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以GZ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来源 :南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ma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才总量不足致使社会各界对人才的渴求度不断攀升,为实现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各高校对人才的需求趋之若鹜。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第一资源,合理的人才流动带动了各高校间的学术融合,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和发展,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不同地域和组织间对人才的相互竞争,人才流失问题与国家政策、经济、政治、地理等各方面均密切相关,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是地方人才聚集地,在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保障。现阶段,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流失越演越烈,已成为制约其良性发展和壮大的首要问题,对其教学、科研、稳定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严重影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削弱了此类高校的竞争实力。本文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流失问题着手,以GZ民族师范学院作为研究案例,围绕研究主题,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第一章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流失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对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论述;第二章以GZ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介绍了该校2013-2019年人才流失现状及特征分析;第三章通过访谈调查围绕区域性制约因素、学校客观因素、人才主观因素等三个方面来分析GZ民族师范学院人才流失的原因;第四章根据人才流失的成因提出针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流失的对策建议;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本文以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收集GZ民族师范学院2013-2019年人才流失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出该校人才流失特征结构主要为六类:一是按工作类别划分以专任教师流失为主;二是以年龄结构划分以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流失为主;三是按职称结构划分以中级及以下职称流失为主;四是按学历层次划分以硕士及以上学历流失为主;五是按户籍地划分以外省籍人才流失为主;六是按流失地域划分以省外流动为主。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大都处于我国西部地区,从地域上无明显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薪酬水平难以与发达地区相较,各方面综合能力对人才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人才流失的总体特征趋于年轻化、专业化、外流化。造成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流失的三大因素:一是区域性制约因素。从地域环境制约及经济发展制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当地地域环境劣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教育水平差异等方面反映出此类地区难以从外部物质条件吸引并留住人才;二是学校客观因素。从基础设施建设、薪酬体系、管理体制、岗位设置种类单一、重引进轻培养、新旧派教师教育理念冲突等六个方面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认为学校内部矛盾与人才发展息息相关,人才服务于学校,但学校未能满足于人才发展所需并未能感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时,必然导致人才流失;三是人才主观因素。从人才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人际关系、家庭因素、诚信度与职业道德等四个方面对人才流失进行分析,认为职业前景受限,晋升无望会直接导致人才流失,而人才的诚信度和职业道德影响人才留校时间的长短,人际关系和家庭因素是反映人才工作积极度和满意度的表现。以上三大类均是影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稳定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人才的对策建议主要为:一是建立完善激励的薪酬体系,确保人才薪酬待遇有序提高;二是构建合理人才引进、流出机制,完善人才引进规划,制定科学考评标准,加强人才流动机制,“软环境”留人;三是要不断转变管理模式,优化人才环境,促进管理效能和师资力量的提高,提升人才质量,改善人才工作环境,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四是完善晋升渠道,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实时掌握、适时调整、聘后管理融为一体,盘活用活现有人才资源;五是健全教师在职培养、进修机制,使人才能力稳步提升;六是加快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从而缩小地方高校同省属高校之间的差距,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拓宽投资渠道,强化责任保障来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稳定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单氟烯烃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特性,在医药、农药、能源以及材料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设计开发更加简单高效的方法合成单氟烯烃化合物是一直是化学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课题。单氟烯烃由于其单氟烯基结构单元一方面与肽键类似(相似的空间和电子性质),另一方面具有调节生物活性的能力,因此成为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二级胺促进偕二氟环丙烯衍生物的开环脱氟反应,以高收率和立体选择性
学位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化学生活化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体会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提升其对化学知识价值的正确认识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呈现多样化,其中以理论抽象为特点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蕴含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及价值,本研究以化学反应原理相关内容为例,基于生活化教学角度开展系列研究。本论文研究由以下五个
学位
学位
学位
硒元素作为生物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在人类的生长及发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有机硒化合物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生物活性,对有机硒化合物的开发应用研究是目前化学、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硒氰酸酯是一类有机硒化合物,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发了不少在有机化合物中直接引入硒氰基官能团的新方法,并合成了许多新型有机硒氰酸酯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显示出不同生物活性,引起人们对硒
目的:广西美登木Maytenus guangxiensis C.Y.Cheng et W.L.Sha为卫矛科(Celastraceae)美登木属(Maytenus)中国特有植物,也是广西特有品种。其根、茎、叶均可入药,有抗炎、抗肿瘤等活性。但广西美登木化学成分的研究鲜有文献报道。因此,为了进一步阐明该药材有效成分,本课题组对广西美登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分离、鉴定工作,并对其中部分三萜类化合物
石刻作为一种媒介,具有质地稳定、易于保存的特征,其所承载的内容能够跨越时间而成功获得传达。桂林摩崖石刻是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收录的铭文类桂林石刻共有1732件,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关于桂林摩崖石刻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考古学、文学以及金石学等方面,从传播学角度把石刻作为传播媒介来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切入,将石刻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运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来探讨桂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