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塑料及其表面弧菌对炮仗花珊瑚毒性效应的研究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5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料时代开启之后,塑料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塑料制品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环境问题。由最先备受关注的“白色污染”,到如今的全球研究热点——微塑料污染。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颗粒或纤维。MPs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无处不在,成为了海洋新型污染物。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中最典型的生态系统,被称之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和“海洋之肺”。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的双重压力下,珊瑚礁出现了白化现象,大量珊瑚死亡。其中,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是引发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现已有研究报道,在国内外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都出现MPs污染,且在野生珊瑚体内检测到MPs,以及室内实验也已证明珊瑚会摄入MPs。由于MPs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使其成为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病原体等有害物质的极好定殖地(汇)和传播载体,进而使其毒性增加。目前已有很多关于MPs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毒性,MPs与其表面生物膜的复合毒性还未有报道。MPs表面生物膜可能积聚许多病原体,增加珊瑚疾病的可能性。但关于珊瑚礁生态系统水环境中MPs表面生物膜的物种组成和分布的研究未有报道,MPs及其表面致病菌对珊瑚的复合毒性也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先研究珊瑚礁生态系统水环境中MPs表面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并从中分离出致病菌,最后研究MPs与致病菌对炮仗花珊瑚的毒性效应,为MPs对珊瑚的毒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为MPs的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珊瑚礁水环境中MPs表面生物膜的物种组成和分布为了尽可能贴近真实值,采用自然培养法,将海洋中常见的九种MPs直接放置在四个不同的珊瑚区(3个人工养殖珊瑚区和一个野生珊瑚区)中培养生物膜。培养2周后取出,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生物膜的特征,通过16s r RNA测序分析MPs表面生物膜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MPs表面生物膜的物种组成和丰度分布与周围海水有显著差异。MPs的类型和放样点是影响生物膜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与海水样品相比,MPs富集某些优势菌,如弧菌科(Vibrionaceae)、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黄杆菌科(Flavobacteraceae)、微细菌科(Microtrichaceae)和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其中,弧菌科、红杆菌科和黄杆菌科与石珊瑚的组织损伤密切相关,弧菌也是珊瑚白化的主要病原体。此外,在MPs生物膜上还检测到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噬菌蛭弧菌(Bdellvibrio)。培养后的MPs的SEM图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大量杆状细菌和链球菌。2、微塑料与弧菌对炮仗花珊瑚毒性效应的研究由于目前报道的关于珊瑚疾病的病原菌大多数都是弧菌,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九种微塑料里面富集弧菌的丰度是最高的,所以本实验利用弧菌选择培养基(TCBs)从在珊瑚区培养两周后的PET上分离两株弧菌,分离纯化后,首先对这两株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初步鉴定并确认是弧菌,最后通过16s r RNA测序进行菌种鉴定,结果为:一株是黄色菌落的Vibrio hyugaensis,另一株是绿色菌落的Vibrio agarivorans。不同浓度的PET(1、10、100 mg/L)、PET与弧菌复合体(单菌、双菌+100 mg/L PET,于2216E培养基25℃培养一周)对炮仗花珊瑚进行为期两周的喂养实验,并对炮仗花珊瑚进行内生菌和代谢组学分析。内生菌测序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组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无明显差异,说明各组样本的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Chao1和Ace指数的组间差异趋势是一致的,DP组和P100组的Chao1和Ace指数显著降低,表明100 mg/L PET组和双菌+100 mg/L PET组的物种丰度显著降低。代谢组学分析结果:BC、C、P1、P10、P100五个组进行趋势分析,共有64个代谢物显著持续上调,相对应的氨基酸代谢、TCA循环、HIF-1信号通路、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和味觉传导等通路显著上调;48个代谢物呈持续下调趋势,这表明PET的浓度越高,对炮仗花珊瑚的影响可能越大。BC、C、P100、YP、GP、DP六个组进行趋势分析,共有100个代谢物持续显著上调,氨基酸代谢和生物合成、药物代谢、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和叶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显著上调;34个持续下调代谢物,这表明PET与弧菌复合体的毒性可能高于同浓度的PET,且PET与双弧菌复合体的毒性可能强于PET与单弧菌复合体。以上结果表明,PET、PET与弧菌复合体都对炮仗花珊瑚的机体通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会产生氧化应激反应,能量代谢通路和内分泌系统受到影响。
