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桐口国有林场贵峰工区的油茶幼林试验地为研究对象,以油茶幼林和不同的作物为试验因素,以油茶幼林无套种作物作为对照,小区内随机配置豇豆、花生、绿豆、黄豆、圆叶决明、羽叶决明6种作物,从而形成6种生态栽培模式。由于油茶处于幼龄,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较小,对土壤特征以及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态栽培作物的生长。因此,本试验在不考虑油茶幼林的影响下,只考虑林下栽培作物对土壤特征的影响以及对径流调控的作用。采用相关性分析、灰色系统等分析方法,对生态栽培模式下土壤特征及径流小区的地表径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和贮存规律,为理水调洪型水土保持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试验区的7种不同生态栽培模式研究发现,同一模式不同土层间,除了油茶-花生模式、油茶-绿豆模式和油茶-黄豆模式3种模式的底层质量含水量高于表层,其它豆科生态栽培模式下土壤土壤含水量、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度、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均表现出表层高于底层;同一土层不同模式间,6种油茶-豆科的生态栽培模式普遍提高了土壤质量含水量、总孔隙度、通气度、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并降低了土壤容重。从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整体改良效果看,以油茶-圆叶决明模式效果最佳,其次是油茶-羽叶决明模式和油茶-豇豆决明模式。(2)同一模式不同土层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变小,其中有机质含量在层间的变化显著;全磷和全钾在0-40cm 土层间普遍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速效养分方面也有相似的规律,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同一土层不同生态栽培模式间,土壤有机质,氮、磷和钾素含量普遍大于对照模式;在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方面,以油茶-圆叶决明模式和油茶-羽叶决明模式效果较佳;在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方面,以油茶-圆叶决明模式、油茶-羽叶决明模式和油茶-豇豆模式效果较佳,而油茶-绿豆模式和油茶-黄豆模式效果最不明显;在土壤速效磷方面,以油茶-花生模式效果最佳,其次是油茶-圆叶决明模式。(3)通过对观测期降雨径流的观测研究发现,与对照小区对比,不同生态栽培模式对地表径流量的削减率分别为,油茶-圆叶决明生态栽培模式(66.8%)、油茶-羽叶决明生态栽培模式(53.2%)、油茶-黄豆生态栽培模式(40.9%)、油茶-豇豆生态栽培模式(35.7%)、油茶-花生生态栽培模式(32.3%)、油茶-绿豆生态栽培模式(15.2%)。从地表径流最的大小顺序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越高,地表径流量就越小。通过多场不同降雨条件下各小区地表径流因子的分析表明:不同的生态栽培措施对减少径流量和泥沙量,减小径流峰值等有一定的作用,并且植被覆盖度越高这种作用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