对口腔卫生维护的影响较固定矫治器小,但两者均未造成牙周组织的进一步破坏。
  2.(1)两种矫治器用于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内收病理性移位的前牙时,牙槽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应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牙槽骨密度降低集中在唇腭侧牙槽嵴顶及根尖区,隐形矫治器主要集中在腭侧牙槽嵴顶。
  (2)隐形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用于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时,牙槽骨高度均无显著改变。
其他文献
期刊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  探讨固定功能矫治器SUS2(Sabbagh Universal Spring2)联合直丝弓矫治器在治疗青少年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中髁突变化的CBCT临床效果,分析其髁突形态位置变化。  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临床咬合关系诊断为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36例,其中女15例,平均初诊年龄12.5岁,男21例,初诊平均初诊年龄11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