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的遗传潜力分析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ack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是培育高产品种的关键技术手段。为了揭示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的优势潜力及遗传背景,本研究选用11个水稻强优势杂交组合为供试材料,分别为特优009、钱优3301、宜优673、泰优3301、恒丰优华占、天优3301、广8优165、荃优丝苗、泸优明占、天优华占、Ⅱ优明86。构建F1、F2、F3等3个世代遗传群体。考察各世代的单株重、有效穗数、主穗长、谷粒长、谷粒宽等产量相关性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世代间的中亲值、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估算加性方差、显性方差和遗传力等遗传参数。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含有亲本的7个杂交组合的(P1、P2、F1、F2)4个世代的上述性状的遗传基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提高高产品种选育效率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多基因加性-显性模型的分析结果:与亲本相比,F1代的各个性状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超亲优势,且F2代、F3代后逐代衰退。11个组合的单株谷重广义遗传率变幅36.72%87.40%,狭义遗传率变幅27.21%61.44%。有效穗数广义遗传率变幅25.79%64.58%,狭义遗传率变幅23.88%47.09%。主穗长广义遗传率变幅69.24%94.10%,狭义遗传率变幅45.67%77.89%。谷粒长广义遗传率变幅82.43%98.13%,狭义遗传率变幅51.11%84.17%。谷粒宽广义遗传率变幅为73.06%97.00%,狭义遗传率变幅为50.11%82.83%。育种上,应根据组合不同性状的遗传率高低进行各世代的定向选择。2.运用植物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7个具有双亲的F2代5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具体结果为:单株谷重的遗传:存在4种遗传模型。其中3个组合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恒丰优华占、天优华占和Ⅱ优明86),主基因遗传率变幅为65.92%74.71%,多基因遗传率变幅为6.33%13.76%;2个组合符合“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广8优165和泸优明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18%和69.2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6.60%和20.30%;1个组合符合“2对等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荃优丝苗),主基因遗传率为51.09%,多基因遗传率为20.31%;1个组合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天优3301),主基因遗传率为63.74%,多基因遗传率为12.12%。有效穗数的遗传:主要存在2种遗传模型。其中3个组合符合“2对等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天优3301、荃优丝苗和Ⅱ优明86),主基因遗传率变幅为47.73%53.05%,多基因遗传率变幅为6.95%18.31%;4个组合符合“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恒丰优华占、广8优165、泸优明占和天优华占),主基因遗传率变幅为48.58%61.10%,多基因遗传率变幅为3.15%13.82%。主穗长的遗传:该性状遗传较为复杂,7个组合存在5种遗传模型。2个组合符合“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恒丰优华占、泸优明占),主基因遗传率为71.62%和72.50%,多基因遗传率10.01%和8.90%;1个组合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Ⅱ优明86),主基因遗传率为80.57%,多基遗传率为7.89%;1个组合符合“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广8优165),主基因遗传率为70.03%,多基因遗传率为13.25%;1个组合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荃优丝苗)。主基因遗传率为75.67%,多基因遗传率为9.90%。;2个组合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天优华占、天优3301),多基因遗传率变幅为52.27%和55.18%。谷粒长的遗传:主要存在4种遗传模型。3个组合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恒丰优华占、Ⅱ优明86和泸优明占),主基因遗传率的变幅为64.37%83.04%。多基因遗传率变幅为11.18%25.59%;2个组合符合:“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广8优165、荃优丝苗),主基因遗传率的分别为77.44%和85.92%。多基因遗传率为5.14%和4.35%;1个组合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天优3301),多基因遗传为57.83%;1个组合符合“2对等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天优华占),主基因遗传率为26.52%,多基因遗传率28.52%。谷粒宽的遗传:和谷粒长一样,也存在4种遗传模型。3个组合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恒丰优华占、荃优丝苗和泸优明占),主基因遗传率变幅为78.54%87.18%,多基因遗传率为1.74%7.89%;1个组合符合“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天优3301),主基因遗传率为85.62%,多基因遗传率为5.01%;1个组合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广8优165),主基因遗传率为81.73%,多基因遗传率为9.23%;1个组合符合“2对等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Ⅱ优明86),主基因遗传率为74.09%,多基因遗传率为21.34%;1个组合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天优华占),其中多基因遗传率为69.12%。综上结果表明,在强优势杂交组合中,除了个别性状受多基因遗传外,与产量相关的大多性状的杂种优势潜力主要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且有些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高,解析了大部分遗传变异,多基因遗传率低,这些基因的遗传方式对育种中选择和杂种优势利用是有利的。
