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换乘系统规划方法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及换乘系统作为城市对外客运节点、各种客运交通方式衔接的纽带,以及城市客运交通多种交通方式换乘组合的基地,其规划布局、功能定位、设施资源配置、衔接换乘模式以及客流交通组织等因素将对城市综合客运系统的运输效益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部分已建成的对外客运枢纽及换乘系统存在种种缺陷的状况说明对其规划设计理论作前瞻性、整体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针对现有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与国内外发展经验相结合的方法,从我国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及换乘系统的客流量预测、相关道路交通流影响分析、规划布局、配置设施设计调整方法、交通设计等五方面开展研究,以期推动和完善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及换乘系统的规划设计理论。本文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城市对外客运量预测基本原则,具体阐明影响客运量大小的主要因素,对以往常用的客运量预测模型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本章通过详细讨论城市定位的相关概念以及不同城市定位对城市对外客运量大小的影响,结合灰色预测模型,将关联树的修正方法应用于客运量预测,提出了结合城市定位的修正方法。最后本文讨论公路、铁路、水运以及民航的分担率研究方法,为下面章节的研究建立基础。针对城市居民出行的四阶段法和城市对外客运需求在城市内部的出行有相通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本文根据实际项目,针对交通小区用地强度、不同人群的对外出行率等等对传统四阶段模型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修正,以期更贴近城市对外客运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举例的形式,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及换乘系统的诱增交通量在城市道路网上的分布特性。为下文的枢纽选址、公交线路设计等等提供了基础。本文该部分首先从宏观上讨论对外客运枢纽及换乘枢纽选址的一般性原则,在上一章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对影响枢纽选址决策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枢纽的规模,枢纽建设对相关道路网络的影响)进行研究、量化。在此基础上本章建立选址决策的数学模型,以及模型的算法。针对枢纽的交通衔接问题,本文结合常规公交线路布设现状,对基于对外客运枢纽的公交线路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讨论其布设的影响因素、优化目标、约束条件和优化算法,并进一步提出基于对外客运枢纽的公交线路规划方法。在枢纽客流需求及规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结合国内外枢纽设计的经验与启示,本文对城市对外换乘枢纽的交通设计方法进行了理论及实践探讨。深入研究了铁路客运枢纽中以公交换乘为重点及以公交换乘和综合开发为主的两种设计方法以及长途公路客运枢纽及换乘系统的设计方法。最后,论文对本次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且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论文试图通过管治理论借鉴、国外保护工作的历史回顾和太原市的实证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城市更新中历史环境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是什么?如何建立社会的合力机制,避免城市更新中
建立了利用物性数据对石脑油组成进行预测的方法,根据对石脑油样本的整理,选取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烃4个族的54个真实组分来表示石脑油的组成,利用密度、折射率、
<正>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需要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创见性的思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学习语言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
<正>战术是进行对抗的方式和方法,从本质上说是源于对抗的直观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又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警务战术作为军事战术学的分支,是以警
近数10年内,Ehrlich和Raven于1964年提出的协同进化理论及Jermy于1976年提出的顺序进化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对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文章首先简要介绍有关理论,对植食性昆
<正> 随着国外糖果制造业的迅速发展,糖果制品的品种和式样层出不穷,日益新颖。为了适合市场变化的需要,大规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糖果包装机械制造商不得不经常设计和改进各
为研究黄土地区盾构隧道近距下穿既有线的影响规律及控制标准,以西安地铁5号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2号线隧道工程为背景,分析了在既有隧道与下穿隧道竖直净距为盾构隧道管片外径
本文研究的是:在当代中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本文从政府政策失败出发,力图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角度阐述公民参与对于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意义
<正>一、引言心理行为训练就是运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用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警察心
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主要是教与学,即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本文首先叙述了兴趣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其次分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最后阐述了培养和保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