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互联网的发展与新闻媒介的广泛运用,增强了社会公众表达欲望的同时也拓展了其表达渠道,导致近些年来的名誉权纠纷层出不穷。在美国判例法中“公众人物”理论适用使得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的权利边界受到质疑,因为一方面社会监督和言论、出版自由的存在允许社会公众以及新闻媒体对时事以及公众人物的相关言行进行评论甚至批评,隐私边界与信息差的存在又导致该评论存在失真可能,由此便损害到公众人物的人格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发展与新闻媒介的广泛运用,增强了社会公众表达欲望的同时也拓展了其表达渠道,导致近些年来的名誉权纠纷层出不穷。在美国判例法中“公众人物”理论适用使得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的权利边界受到质疑,因为一方面社会监督和言论、出版自由的存在允许社会公众以及新闻媒体对时事以及公众人物的相关言行进行评论甚至批评,隐私边界与信息差的存在又导致该评论存在失真可能,由此便损害到公众人物的人格权益。另一方面,言论和出版自由本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众人物所涉事项往往涉及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由此派生出公众知情权,于是,公众人物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便必须体现公共利益与个人私益的权利协调平衡。由此,本文便以公众人物名誉权法律保护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公众人物及其名誉权的界定,分析我国法律保护中的立法渊源以及司法实践,发现我国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现存问题,并在综合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完善路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以引言部分总领,紧接着明确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中的相关概念等前置性问题,而后分析我国的法律保护现状,提出现存问题,最后给出完善建议。第一部分为引言,在我国公众人物名誉权纠纷愈渐泛滥的实践背景下,明确我国公众人物名誉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对公众人物名誉权进行概述。对“公众人物”一词在美国判例法上的起源与后续发展,以及在中国的引进与适用进行分析,接着从“名誉”一词的缘起分析法律意义上名誉权的概念,最后得出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具有更强的社会公益性与更大的纠偏可能性的特殊性。第三部分对我国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法律适用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我国立法渊源上并没有关于公众人物及公众人物名誉权较为明确的规定,通过对相关裁判的分析发现我国法院对公众人物的概念界定不清,对于其“知名度”、“辨识度”、“自愿进入公众视野”能否成为公众人物的构成要件并不明晰;法院裁判中存在对限制保护存在“轻微损害”标准、“一定的”标准、“较一般公民更大的”等诸多标准,这表明我国司法裁判中对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限制程度并不明确;在公众人物名誉权侵权主观构成要件中,存在“实际恶意”、“主观恶意”、“真正的恶意”标准以及“过错”标准,还存在两种标准的混用与公用,即存在侵权的构成要件认定不一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上述现存问题给出完善建议。首先,“公众人物”的界定应该在个案中以“公共利益”为实质要件,以“知名度”、“辨识度”、“影响力”、“公众关注”、“社会地位”等作为形式要件进行综合判定,并且“自愿”不应当成为判定公众人物的要件。其次,公众人物名誉权的限制程度应与公共利益影响程度呈正相关,与损害后果呈负相关,同时考虑该公众人物是否“自愿”进入公众视野,且不应当超过“正当合理”的范围。最后,在侵权主观要件中需要先判定行为侵犯了公共权益还是仅侵犯个人利益,涉及公共利益的公众人物名誉权侵权应当以“实际恶意”为主观要件,仅涉及个人利益的公众人物名誉权侵权应当以“过错”作为主观要件。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型教学观念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着重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在实际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变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还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旨在促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理性、细致的深思,能勤思善辨、运用审慎思维对复杂事物进行合理的辨析考证,在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高中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课程,通过具有深度思辨力的思政课教学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明大德、辨是非,明德立志。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磨,做好高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融入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ESCC),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总目标。目前,关于如何有效地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还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高中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于探究。因此,本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中思政课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承担着培养高中生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任务。从发展高质量教育的角度出发,在高中思政课中贯彻实施绿色教育理念,一方面能够帮助学校树立绿色教育理念,走绿色办学之路,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另一方面是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帮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平台。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7年出台了新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重新修订),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最新表述——“活动型学科课程”,这是此次新课标修订最显著的亮点,也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是指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而议题式教学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索、分析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立足社会的长远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虽然议题式教学这一提法首先产生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但依据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征来看,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思维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的特征,在道德行为方面缺乏自控
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某种教学效果,通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搜寻优质案例,将案例呈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这本教材贴近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设立的。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应用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要根据实际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长河中留下了弥足珍贵且丰富的党史资源,这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课程资源。党史素材作为作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的党史资源,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素材。然而党史素材在一线课堂教学中的选取与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如选取的党史素材不够贴近学生生活,与课堂内容联系不够密切;运用党史素材的方法不够新颖,较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经济由过去的过分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和人们的消费结构以及消费方式也不断改变。伴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大幅度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消费能力也得到提升与改善
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是人类向往的生活状态。它不仅仅是个体的主观情绪感受,还包括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态,并且与整个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当代中国,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升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这是“中国梦”的价值旨归,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哲学思想,与中华传统幸福思想一脉相承。然而,幸福不仅需要客观社会环境的支持,也需要个体主观意识上的认同和觉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