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明代民间宗教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民间宗教宝卷的解读,以基于民众理解力的分析原则贯穿全篇,以发明“民间宗教的本质”为目标,围绕这一核心,从宏观到具体、从外至内,以层层递进的逻辑思路,对明代民间宗教的思想体系、信仰特征、信仰体系的结构与内容、它对正统思想的吸收改造方式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逐步深入探讨。本文研究的宗旨是基于民众的理解能力,尽量围绕这一层面来探讨民间宗教的思想特质。在进行思想解读时,时刻注意主流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影响方式以及下层民众理解与吸收上层文化的方式,注重探讨民间宗教宝卷中所反映的民众思维特征与精神内涵,避免以习惯思维中的正统学术价值观对于民间宗教的投射与偏移,尽量将明代民间宗教思想与民众精神如实的复现出来。本研究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章是宏观研究。元末白莲教与明教对明代民间宗教有着直接的影响,从民间宗教学的角度探讨了二者与明代民间宗教之关系问题。对罗教、黄天道、弘阳教、闻香教、圆顿教等主要教派略加介绍,使读者对本文探讨内容产生大致印象。通过比较,将明代民间宗教思想分为五部入册系统与无生老母系统(后白莲系统)两种思想体系及三个时段,这种划分,有利于民间宗教研究的细化与深化。对于现存最早的一部民间宗教宝卷《佛说皇极结果宝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后世大多数民间宗教宝卷中的信仰模式、信仰神祗、组织机构等它已经初步具备。分析了罗祖的五部六册思想,其不执着的修行方式符合佛教禅宗的基本思想,而其它后来宝卷在宗教图式、修行方式、以及神祗归宿等方面有别于它,属于后白莲系统。虽然分为不同的系统,但作为一个宗教整体,民间宗教思想除了具有民间信仰的世俗性功利性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特色,那就是浅白的表达方式、简单模糊的思维方式、以善恶报应为核心的朴素伦理。
第二章主要研究民间宗教中的五部六册系统思想。它侧重言说佛教中的苦、无常思想,其修行方式则是禅宗的不执着,注重无为修心。将历史与现代学者对于五部六册的批驳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五部六册思想基本符合佛教思想,属于民间禅宗。
第三章从思想内涵、文化来源与历史事实等方面对无生老母系统的“真空家乡,无生父母”这一标志性信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思乡”是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情结,对于中国历史上这一常见的文化现象,本文注意到其在知识分子的表述媒介与在民间宗教宝卷表述追求中的区别,对于这两种不同话语体系下的人们来说,“家乡”这一心灵归宿的情感追求也是截然不同。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论述真空家乡的精神内涵。通过对明代北方人口问题的研究,找到了“家乡”一词在民众中产生与广泛流传的社会因素。从民间宗教宝卷中找出“无生老母”这一形象的产生与地位之变化的发展过程,又从宗教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探寻无生老母的起源,重点指出无生老母的直接文化来源是佛教禅宗的公案:“父母未生前面目”,由于民众思维的模糊性,导致这一公案最终从未生父母到无生父母到无生老母这一演化过程。可以说,本章对民间宗教的这一标志性概念做了透彻合理的论证。
第四章研究无生老母系统信仰体系的结构与内容。其世界起源说源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混沌思想,宗教主下凡拯救的原因在于末劫灾难,其理论依据则是三阳劫变思想,这也是无生老母宗教系统的世界历史图式,使教主下凡获得了理论支持,最后宗教徒通过道教的内丹修炼等手段返乡皈家。这一系统逐渐取代五部六册系统,成为明代后期中国民间宗教的主流。
第五章进一步探讨民间宗教对于外部思想的吸收与改造方式,以无生老母系统中的三教关系为例子。在民间宗教研究中提出了三教混杂的概念,民间宝卷作者宣传三教一家不同于上层思想界的三教合一、融合,而是三教的简单混杂。徒有三教的形式,却没有能力深入理解与吸收三教的思想,只是将三教的形式、概念名相、思想内容等简单混合与改造,再应用在自己的信仰体系之中。这是民间宗教对正统宗教思想借用与改造的方式,也最能体现民众的思维特色。之后深入到民众精神,精神比思想更贴近人的自我生命本质。
第六章对民间宗教中的精神状态进行了详细探讨。明代民间宗教宝卷中触目可见的眼泪与痛苦将哀伤的情绪布满宝卷文字,羼杂交织在宗教思想里,使其弥漫着一股消极颓废的气息。宝卷文字中体现的消极精神状态既是那个时代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反映,同时又深深的影响了他们的现实生活。
第七章是跨文化研究。将无生老母系统宗教思想与基督教以及诺斯替宗教思想进行对比,从世界的起源、堕落与劫变、拯救等方面论证了民间宗教思想与基督教千年王国思想的相似之处,而其皈家见老母的情节与诺斯替宗教的返乡剧情相同,是人与世界分裂的内在体验,是人的异化状态的反映。
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民间宗教在信仰模式上同正统宗教并无本质区别,民间宗教的归宿及主神“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与正统宗教的天宫、上帝也无根本区别,这只是由于中国自身的社会历史文化而产生的表层差异。民间宗教(作为明代后期民间宗教主流的无生老母系统)与正统宗教的区别在于思想深度,民间宗教宝卷语言的简单与浅陋实际是因为其思想的浅薄,从民间宝卷的语言中,看不到崇高、高尚、智慧、高雅。民间宗教重视实际的行为,其喜怒哀乐都基于实际利益的得失,而没着重于人心的内在改变,高尚情感的缺乏,是中国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的本质区别。宗教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而民间宗教则有消失与改变的可能。它是由于民众与上层思想的隔阂而产生,提升全民素质,就能以其它高尚的思想文化将其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