其他文献
数据流量的大规模增长及网络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促进了传统网络的升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研究者们重新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网络,即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SDN分离了网络中的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使得控制平面的集中化控制和可编程化成为可能,使得网络管理、功能开发更加简便快捷,同时,也使得网络扩展更为容易实现,更能满足网络流量增长的需求。尽管SD
过去数十年间,在体系结构技术与集成电路技术的共同促进下,微处理器的发展十分迅速。架构师通常将提升微处理器性能作为第一要义。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工艺特征尺寸不断缩小的同时,由瞬态故障导致的软错误问题也变得不容忽视。软错误是导致微处理器的可靠性受到严重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体系结构设计的早期就对微处理器进行软错误易感性评估,不仅可以利用评估结果为架构师后期的软错误缓解设计提供参考,还可以更低的成本
随着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转型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确保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寻找经济增长的有效推动力。城镇化具有拉动
异物侵入铁路周界对铁路系统运营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基于视频分析的周界入侵监测系统需要完成异物入侵的识别和分类,从而及时报警以确保运营安全。由于铁路场景复杂、环境干
笙,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簧管乐器。吹打乐,是中国传统器乐乐种之一。早在汉代,就有了多种多样的鼓吹乐形式。在2006年,吹打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笙在传统民族吹打乐中,大多扮演着伴奏与衬托的角色。而在当代吹打乐中,笙逐渐成为一个独立声部而不再只是伴奏的形式出现。本文以当代吹打乐为切入点,通过笔者亲身参与的“金磬吹打”演出学习经验和曲目分析以及上海音乐学院的当代吹打乐曲目分析,对笙在当代吹打乐中
本文提出了一种快和慢相位振荡器相结合的耦合系统。通过该耦合系统的数值模拟,直接观察到两步跃迁到准周期运动的现象,并结合Ott-Antonsen ansatz方程导出低维方程的序参数
ZnO半导体材料凭借其独特的光电性能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光电器件、光催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其约3.4e V的带宽限制了其只能工作在紫外波段。人们急需能对其能带进行调制,以得到更灵活的工作波段。固溶体是一种有效且容易实现的调制能带的手段,因此,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对ZnO、Ⅱ族金属氧化物以及基于它们的三元固溶体的结构和电子属性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研
本论文主要探讨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背景下,曾佑和及其他中国艺术家的海外实践研究。曾佑和(Tseng YuHo)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立足于当代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在面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她始终坚信只有符合当代语境的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才是中国水墨艺术传统得以发展延续的正确的阐释。曾佑和受到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等
色纺产品在外观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色彩空间混合效应,富有朦胧的立体效果和质感,又因其生产方式可减少环境污染,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数码转杯纺纱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混色纱的方法,将混色与纺纱同步进行,其生产工序更短,适应色纺纱批量小、品种多、更换频繁的生产需求,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数码转杯纺纱技术生产色纱时在配色上同样存在人工配色繁琐、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在计算机配色理论模型的基础上,
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GRB)起源跟大质量恒星塌缩或者双致密星并合有关。虽然人们对伽玛暴的前身星有所了解,但是对于伽玛暴的中心引擎知之甚少,特别是大质量恒星塌缩或者双致密星并合到最后形成稳定的磁星或黑洞,这整个过程的演变始终是个未解之谜。究其原因是大多数暴的多波段观测数据并不全面,因此对中心引擎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通常采用的方法依然是根据所观测到的多波段余辉的特征来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就是基于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