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探究偏头痛的病理机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0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头痛是一种严重的多相性脑疾病,以反复发作的中重度头痛为特征,通常伴有多种感觉症状,如恶心、呕吐,以及对嗅觉、视觉、听觉和体感刺激的过敏反应。偏头痛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患病率,并且严重可致残,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但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了解,这阻碍了对该疾病的有效治疗。前期神经影像学研究通常从全脑出发,探究了偏头痛患者的功能和结构改变,反映了该疾病带来的神经影像学变化。然而三叉神经痛觉通路中关键脑区亚区的功能和结构改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更精细地探究偏头痛患者三叉神经痛觉通路中关键脑区亚区结构的功能和结构改变,以及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效应(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BOLD)探究白质纤维束和灰质区域的功能耦合,进一步揭示白质中的功能改变。本论文采集了50例无先兆偏头痛和5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的多模态磁共振数据,包括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48例)、高分辨T1加权结构像(50例)和弥散张量成像(46例)。首先,本文从三叉神经痛觉通路的关键脑区——脑干、丘脑、感觉运动皮层出发,探究这些脑区亚区结构和全脑的功能连通性。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的分析发现:与健康对照组对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干区域后脑桥与顶上小叶、颞中回、额中回功能连接显著降低,并且功能连接异常的后脑桥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也降低。丘脑亚区功能连接性研究表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丘脑前背核与楔前叶功能连接显著降低,丘脑腹后核与楔前叶、顶下小叶、额中回功能连接显著降低。感觉运动亚区功能连接性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感觉运动亚区与后顶叶、视觉皮层、颞叶、扣带回、前额叶、楔前叶、感觉运动区及小脑之间的功能连接中断。其次,我们研究了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小脑和脑干的结构变化。功能连接研究表明三叉神经血管通路脑区与大脑其他痛觉相关的脑区功能连接异常,进一步证实了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在偏头痛病理中的作用。这些与疼痛相关的脑区通常被称为“疼痛矩阵”,“疼痛矩阵”之间异常的功能连接可能与连接这些脑区的脑白质纤维束的功能和结构异常有关。本研究中,我们基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和健康对照组高分辨T1加权结构像和弥散张量数据,并利用空间无偏的人类脑干和小脑的高分辨的模板(spatially unbiased infratentorial template,SUIT),更精细地探测了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小脑和脑干的结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白质纤维束小脑下脚的微结构发生改变,小脑蚓体六区延伸至双侧小叶五区和小叶六区的各向异性降低,以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灰质体积和弥散张量系数改变。再者,我们研究了偏头痛患者白质纤维束和灰质脑区的功能连接性。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fMRI)一般利用BOLD效应来探测灰质中的神经活动,而使用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也可以探测白质中的BOLD信号,并可计算灰质和白质之间的功能连接性。因此,我们使用改进的数据分析方法进一步计算了偏头痛患者白质纤维束和灰质区域的功能连接。我们的研究发现无先兆偏头痛组灰质和白质功能连接中断,同时反应了白质纤维束和灰质脑区的功能存在异常。功能异常的白质纤维束包括:脑干纤维束,如右侧内侧丘系、右侧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双侧小脑上脚;投射纤维,如双侧前辐射冠;此外还有联络纤维如双侧上纵束、左侧外囊、左侧后丘脑辐射(包含视辐射)。功能异常的灰质脑区包括躯体感觉区、听觉皮层、额叶区、扣带皮层和顶叶皮层。上述多模态MRI研究表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后脑桥存在功能异常,脑干、丘脑、感觉运动皮层与全脑多个脑区功能连接中断,这可能导致患者在多元感觉整合、痛觉处理、空间注意、认知评估和疼痛调节方面的功能障碍。小脑脑干结构分析表明,小脑下脚弥散系数发生改变,提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从延髓到小脑的感觉运动信息传导和整合存在异常;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结构改变可能导致三叉神经脊束核异常地传输和调节来自脑血管和脑膜的有害信息。此外,与健康对照相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白质纤维束和灰质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整体中断,这可能导致“疼痛矩阵”的功能连接中断。并且我们发现了一些白质纤维束和灰质脑区整体的功能连接降低,这反映了白质纤维束的功能异常。我们进一步推测灰质脑区功能异常,以及功能连接中断与白质纤维束的功能和结构异常有关。这些结果为偏头痛病理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将有利于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他文献
