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荒野向度——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liang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是西方当代环境学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的环境美学思想。
  由于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罗尔斯顿是否有系统的环境美学思想存在分歧,本文首先大致梳理出罗尔斯顿的环境美学体系,包括其美学思想的生成背景、理论渊源、哲学基础、学科依据、研究方法以及主体构架等主要内容。其次,本文将着力点集中在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荒野”以及荒野美学理论的分析与探讨上,指出“荒野”(或荒野自然)不仅是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其环境美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他的整个美学的理论架构都建立在这个概念之上。罗尔斯顿有着浓郁的荒野情结,他认为自己与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家们不同(这些哲学家们关注的是在“用文化组织起来的环境”中生活的人类以及人类的生活),而自己则是“一个走向荒野的哲学家”,或者说自己的职责是“引导文化去正确的评价我们仍然栖居于其中的自然”。因此,文章认为,荒野美学或美学的荒野向度是对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的更准确的表述。第三,本文认为,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的最终旨趣是环境美学。作为一个知名环境伦理学家,他的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思想在国际学术界受到高度评价。然而,在仔细研读其相关著作之后,我们会发现,环境伦理学是罗尔斯顿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和主体内容,而环境美学是其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最终旨趣。
  本文注重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来阐述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的理论渊源,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他的环境美学思想所具有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并采取整体勾勒与重点强调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其环境美学的理论图景,以便我们了解其环境美学思想的前沿性与深刻性。同时,本文尝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阐明其美学理论与环境伦理思想的内在关联。
  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如下:
  其一,通过分析整理罗尔斯顿的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著作,从中梳理出罗尔斯顿的环境美学思想,突破学界对罗尔斯顿只是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学者的固有认识。
  其二,大致勾勒出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的理论架构,探讨了其美学思想的生成背景、理论渊源、哲学基础、学科依据、研究进路、主要内容等问题。
  其三,明确指出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的“荒野”向度,通过历史分析和现实对比,突出其理论中的这一特征。
  其四,指出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的荒野转向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对传统认识论美学的突破与扩展,以及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深刻性和前瞻性,并尝试阐释“荒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如何可能,有何意义,能够解决什么样的美学问题等重要内容。
  其五,通过审慎地分析,指出罗尔斯顿环境美学与其环境伦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阐明原因所在。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无论是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都面临困难,表现出公共领域私人化、私人领域公共化的趋势。保卫私人领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在马克思生活的资本主义早期,公私领域的现代区分已经形成,他注意到了这种社会结构的历史变化,并且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马克思面临的时代问题正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反抗西方的政治传统,以贬损共同体和公共政治生活的方式
学位
马克思立足于社会现实,将时间和唯物史观中的“自由”、“发展”等概念紧密联系起来并加以思考,时间因此与“人”的生命活动相关,成为现实的“人”的一种时间。也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人”的一切发展都要在时间中进行,时间便成为人类存在状态的一种表现。对“时间”的研究本质上也就是对“人”的剖析,缺少了“人”的元素根本无法真正把握马克思时间理论的要点,因此,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成为贯穿在马克思时间理论中的一
学位
丹尼特是塔夫茨大学的哲学教授,兼任认知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在意识研究热潮的早期就提出了意识的解释理论。我们有意识的心智能够体验我们的各种经验、能够做出各种伦理判断等。我们通过内省的第一人称的方法可以直接亲知我们的意识。而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只是神经元灰质、皮质的一些组合物,看起来很简单而没有智能。那么我们的大脑中这些无智能的神经元如何产生有意识的心智呢?我们通过科学的第三人称的方法能够到达我们的心灵吗
长期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一直忽略了西周这一环节。从现有的中国美学史书写来看,一般都是开篇就讲原始艺术,然后再过渡到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饕餮纹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接着就写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美学思想。这种研究路径似乎并没有把西周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西周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匮乏,而在于当代的美学理论、学术规范和话语境域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这一时期的许多思想资源被作为
学位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福音运动在美国兴起。该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复兴基督教,同时也试图解决工业主义带来的诸如贫穷、失业、童工等社会问题。该运动的领袖当推沃尔特·饶申布什。这位德裔美国人在这场运动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不仅以具体行动为该运动做出贡献,同时也在思想层面为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饶申布什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几本专著中。其中包括:《基督教与社会危机》、《社会秩序的基督化》和《社会福音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童话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之外,也要注重融入核心素养,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先分析当前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开展的必要性,接着提出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相关对策,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着重打好相关的基础,以此为后续
期刊
摘要:男子健体项目对运动员的肌肉含量要求较其它项目高,而增肌期训练做为运动员赛季的主要训练阶段,超负荷原则是继特异性原则之后在增肌期训练中的最重要的训练原则。特异性原则指导超负荷策略。你可以把“超负荷”想象成火箭,而“特异性”则是其制导系统。即便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火箭如果没有制导系统也毫无用处一—它只能毫无目的地乱飞。另一方面,即便有最好的制导系统没有火箭的推力也什么做不了,这就是超负荷的价值所在。超负荷驱动特异性的完善。关键词:男子健体;增肌期;超负荷原则;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超负荷训练原
期刊
审美趣味产生于审美经验和环境之中,并且随着经验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即审美趣味具有随着审美经验和审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形成新结构的可建构性特征。根据审美趣味建构双方--审美主体与审美环境二者在审美建构过程中关系的不同,审美建构在静态理想状态可分为三种模式:模式Ⅰ“吮吸”,模式Ⅱ“追逐”,以及模式Ⅲ“释放”。不同的建构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建构方式、特点和结果。而对三种模式间动态互动的分
学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因此,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提出:“观察、观察、再观察。”幼儿从其一出世起,就积极地向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纲要》指出3岁儿童就队周围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但是,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总是向成人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等各种问题;而有的对眼前的变化“视而不见”,这让孩子失去了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因此,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幼儿自主探索学习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是智慧
期刊
本文基于存在论的基础地位,要回答网络的虚拟特性对人的存在论的基本构成。通过对于存在论基本论域的分析,得出此在与他者的互构,其根本就在于此在本真可能性的敞开,这是一种自我选择的本质,因而也是一种面向世界、物、他者的一个超越过程。而此在的这种存在论本质,根本上就是此在的信息建构,此在所面临的各种存在论困境,也在于信息流通与建构方式的不完善。这些信息方式按照媒介文化的发展,主要有口语、文字和电力。然而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