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某艾滋病较为集中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情绪状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韧性等方面的现状,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项目地区选取8-17岁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和普通儿童共253人,其中研究组119人、对照组134人。采用自编基本信息问卷、中文版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中文版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进行调查,比较两组结果及不同人口统计学信息下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状况。
结果:(1)在焦虑、抑郁情绪得分上,研究组(分别为23.454±11.319、11.370±4.368)与对照组(分别为22.530±11.084、11.403±4.384)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积极应对得分上,研究组(19.605±6.402)与对照组(22.702±5.282)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得分上,研究组(分别为9.303±2.921、24.109±3.968、41.832±7.005)与对照组(分别为10.806±2.710、25.754±3.747、45.343±6.439)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以及心理韧性总分得分上,研究组(分别为3.585±0.803、3.546±0.921、93.975±14.056)与对照组(分别为3.836±0.657、3.795±0.738、97.694±11.641)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普通儿童相比,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在情绪状况和社会支持的获得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其积极应对的能力和心理韧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必要在这些方面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干预。
目的:以建立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支持小组的形式,评估团体心理干预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效果,探索建立适用于该群体的团体心理干预方案和心理干预模式。
方法:将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59人分为三个小组,即研究组、活动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对研究组和活动对照组成员进行干预活动,其中对研究组进行由心理学专业工作人员引导的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团体心理干预活动,活动对照组进行普通的夏令营活动,空白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活动安排。活动结束后采用中文版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中文版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三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进行测查,分别比较三个组干预前与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情况,同时比较三组间干预前后各维度差值的差异情况,以此来对心理干预的效果和本次团体心理干预方案进行评估。
结果:研究组在躯体化/惊恐、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积极应对、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和心理韧性总分上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对照组在各个方面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在各个方面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在躯体化/惊恐、积极应对、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和心理韧性总分上干预前后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团体心理干预对改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不良情绪、增强其社会支持力量、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提高心理韧性方面具有一定效果,本研究所使用的团体心理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借鉴性,值得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