其他文献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一种因嘌呤吸收增多导致尿酸大量生成或排泄减少,从而引起体内尿酸水平过高的代谢性疾病。虽然目前通过口服药物可以减少尿酸的生成或促进其排泄,但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患者的耐受性及治疗依从性较差。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防治高尿酸血症方法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有研究通过功能预测发现高尿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功能在嘌呤代谢有差异,可能影响机体对嘌呤的吸收,进而影响
学位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广泛分布于沿海近岸,具有低脂肪、低热量、高蛋白的特点,其水分含量在90%以上,极易自溶,目前鲜海蜇的主流加工技术仍采用较为传统的盐矾混合腌渍技术,经过盐矾混合腌渍技术处理后的海蜇中铝含量极易超标,铝残留会对人体肾脏、神经系统等均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海蜇食品中铝超标问题成了海蜇加工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海蜇脱铝技术成为了海蜇加工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学位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提升,许多人的生活节奏处于长期紊乱状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70%的慢性疾病与长期的慢性应激有关。其中与慢性应激联系密切的抑郁症在我国患病率已达到3-5%,30年间报告的病例暴增10-20倍,目前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慢性应激诱发的抑郁症是摧毁人类健康的强大“杀手”。而目前临床一线的抗抑郁药物依然存在各种缺陷。因此,如何进行膳食干预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研究表明,抑郁症
学位
牡蛎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可作为特殊用途配方食品或辅疗营养食品基料。然而,牡蛎肽存在不愉悦气味(如腥味)以及较强的吸湿性等缺陷限制了其在食品业中的应用。乳液体系可将食品活性成分进行封装,同时保护输送活性物质达到目标靶点,是目前研究热点。因此,将牡蛎肽封装于乳液体系,不仅可以掩盖其不良气味,同时可避免胃肠道对牡蛎肽生物活性的影响,提高其生物利用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
学位
金鲳鱼(Trachinotus ovatus)学名卵形鲳鯵,地方名称黄腊鲳、金鲳。其生长迅速,产量大,为南方沿海名贵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市场上主要有,冷冻、加工及活体销售三种方式,由于我国老百姓的饮食习惯,多以购买鲜活金鲳鱼为主,其主要以有水运输为主。在现有的活体有水运输中,主要存在装载量低,水质恶化,导致品质下降及运输时间短等问题。因此,为探究一种高效的人工诱导金鲳鱼休眠技术,解决电商模式下金鲳鱼
学位
维生素A是人体所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鱼类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丰富且经济易得,是获取天然维生素A的优良原料。本实验将对不同维生素A提取及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佳提取检测方法比较龙趸石斑鱼与其他八种经济鱼类肝脏中维生素A类型及其总含量,研究龙趸石斑鱼肝脏维生素A的存在形态,通过细胞实验,探究龙趸石斑鱼肝脏中存在的维生素A酯,对苯扎氯氨诱导的角膜上皮细胞的影响。提高龙
学位
胰岛干细胞(Pancreatic islet stem cells,PISC)是一类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在胎儿与成体胰腺组织内分布,其能够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被当做体外β细胞再生的高品质细胞源,并且可提供材料给体外胰岛细胞移植。现今依然存在体外诱导胰腺干细胞分化为功能性胰岛的研究难题,诱导形成的类胰岛细胞对葡萄糖(Glucose,GLU)的反应性低,诱导程序复杂
学位
热应激是制约家禽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热应激会引起蛋鸡体内稳态失衡,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及疾病的产生,造成蛋鸡生产性能下降,这严重影响了蛋鸡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及健康发展。姜黄素是一种植物添加剂,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脂质代谢等功能。实验室先前研究表明,姜黄素能提高常温和高温环境下罗曼蛋鸡的生产性能,但尚未发现姜黄素对常温和高温环境下罗曼蛋鸡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报道。因此,本实验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分别探究
学位
类胡萝卜素分子中的双键和羟基、酮基等官能团赋予了其优越的抗氧化活性,但也使类胡萝卜素高度不稳定。微乳液(Microemulsion,ME)提取过程中将生物分子被包裹在胶束内核,从而提高生物分子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然而,挥发性有机溶剂和昂贵的离子液体常被用于构建微乳液,不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具有溶剂化能力强、廉价、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的
学位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类塑化剂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同时是一类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急剧生产,地膜的大范围使用,土壤中PAEs的浓度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健康。微生物修复是去除土壤PAEs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自然条件下土著微生物活性低,代谢能力差,致使降解能力较低。蚯蚓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