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敞空间格局变化与宜人度分析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bcn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有力地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城市居民在领略现代文明风采、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饱尝了城市生态环境失衡、人居环境恶化的后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逐步进入注重发展质量的新阶段,人们渴望接触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因而,创造高质量的城市休闲环境,享受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已成为城市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共同愿望,这对城市开敞空间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开敞空间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城市开敞空间是当今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种空间类型,是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可以统筹规划为数不多的公共资源,是城市地域内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空间前提,是改善城市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空间调节器,也是促使城市发展进入可持续状态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开敞空间是反映一个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居民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敞空间因此倍受国内外规划界、地理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建设健康有序、公平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开敞空间就成为我国新时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任务。开敞空间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区域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因此在研究开敞空间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国内开敞空间研究多从建筑学角度,注重小尺度的分析,从城市地理学角度分析的比较少。因此,需要拓展城市地理学在开敞空间研究中的领域,加强其对开敞空间优化的指导作用,开展开敞空间合理布局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大都市上海作为研究区,以GIS和RS为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城市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的相关分析理论,定量探讨了城市化过程中开敝空间时空格局变化的规律及其驱动力、城市开敞空间的可达性与合理性及其变化和开敞空间的宜人度,并在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上海城市开敞空间优化的建议。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指出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并对研究区范围进行了界定,对研究区社会经济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二章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首先从开敞空间可达性及利用率分析、宜人度评价、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和开敞空间设计四个方面对国外开敞空间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然后从开敞空间概念与功能、国外相关研究的介绍与引入、规划实证分析三个方面总结了国内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简要述评。第三章为数据和研究方法。介绍了论文研究所采用的数据资料和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四章为上海开敞空间格局变化分析。参照国内外开敞空间的分类方法将上海开敞空间分为公园、开放式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农林地、城市广场、水域、滨水绿带9类,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解译获得1986、1996、2002年的上海开敞空间分布图,然后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格局分析和梯度分析,定量探讨了城市化过程中上海开敞空间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在进行开敞空间总体格局分析时,构建了均衡度和均匀比两个指数,并采用45°扇形方位系统和半径1km的环形圈层系统以及行政区划单元,来进行开敞空间总体格局的定量分析。第五章为上海开敞空间可达性分析。利用多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合理选取可达性影响因子,基于ARC/INFO软件平台和景观可达性的相关理论,采用行进成本(费用加权距离)法、缓冲区分析法、吸引力指数法和最小邻近距离法四种方法对上海市公园、开放式绿地和城市广场三类与城市居民户外游憩活动最为密切开敞空间的可达性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并结合上海市居住区与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定量分析了开敞空间可达性时空分布格局的合理性,即定量表征城市居民享受开敞空间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的公平性程度及其变化,并对可达性与合理性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第六章为上海开敞空间宜人度分析。通过收集的上海研究区689个房屋样点数据,基于ARC/INFO和SPSS软件平台,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选用房屋结构、可达性、面积和景观指数四大类共23个因子,运用享乐模型,定量分析开敞空间对房屋价格的影响,从而定量表征开敞空间的宜人度,与此同时对影响房屋价格的其他环境特征变量(因子)如教育环境、医疗条件等的隐性价值也进行了估算。第七章为上海开敞空间优化的对策。论文基于第四一六章的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点开敞空间优化的对策和建议。第八章为结语。概括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提出了论文存在的一些不足和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开敞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上海绿化政策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2)上海开敞空间的可达性和合理性明显改善,但仍不均衡,影响因子主要包括5大类:开敞空间、居住区与人口、交通、行进模式和距离。(3)上海开敞空间具有显著的宜人度,其分布(位置)、面积、类型对其周边的房价具有显著的影响。
其他文献
乡村老龄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限制乡村振兴的突出难题,如何在乡村推动积极老龄化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事关我国两个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不可避免会对目
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我国西部山区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经济积贫积弱,滞后的交通是制约山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脱贫致富的关键因素,影响了经济潜能释放。2000年西部大开发
农用地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一国的基本国情和资源禀赋,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科学发展观要求国土资源管理模式从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生态管护方向转变。土
本文结合1:25万数字填图项目——民和县幅、临夏市幅、定西市幅,应用遥感、数字高程、地质数据库等数据对甘肃、青海的民和、临夏、定西地区进行区域水土流失的信息提取,以数字
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阈值理论及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分析脆弱生态环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特殊性所在、旅游开发行为促进脆弱生态环境演化的推动力、旅
宏观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的研究范畴。本文将宏观社会结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学的思维和视角,构建宏观社会结构研究的分类体系,并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宏观社会结
都市密集区即多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空间上集聚分布的物理形态。中国持续快速城镇化造成长期生态和环境变化,都市密集区区域生态环境约束与土地粗放利用的矛盾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
半城市化是指由于本地资金的积累以及外来投资增长,在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普遍形成二、三产业较为发达,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乡土地利用混杂、
在我国,山地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一半以上,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开展,众多山地城市将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城市加速发展的进程当中,如何更好
近年来,我国煤矿开采强度和开采规模逐渐加大,矿井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日趋多变复杂,煤矿突水事故频繁发生。为降低矿井突水事故的频发率,需要基于 GIS对矿井的水文地质资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