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哲伦戏剧中的动作与幻象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rk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哲伦(1957-)是美国当代颇具创新精神和勇气的华裔戏剧家。从外百老汇到百老汇,黄哲伦因其在种族、性别、身份、政治和文化问题上的探索受到东西方剧评家们的广泛关注。作品中反复使用的中国京剧元素使他在美国剧作家中别具一格,也为西方观众了解中国提供了独特视角。本文从讨论戏剧动作产生的幻象以及观众对幻象的接收问题出发,以马丁·艾斯林、苏珊·朗格的戏剧理论为指导,对黄哲伦的两部戏剧《舞蹈与铁路》和《花鼓歌》进行解读。首先,对马丁·艾斯林、苏珊·朗格的戏剧理论进行了梳理。指出:他们两人的戏剧理论观点认为戏剧动作是对人类行为的模仿或再现,演员通过戏剧动作在舞台上形成戏剧幻象,与此同时观众在另外一端接收幻象,来完成整个戏剧的表演及接收的全部过程。接收方式主要有三种:他们或同步用情感体验,或在表演的过程中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或了解藏于戏剧中的历史背景,甚至通过这些历史背景来预测剧中人物的未来发展。其次,通过分析《舞蹈与铁路》中两位演员龙和马的关公步、鸭叫、蝗虫跳、过河舞与战舞等动作,指出表演者试图再现中国铁路工人在美修建铁路时艰辛劳动、遭受痛苦磨难的幻象;与此同时,观众接收了演员的动作形成的幻象,领略华人劳工的苦难,产生同情、怜悯之情,加深了对中国精神和铁路工人的理解。再次,通过分析音乐剧《花鼓歌》中金珠剧场及其后身杂碎俱乐部中的演员所具有的中美两种不同生活风格的动作:喝茶与喝咖啡、水袖舞与脱衣舞,指出表演者旨在建构华人移民两代人对待中美两个国度和文化不同态度的幻象——老一代移民对国土的眷恋而新一代移民却急于融入白人社会。与此同时,观众也通过舞台动作形成的幻象感受文化差异,包容两种文化并领悟表演者所寄予的中西文化共存、繁荣的美好愿望。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最后得出结论:黄哲伦以上两部戏剧作品均包含了中国京剧特有的动作,通过演员的表演,这些动作描绘了华裔在美生活幻象的同时,也构建了美国观众体会华裔情感,理解中国文化和预测华裔在美生存未来的平台,从而形成理解、交融的心理。
其他文献
针对滑模变结构控制存在的抖振问题,分析了抖振产生原因,提出了利用新型反正切饱和函数减小系统抖振的方法;为了克服扰动对永磁同步电机转速的影响,设计了基于Luenberger观测
网络表示学习方法进行社交网络用户表示可以避免大量的特征工程,同时方便对不同类型的特征进行融合。由于社交网络通常规模大且数据类型丰富,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网络表示学习
根据王建国提出的英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及相应的汉英翻译理论知识,选取其中多个角度对鲁迅《肥皂》的四个英译本进行 比较分析。
<正> 一、范畴是什么?形而上学家眼中的世界,是无数乱杂的各自孤立现象底偶然堆积。他们认为现象之间没有任何规律性的联系,也没有基于自身矛盾发展所引起的运动,和本质的变化。形而上学所谓运动变化,不过是由外力所引起的位置变迁和数量增减,如此等等。这样的见解是远远落后于古代朴素的辩证宇宙观的。恩格斯底“反杜林论”提到关于古希腊自发的辩证法宇宙观曾说:如果我们留意考察自然、人类历史和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那么,我们首先见到种种联系及交互作用之无限错综的图画,在这中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通过对产品特性的分析,确定了合适的冲切方案,通过合理的模具设计,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对设计人员设计类似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随着教师阅历的增加,思想的发展,对同一节课会有不同认识,这个认识的转变过程是伴随着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的。可以说:没有
结合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文章对实验室科学、系统、规范化建设进行探讨,从制度管理、人员配置、开放性建设及安全问题等方面加以论述,
课堂是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由于现行课堂质量离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有些人试图从课堂之外去探索和努力,以寻求对课堂的补充,尝试从新的途径
本文主要分析来自席勒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第二十六封信,结合加缪于《局外人》中为读者营造的一个个亦真亦假 的场景。主要阐明“假象是一切美的艺术本质”,我们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