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6年国务院定义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后,长三角从原来的16个城市扩展到26个城市。由于后加入长三角的城市大多位于苏浙皖等地的边缘地区,在早期没有享受到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政策优势,加上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在经济一体化方面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使扩容后的长三角在经济上呈现更明显的“东强西弱”特征,“核心-外围”空间结构显著。与此同时,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高铁建设进程加快,高铁网络覆盖范围不断加大,连通了越来越多的边缘城市。在此背景下,探究高铁对加强长三角核心与外围城市的联系、促进其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划和政策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研究方法,测算和分析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并结合长三角的高铁发展分析高铁的开通及运营对其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在阐述相关理论和梳理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体现在可达性提升,随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了人口和经济贸易的交流,并打破要素流动的障碍,有利于加强城市之间联系和扩大市场范围,最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一步地,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进行简要介绍,并从市场、产业和经济角度选取区域经济一体化衡量指标对长三角2001-2016年的经济一体化发展状况进行测算和分析,各衡量指标均表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程度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各省份城市间的差距在缩小,但市场和产业一体化进程存在不稳定因素。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市场潜力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表性衡量指标。首先,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中的多期双重差分法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基准回归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通车城市的经济一体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按地理区位和城市规模进行划分后发现,高铁开通对核心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不及外围城市大,对大城市的影响也不如中小城市。随后本文使用将高铁变量替换为高铁站数量和高铁线路数量、使用现有规划线路与地理坡度作工具变量检验以及将高铁开通时间提前作安慰剂检验等三种稳健性检验方法,都支持了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给出了相关建议,认为政府应该加大高铁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推动“高铁城市群”建设,同时还应该加强跨区域间合作,促进要素流动,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稳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在阐述相关理论和梳理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体现在可达性提升,随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了人口和经济贸易的交流,并打破要素流动的障碍,有利于加强城市之间联系和扩大市场范围,最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一步地,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进行简要介绍,并从市场、产业和经济角度选取区域经济一体化衡量指标对长三角2001-2016年的经济一体化发展状况进行测算和分析,各衡量指标均表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程度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各省份城市间的差距在缩小,但市场和产业一体化进程存在不稳定因素。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市场潜力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表性衡量指标。首先,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中的多期双重差分法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基准回归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通车城市的经济一体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按地理区位和城市规模进行划分后发现,高铁开通对核心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不及外围城市大,对大城市的影响也不如中小城市。随后本文使用将高铁变量替换为高铁站数量和高铁线路数量、使用现有规划线路与地理坡度作工具变量检验以及将高铁开通时间提前作安慰剂检验等三种稳健性检验方法,都支持了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给出了相关建议,认为政府应该加大高铁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推动“高铁城市群”建设,同时还应该加强跨区域间合作,促进要素流动,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稳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