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星系核的光学紫外波段光变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ny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活动星系核(AGN)被发现以来,它的非周期性光变就为人所知;这样的光变覆盖了从射电波段一直到X射线、伽玛射线波段。近年来,随着时域天文学的发展,活动星系核的光变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对活动星系核光变的研究,能极大的推进我们对活动星系核方方面面的理解,包括其吸积盘的辐射及尺寸、宽发射线区气体的分布及物理、吸积盘和X射线冕区之间的联系、红外辐射的过程和物理性质等等。此外,对光变的理解也能帮助我们从光变的角度来选活动星系核的样本。我们在本论文的第一章简单地介绍了活动星系核的特征、辐射机制以及物理结构。紧接着,在第二章我们重点关注了活动星系核光变的特点,并详细介绍了研究光变的种种数学描述方法以及物理模型。这些数学描述和物理模型是本文后面两个主要工作的背景和基础。本论文主要集中关注的是活动星系核的颜色光变性质。更明确的说,是颜色光变的时标依赖特点,也就是颜色光变在不同的时标上,表现出不同的幅度。在论文的第三章,我们将在紫外波段研究颜色光变。这部分的工作不仅仅用独立的数据确认了颜色光变的时标依赖特征,还将这个特征从光学波段延伸到了极紫外波段。利用GALEX获得的类星体样本的光变曲线,我们首先在观测参考系中研究了这些光变曲线的结构函数,通过结构函数先确认了紫外波段乃至极紫外波段类星体变亮变蓝的特点。接着,我们用两种方法确认了颜色光变的时标依赖关系:其一是比较不同波段的光变幅度,这个光变幅度用结构函数来刻画;其二是通过颜色光变的θ表示方法,在保证光变曲线的同时光变特点的前提下,确认了颜色光变的时标依赖特点。而且,在第二个方法中,为了排除测光误差对光变信号的干扰,我们还采用模拟的手段修正了直接计算得到的颜色光变结果,并确定修正之后颜色光变的时标依赖特性依然存在。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通过划分样本,确定了这个颜色光变时标依赖关系同时也是依赖于样本的红移的,但是,这个关系对样本光度的依赖却并不显著。更深入的,通过对结构函数的细致刻画,以及阻尼随机漫步(DRW)模型对紫外波段颜色光变不完全成功的模拟,我们确认了光变在紫外波段已经偏离了 DRW模型。本文的第四章介绍了另外一个关于颜色光变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将视线从遥远的类星体样本聚焦到近邻的单个活动星系核NGC 5548上。利用Swift太空望远镜提供的六个波段短间隔、高质量的光变曲线,我们检查了其光变的同时性以及颜色光变的特点。首先我们确认了,这六个波段中,每两个波段的颜色光变都是时标依赖的。这是首次在单个AGN中确认了颜色光变的时标依赖性质。接着,我们重点研究了活动星系核光变的照射/再辐射模型。利用观测的光变曲线以及时延,我们严格限制了模型输入的中心照射源的光变曲线以及吸积盘的尺寸,得到了模型输出的Swift六个波段光变曲线。我们发现,即使模拟光变曲线的时延特征和观测一致,即使六个波段的光变曲线也能和观测的吻合得相当好,但模型产生的光变曲线的颜色光变性质仍旧和观测到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通过多个不同的模拟,我们发现,这样的不同是不能用光变曲线的短时延、有光变的宽发射线的污染、光变曲线不规则的采样、被低估的测光误差、可能存在的协方差误差等来解释。也就是说,单单靠照射/再辐射的吸积盘光变模型并不能解释活动星系核的光变特征。我们用颜色光变给这种流行的模型提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新的挑战,并再次展示了颜色光变在研究活动星系核吸积物理中的独特作用。
其他文献
太赫兹波因其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尘埃与介质以及精细分原子谱线方面的优势,在天文学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地球大气对太赫兹波的强烈吸收将优良的太赫兹大气窗口限制到地面上少有的高海拔和极低温的干燥区域。在苛刻的台址条件下实现太赫兹望远镜高达微米量级的面形精度要求是一项具有重大挑战的关键技术。近场射电全息具有测量精度高,便捷高效的优势,是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最为常用的面形测量方法
金刚石作为重要的超高压指示矿物,在全球多个超高压俯冲带中均有发现。对俯冲带金刚石的成因是目前地球科学的前缘研究领域之一,虽然前人已经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此类金刚石的形成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大洋俯冲带和大陆俯冲带金刚石(包裹体)的发现指示洋壳和陆壳能够携带一定量的碳俯冲到地幔深度(>120km)形成超高压稳定矿物(金刚石)储存在地幔中。同时部分金刚石则通过板片折返和岩浆喷发作用将受到俯冲带熔/流
大别造山带位于中国东部,是由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在三叠纪时期碰撞所形成的,它不仅是世界上保存最好、出露规模最大和研究程度最高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之一,同时也是广泛发育碰撞后岩浆活动的地区之一。研究大别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认识大陆碰撞过程中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以及镁铁质岩浆演化过程的元素分异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学位论文对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
