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体论的信息生命周期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qw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生命周期(Information Life Cycle)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较早出现于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在列维坦(K.B.Levitan)、泰勒(R.S.Taylor)和霍顿(F.W.Horton)等人一脉相承的研究中,信息被视为具有生命周期特性的资源。信息生命周期由一系列逻辑上相关联的阶段(或步骤)构成,既表现为信息的载体运动过程,也表现为信息的价值运动过程。与霍顿等人不同,EMC公司将信息生命周期概念应用于信息技术领域,围绕等级存储的核心理念,强调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价值/管理成本”随时间变化的周期性过程。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可称为“霍顿范式”和“EMC范式”。   然而,无论是在霍顿范式还是EMC范式中,信息生命周期都被当作一种“习惯用语”或“自明概念”。这种认识使得既往的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始终飘浮于“经验”和“感性”之上,其必然的结果,就是人们可以任意地或经验地确定信息的生命周期过程。   笔者认为,既然人们将信息生命周期视为整个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石--它为信息资源的组织、利用提供了最基本的过程模型。那么,对其未经论证的类比处理和自明安排,就显得有些过于草率。因为对于信息生命周期,我们尚有太多的疑团需要解答:(1)信息能够作为生命周期的“主词”吗?它直接关涉信息生命周期概念中的信息所指,并决定了人们将在什么范畴内谈论信息的生命周期。(2)信息是有生命的吗?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生命周期:一是本体论的信息生命周期,它承认信息的生命,并对其生命运动轨迹做出实指性描述;二是方法论的信息生命周期,它在生物学类比的意义上使用生命周期概念,将其作为一种描述和分析信息运动的方法。(3)生命周期方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生命运动本身并不具有严格的周期性,生命周期方法的类比应用也是五花八门。那么,又该怎样将生命周期方法用于信息运动研究呢?   上述问题及其解答,构成了基于本体论的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的实质性内容。笔者认为,无论是作为信息管理(或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石,抑或一个普通而不失严谨的学术概念,信息生命周期都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自明”,它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释。这种“解释”既可以是本体论层面上的阐释,也可以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界说,但无论如何,它都应该揭示将信息运动和生命周期联结起来的内在的逻辑力量。   信息是一个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概念,对它的“界说”关系到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笔者认为,信息是一个关系范畴,关系是一种本体性存在,它必然承载有相对于关系双方而言的意义。因此,可以对信息做出如下的本体论约定,即:关系是信息的本体,信息是关系中的意义呈现。   在这样一种概念界说之下,信息成为了某种“自在”的客体,并有可能在我们人类的意识之外“自主”地运动。自组织科学、复杂性科学和广义进化论的支持者,正是以此为前提,讨论了信息从无机世界到生命世界、再到人类社会的整个演化过程。按照他们的观点,世界是信息自组织演化的结果,“进化”意味着信息自身的进化。也就是说,真正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生命周期,就是世界的进化周期。然而,正如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们对信息的所有讨论,终究要回归“人的意义”。在接下来的六章中,笔者即在人的范畴中讨论了信息的生命运动过程。   对于任何一条属人的信息而言,其生命周期运动的第一步,都是信息的创生问题。首先,作为一个自然人,人类是在与自然的关系建构中获得关于世界的第一印象,并由此产生信息的原初意义。认知科学、心理学、进化认识论和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成果,为自然人的信息创生提供了两条线索。它们都从主客体分化开始:一条经由感觉、知觉而生成意义。携带这些意义的信息被固化在记忆中,并随时参与下一次的认知循环,对相继的感知觉过程及主客体关系的再建构产生影响。有关认知的信息加工观点为此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另一条线索则来自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即通过感知运动形成格式(图式),格式作为认识的前结构,帮助人们在同化和顺化中实现信息的意义建构,并促使主客体的进一步分化。   然而,仅从人的自然属性(如生理结构和动物本能)出发,很容易将信息的意义建构封闭在个体心灵的围墙之内,从而使信息的主体间性遭受众多的责难。社会人的信息创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人的本质存在是社会存在,我们有着共同的信息生理结构,使用社会语言符号系统,面对共同的“生活世界”,并经历了相似的信息实践。这四个方面的理由,决定了属人信息在创生之初就是“主体间性”的,其实现的意义也必然包含有社会意义的成分。对于社会人的信息建构过程,布瓦索(M.H.Boisot)的“认识空间”提供了一个适用的考察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自然人的信息建构转化为社会人的知识建构。无论是波兰尼有关“默会知识-外显知识”的辨析、安德森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转换;还是波普尔三个世界中的知识运动、皮亚杰从感知运动到形式运算的认识发展。都能在借助社会化语言符号系统而实现的抽象运动和编码运动中,得到前后一致的合理解说。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笔者将自然人和社会人内在于心的信息活动,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交往空间中加以考察。这种考察也同样涉及信息运动的两层面。一是信息的人际运动。将人际信息交流作为社会整体信息运动的独立单元,解释了信息交流的意愿从何而来,信息交流的方式由何实现的问题。二是信息的媒介运动。将媒介视为信息内容、载体、技术和模式的混合体,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社会范围内的客观知识的集合。以此为出发点,考察了媒介形态的演变以及它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生”和“融合”。   至此,笔者完成了对信息生命周期运动的多学科范式(Paradigm)的阐发。希望这些范式的汇聚和融合,能为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带来一场范式的革命。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人们对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的热望亦愈益增长。为了满足学习者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有限教育资源之
学位
设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开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模糊和灰色理论的风险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其准确性和可行性,证明该模型可帮助决策者对面临的风险进行更清楚地了解
以SSCI收录的国际图书情报学期刊10年论文及其被引记录为例,探讨期刊h型指数与反映论文数量和被引指标间的实证关系.结果表明:期刊h型指数主要受被引数量指标和被引广度指标
尝试以当前上海优先发展的领域为社会背景,以“HEAD”战略为参照物,以上海科技期刊现有布局体系为出发点,绘制上海科技期刊中长期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引导期刊资源向科技重点发
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人类文化素质的延伸和扩展。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快速、不断发展极大地改进了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为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然
h指数、g指数、影响因子都是科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以CSSCI收录的档案学类核心期刊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分别研究h指数、g指数、影响因子与载文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有资源之一,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强调政府公开信息义务的公共信息服务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
选取8个能综合反映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指标,用投影寻踪模型对我国农业类大学学报的学术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投影寻踪模型所确定的各指标的投影方向避免了权重的主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参照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亲密因子构造一个科研合作网络演化模型,分别从网络的度分布、点强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以及聚集系数对亲密因子进行分析,发现演化后的科研合作网具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