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下余华小说中的“疯”“ 傻”“ 狂”形象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是我国当代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创作生涯早期至今已经历了近30年,在这30年的创作历程中,他的创作风格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从而使得余华的不同作品被烙印上了不同的创作风貌。余华真正占据文坛的一席之地是从《十八岁出门远行》起,也正是由此,余华小说中开始涌现出大批量的“疯”“傻”“狂”形象,这些形象同属于非理性形象序列,具有千姿百态的塑造方式、象征意义和审美意蕴,是余华小说中的一道独特景观。而笔者认为,这一类群的大批量出现,与余华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有着直接关联。余华本人曾多次指出,其创作风格的变迁史正是其阅读历史的缩影,其大多数创作都是来源于自身的阅读历程。因此,余华小说中的“疯”“傻”“狂”形象,无论是从塑造方式、还是象征意义和审美意趣上,都有明显的对外国文学的借鉴痕迹。本文将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分类梳理余华小说中的“疯”“傻”“狂”形象,并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影响源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一方面理清余华小说中“疯”“傻”“狂”这一较为庞大重要的形象序列,更好地把握余华小说内容;另一方面以“疯”“傻”“狂”为支点,从比较的视域对余华小说进行一次重新解读,说明外国文学对这一形象序列的重要影响。通过文本细读、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笔者最终得出结论,即余华小说中的“疯”“傻”“狂”形象,无论从形象本身的形态、特征,还是从形象塑造的笔法、形象塑造的目的,以及形象具有的审美意蕴、人文内涵等多个方面,都与外国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此外,余华笔下的“疯”“傻”“狂”形象,无论从形象塑造还是从意义赋予上来讲,都被余华烙印了其个人创作的符号,在受到外国文学影响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其他文献
6月14日晚,刚刚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的苏剧《国鼎魂》在南京农业大学上演,本场演出也是今年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的收官演出。为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让青年学
报纸
叶梅的文学活动与中国新时期以来不断更迭的文学思潮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在创作中,她既主动呼应主流文学思潮的“教育”和规训,又试图以具有主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冲破束缚,制
郭启农是我国地方现代戏创作中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属国家一级编剧,他的多部作品都荣获“优秀剧目奖”,如《唢呐泪》、《张小民》、《山妹》等。这些作品都是围绕着朴实的农民
在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倾向和行为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对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倾向和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对高职学生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分析,都将
采用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问卷对内蒙古844名在校蒙汉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蒙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发展属于中等水平,各维度由高到低为灵性与超越、正直与勇气、智
<正>国家和社会应形成一种企盼、欢迎"首台首套",宽容"首台首套",鼎力支持"首台首套"的意识、舆论和氛围建设创新型国家,无论选择怎样的创新路径,都不能否认工程实践的基础性
“80后”文学的兴起在文坛上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而“80后”作家们也一再成为研究者的探讨对象。从作品到作家本身,“80后”的有别于传统似乎从各方面都得以体现。其中,日本动
生物膜形成是微生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和难以治疗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生物膜可以通过渗透限制,改变生物膜内外微环境,形成特殊的基因型等多种方式
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到1987年是其初期创作阶段。因为刚起步,作品难免显得稚嫩,但作者竭力书写世界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1987年《塔铺》的诞生,让刘震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坛上,苏童是先锋作家群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而中短篇小说占绝大多数,其中“枫杨树故乡”、“香椿树街”系列小说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