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记录了大陆俯冲、碰撞造山及陆内裂断等多阶段构造体系的转化,引起了地壳发生明显的变形、变质和岩浆作用,因此是研究大陆动力学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区域。汇聚大陆边缘区域变质岩作为受温度和压力变化引起的构造作用产物,可以形成于不同构造背景且表现出不同的P-T轨迹和温压比,因此是反演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对象。桐柏造山带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秦岭-桐柏-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中部
自Vela卫星在上世纪60年代探测到伽玛射线暴以来,人们对伽玛射线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伽玛暴是一种持续时标很短的高能光子爆发现象,是目前为止人们所探测到的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根据伽玛射线暴的持续时标可以将其分为长伽玛射线暴和短伽玛射线暴,它们有着不同的起源。通常认为长伽玛射线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的塌缩,而短伽玛射线暴则起源于致密星的合并,如双中子星并合或中子星-黑洞合并。伽玛暴及其余辉
本博士论文对苏鲁造山带及西阿尔卑斯造山带俯冲陆壳内部的流体/熔体活动及其伴随的水岩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苏鲁造山带东海池庄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及变质脉能够反映榴辉岩内部脱水形成的变质流体的组成和演化。变质脉主要是由石英、石榴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蓝晶石、黝帘石、金红石和锆石等矿物组成,与寄主榴辉岩的矿物组成类似。相比于榴辉岩,脉体中的石榴石更加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黝帘
中国华南扬子台地保存有较为连续的埃迪卡拉系地层,其是探索新元古代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的重要研究区域。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基于扬子台地王集地区的岩心钻孔,测试分析得到高分辨率的碳酸盐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i)数据和碳酸盐氧同位素(δ18Ocarb)数据。该钻孔包含成冰系南沱组地层、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地层和灯影组地层,以及寒武系岩家河组地层。王集岩心钻孔陡山沱组δ13Ccarb曲线变化趋势与前人对扬
宇宙线的研究自19世纪末开始,历经百年的探索,人们已经对宇宙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近些年人们发现宇宙线在几百GeV处存在明显的能谱变硬特征,这一发现跟此前预测的单幂律能谱存在明显的冲突,可能对宇宙线加速、传播等物理过程有重要意义。但纵观近些年的空间宇宙线卫星实验,测量能量上限至多到几万亿电子伏特(~TeV),与地面实验相比仍有一定的不足,对于略显观测空白的几个TeV到百TeV能段,空间实验几乎很
自1912年宇宙线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宇宙线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然而宇宙线的起源却一直是一个科学难题,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银河系内宇宙线主要是由超新星遗迹加速产生。由于星际磁场的存在,人们很难通过对宇宙线的测量得到加速源的信息。但是,高能宇宙线粒子可以通过不同的辐射机制产生伽马射线辐射。随着地面和空间伽马射线望远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超新星遗迹以及其他伽马射线源被发现,这些不断积累的观测数据为我们研究
地球辐射带是由大量捕获在地球磁场的高能带电粒子组成,主要位于1.2-8个地球半径之间,这些能量粒子会对在轨航天系统造成多种故障,并给宇航员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合声波与高能电子的相互作用在辐射带电子的演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表明,夜侧合声波是由~keV-100 keV的各向异性电子激发形成,但日侧合声波的激发机制和传播特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主要通过多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与处理,结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