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流行现状,探讨导致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采取有针对性有效治疗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降低病死率。
方法:采用巢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收治入院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疾病的结局将所收集的病例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1.流行病特征:本次研究共收集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例483例,其中生存组360例,死亡组123例,病死率为25.5%;发病高峰期在2月~8月之间;男性358例(74.1%),女性125例(25.9%)男女比例是2.86∶1,性别与AIDS合并PSM患病无统计学差别;年龄分布存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高;民族分布仍以汉族为主(61.1%);文化水平中中学文化水平占的比例最高(55.9%);职业以农民为主(52.6%);患者主要来自柳州市本级(62.1%)和紧邻的来宾市(28.6%)。HIV感染途径以性接触感染为主(78.3%)。
2.临床表现:91.10%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52.80%的患者出现皮疹;多数病患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少部分病患呈现出消化道症状。
3.生化指标:外周血血常规指数指标呈现出普遍降低的态势,相反肝肾功能指数指标普遍升高;92.96%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50个/μL。
4.同时合并有多种机会性感染是艾滋病晚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合并结核的几率最高,达到59.00%,往后依次是细菌或其它真菌性肺炎(36.02%)、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24.64%)、合并病毒性肝炎(16.36%)、合并败血症(12.01%)、合并梅毒(10.15%)、合并弓形虫脑病(8.90%)、合并隐球菌脑膜炎(8.28%)。
5.79.20%患者属于艾滋病晚发病例,入院前接受过HAART治疗的患者仅有20.70%;患者住院治疗时间最短2d,最长192d;治疗方案以AmB方案为主。
6.以患者疾病的最终结局死亡与否应变量,相关的29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因素有:感染途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CD4+T淋巴细胞分组、肝功能损伤、总胆红素升高、血尿素氮升高、合并结核、合并细菌或其他真菌性肺炎、合并PCP、治疗时间、是否接受过HAART治疗和治疗方案等14个因素。将这14个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静脉吸毒感染组、感染途径不详、出现肝功能损害、血清尿素氮升高、总胆红素升高是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死亡的危险因素,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ul、长时间治疗、是否接受过HAART是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保护因素。
结论:静脉吸毒感染、出现肝功能损害、血清尿素氮升高、总胆红素升高是导致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加强针具交换工作及艾滋病宣传工作,注意观察肝肾功能指标,并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对降低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采用巢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收治入院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疾病的结局将所收集的病例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1.流行病特征:本次研究共收集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例483例,其中生存组360例,死亡组123例,病死率为25.5%;发病高峰期在2月~8月之间;男性358例(74.1%),女性125例(25.9%)男女比例是2.86∶1,性别与AIDS合并PSM患病无统计学差别;年龄分布存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高;民族分布仍以汉族为主(61.1%);文化水平中中学文化水平占的比例最高(55.9%);职业以农民为主(52.6%);患者主要来自柳州市本级(62.1%)和紧邻的来宾市(28.6%)。HIV感染途径以性接触感染为主(78.3%)。
2.临床表现:91.10%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52.80%的患者出现皮疹;多数病患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少部分病患呈现出消化道症状。
3.生化指标:外周血血常规指数指标呈现出普遍降低的态势,相反肝肾功能指数指标普遍升高;92.96%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50个/μL。
4.同时合并有多种机会性感染是艾滋病晚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合并结核的几率最高,达到59.00%,往后依次是细菌或其它真菌性肺炎(36.02%)、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24.64%)、合并病毒性肝炎(16.36%)、合并败血症(12.01%)、合并梅毒(10.15%)、合并弓形虫脑病(8.90%)、合并隐球菌脑膜炎(8.28%)。
5.79.20%患者属于艾滋病晚发病例,入院前接受过HAART治疗的患者仅有20.70%;患者住院治疗时间最短2d,最长192d;治疗方案以AmB方案为主。
6.以患者疾病的最终结局死亡与否应变量,相关的29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因素有:感染途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CD4+T淋巴细胞分组、肝功能损伤、总胆红素升高、血尿素氮升高、合并结核、合并细菌或其他真菌性肺炎、合并PCP、治疗时间、是否接受过HAART治疗和治疗方案等14个因素。将这14个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静脉吸毒感染组、感染途径不详、出现肝功能损害、血清尿素氮升高、总胆红素升高是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死亡的危险因素,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ul、长时间治疗、是否接受过HAART是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保护因素。
结论:静脉吸毒感染、出现肝功能损害、血清尿素氮升高、总胆红素升高是导致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加强针具交换工作及艾滋病宣传工作,注意观察肝肾功能指标,并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对降低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