在中职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以此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让中职生为社会发展、企业进步贡献力量。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相互统一,落实德育教育理念,指引中职生形成积极的情感观、文化观、人生观,培养他们爱生活、爱人民、爱祖国的优质思想品德;也要展现榜样力量,注重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带领中职生不断进步、成长,让其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其人文、道德和
生活垃圾快速增长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垃圾填埋场等末端处置设施从选址建设直至运营封场,一直伴随着邻避现象和环境正义的争论。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实践进一步将生活垃圾相关议题从末端设施影响拓展至居民源头分类,各环节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权利和义务界定成为学界和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辨析了环境正义的内涵,剖析环境权利义务在垃圾管理各环节和责任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基
软磁材料的磁性能会受到与之临近材料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研究周围材料对纳米晶(FINEMET)条带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磁偶极相互作用是调控磁性材料内在属性的核心物理机制之一,所以研究磁偶极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以及对软磁材料磁学性能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本论文以磁偶极相互作用为出发点,在理论公式的指引之下,构建理论模型并分析几何因子(K)与磁偶极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同时证明了巨磁阻抗效应(GMI)
本论文主要针对zoanthamine类天然产物开展全合成研究。Zoanthamine类天然产物是一类结构复杂,生物活性多样的海洋天然产物。该类天然产物普遍含有相似的核心骨架和多个全碳季碳手性中心。本文发展了一条较为高效的合成策略,实现zoanthenol的骨架合成研究,并完成了该家族代表性成员norzoanthamine的全合成研究。我们采用Ueno-Stork自由基环化反应,构建了norzoan
现实中的设施优化布局常常需要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人为失误等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包含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反过来影响着设施的最优布局。寻求在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下,构建良好的最优布局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解决不确定性条件下设施布局的区位问题。这首先需要厘清这些不确定性以及选择合适的建模工具;其次,传统的确定性设施区位问题常常是NP难问题,考虑不确定性的设施区位问题就更加难以求解,因此有必要着重关
本文主要从当前时代对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能力的各项基本要求出发,探究影响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各项因素,并基于此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我国高中德育教育的完善与效果提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也是廉价的可再生C1资源。通过化学固定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是发展绿色碳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碳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二氧化碳的热力学稳定性及动力学惰性使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论文利用过渡金属催化及电合成手段,研究了以二氧化碳作为合成子参与的(高)炔丙胺的羧化环化反应,以及烯丙位的Csp3-F键的电化学脱氟羧化反应来合成手性含氮杂环及氟代羧酸化
本文基于Maple、Mathematica和Matlab三类符号计算软件平台,利用调制不稳定性分析、广义Darboux变换和Hirota双线性方法,研究了几类非线性可积系统的局域波及相互作用解,并分析了相应的动力学特征.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高阶非线性Schr¨odinger方程的调制不稳定性分析、高阶怪波解及态转换;广义耦合Fokas-Lenells方程的无穷多守恒律、调制不稳定性分析及不同类
高中数学中的向量不同于传统的中学数学知识,它是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原本为大学数学的课程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在新课程改革中被纳入到中学数学课程.向量在中学数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中学数学知识,明晰代数和几何之间的本质联系,获取数学学习的方法,也能让学生感悟现代数学的抽象结构体系,有效建立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课程之间的衔接.然而,向量极其简单的形式化定义和丰富的物理背景,
概率论拥有丰富的思想方法,其中随机思想与随机方法是其独有的特征,它丰富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转变我们确定性思维的局限。本研究以高中概率单元为例,基于问题驱动重构教学,探索如何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与数学教学相融合。研究主要对以下四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释:(1)通过课堂实录与线上访谈对高中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分析,进一步通过文献分析对国内外高中概率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问题驱动理论从内涵和意义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