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河中上游流域滨岸缓冲带功能评价与安全宽度规划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p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已成为水环境研究领域内又一重要的难题。滨岸缓冲带能够有效阻隔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中协带的氮、磷等污染物进入水体,是全球公认的减少非点源污染的最高效工具。由于我国西北地区河道的滨岸缓冲带普遍具有面积不足、连续性不好或功能不足等问题,造成对地表径流中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不佳,从而影响河流水体健康。子午河中上游地区是以农业面源污染物为主的流域,以此为研究对象,对子午河中上游流域的滨岸缓冲带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找到限制其功能提升的主要因素,并计算出缓冲带所需的安全宽度,对缓冲带中植被进行恢复,是提升河流水体水质的有效措施,可为区域水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和理论参考,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为探明子午河中上游滨岸缓冲带现存的问题,对其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分别针对流域各分区内的缓冲带质量进行评价,再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对滨岸缓冲带的功能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结果表明,子午河中上游流域各分区内的滨岸缓冲带在空间格局上存在差异性,流域上游河道的缓冲带宽度和面积充足且连接度好;流域中下游河道的缓冲带面积和宽度均有所下降、连接度减小、破碎化程度加重;从上游到下游,缓冲带的综合评价结果较好,但功能质量在逐渐下降,存在无法有效净化面源污染物的风险;区域内滨岸缓冲带的平均宽度、空间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对子午河中上游流域滨岸缓冲带功能质量影响较大。选择子午河两岸1200m以内的区域为研究区,首先运用SWAT模型对子午河中上游流域各部分区域的滨岸缓冲带中面源污染负荷进行了模拟计算,利用经验公式估算出地表径流在通过滨岸缓冲带边缘时的污染浓度,然后再根据滨岸缓冲带的实际情况对其安全宽度进行计算,最后筛选出适生的高效植被。结果表明,子午河中上游流域滨岸缓冲带中TN、TP负荷从上游向下游表现为逐渐递增的趋势,TN负荷在平水期时到达滨岸缓冲带边缘的浓度最大,在枯水期时浓度最小,TP负荷在丰水期时到达滨岸缓冲带边缘时的浓度最大,在枯水期时浓度最小;流域上游滨岸缓冲带宽度至少为77.9m,流域中游滨岸缓冲带宽度至少为33.37m,流域下游滨岸缓冲带宽度至少为60.25m;在滨岸缓冲带的植被筛选方面,岸脚带可选择狗牙根、秋华柳、水麦冬和野青茅,中坡位可选择鸢尾、黑麦草和香蒲,上坡位可选择马尾松和栓皮栎的混交林。
其他文献
优先流是一种快速非平衡的土壤水分运动,是地下水迅速补给及污染物运移的重要途径。土壤孔隙结构是影响水分运动较为直接的因素,因此本文选取直径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通过开展大孔隙土柱室内试验,研究了近饱和条件下的优先水流和溶质运移规律,结合Hydrus-1D软件中的双重渗透性模型对土壤入渗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扩展单域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选用溶质质量早期5%的归一化到达时间(P0.05)定量评价了优
学位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施多能互补势在必行。水光互补发电是促进光伏并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一种重要发电形式。但水电和光电均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而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基于历史资料制定的水光互补调度规则无法实现效能最大化。因此,开展气候变化下的水光互补效能提升调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为研究对象,开展气候变化下水光互补系统的
学位
气候变化引发了水文循环状态的改变,使得水热资源重新配置,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同时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使得下垫面条件发生变化,极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该区水文过程。因此本文以头道拐-龙门区间作为研究区,采用趋势检验、地统计分析、突变检验和PLSR模型等方法全面解析区间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径流的关系;并采用CMIP6未来极端降水变化预测结果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预
学位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库调度是解决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协调水源与用水部门之间供用水关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有效举措。随着陕西省关中地区城镇化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不同部门之间用水矛盾愈发突出,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受水区将形成多水源供水的局势,有必要考虑当地水库群的调蓄作用,开展关中多水源联合优化配水。与此同时,引汉济渭外调水过程波动剧烈、当前工程调蓄能力不足,而受水区需水过程稳定,多
学位
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农业、生态和社会经济。其时空连续特征是分析空间迁移和演变的基础,对干旱面域上的精准防控和预警有重要意义。基于干旱固有的三维(时间、经度、纬度)属性探究气象干旱向农业干旱的传递,有助于深入理解干旱的从大气到陆地的演变过程,提前预估农业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从而制定合理的措施以减缓农业干旱。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完善了重合面积阈值选定标准,
学位
由于人类活动主导下自然气候和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指数增长的水需求和日益不确定的水文状况,对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系统的可持续性无疑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由于黄土高原处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对其进行量化评价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南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的水文、气象、土壤、土地利用等资
学位
土壤有机碳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碳储量约为大气碳库的3.3倍,对减小大气中CO2浓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土壤侵蚀不仅会造成泥沙剥蚀搬运从而发生异位,且以侵蚀泥沙为载体的有机碳同时也发生重分布,其含量和组分均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进而改变CO2的排放,因此,深入探究侵蚀介导下泥沙运动导致的有机碳空间分布差异的驱动因素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小流
学位
水资源状况是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环境变化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水文过程,并导致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发生变化。蒸散发是导致水资源损耗的重要因素,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定量估算陕北地区实际蒸散发,分析实际蒸散发的演变规律、阐明各因子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程度,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和水资源规划配置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陕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广义非线性互补模型
学位
坝地是淤地坝拦洪拦沙所形成的,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耕地资源。由于淤地坝承担着拦截上游洪水泥沙的作用,坝地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新的泥沙沉积以及土壤水分急剧变化的情况。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淤地坝坝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样分析坝地土壤物理化学指标的空间分布差异,揭示土壤理化指标空间差异性成因,结合室内控制实验,研究坝地干湿交替对土壤性质以及淹水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提出土壤与作物易受水分变化影响的
学位
汉江流域农业发达,农药化肥施用量大,农业非点源污染严重,对水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正确认识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有助于改善汉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为评价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以景观格局与流域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响应关系为科学问题,采用“源-汇”景观理论开展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探究不同景观格局特征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揭示景观格局与非点源污染之间的驱动机制,评价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