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螳螂的形态学、生物学及饲养技术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t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螳螂是一类集药用价值、食用价值、观赏价值及生物防治价值等于一体的重要资源昆虫。螳螂所产卵鞘统称桑螵蛸,是治疗小儿遗尿、遗精及补肾助阳的传统中药材;成虫虫体既可入药,又因营养丰富而可食用;部分种类色彩鲜艳、长相奇特,可作为宠物饲养或用于观赏;若虫及成虫因其捕食习性,可作为害虫生物防治的天敌。初步研究证实,中华大刀螳Tenodera sinensis(Saussure),1842、狭翅大刀螳Tenodera angustipennis(Saussure),1842及勇斧螳Hierodula membranacea(Burmeister),1838分别为传统中药材桑螵蛸中的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基原昆虫之一。本文针对上述三种螳螂的形态学、生物学及养殖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野外调查采集和室内饲养观察,开展了深入的比较形态学、生物学习性和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形态学研究(1)完成了3种螳螂各虫态的形态特征描记对3种螳螂的卵、卵鞘(螵蛸)、若虫、成虫的各部分形态特征(包括雄外生殖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记。提供特征照片9幅。中华大刀螳的主要鉴别特征:卵淡黄色,形如稻米,呈扇形排列于卵鞘中;卵鞘为团螵蛸型,团状,质地软而蓬松,褐色;若虫刚孵出时嫩黄色,至末龄若虫逐渐变为褐色或绿色;中华大刀螳左右前足股节均为15枚内列刺,前12枚一小一大交替排列,后3枚两小一大排列;前足胫节具内外两列刺,前足9枚外列刺,14枚内列刺;雄成虫体长74.29 mm,前胸背板22.63 mm,头壳宽约8.79 mm,雌成虫体长约75.02 mm,前胸背板约24.62 mm,头壳宽8.79 mm;雄性外生殖器拟阳茎PP扩展且两侧呈明显齿状,末端有类似阳茎的透明膜突;下阳茎叶向右呈45°弯曲,末端尖状;右上阳茎叶RE有明显指状凸起;下生殖板末端两侧凹陷后凸起。狭翅大刀螳的主要鉴别特征:卵黄色透明,长椭圆形,卵鞘横截呈“扇”形排列于卵鞘中;卵鞘为长螵蛸型,中间凸起呈脊状,两边略凹陷,脊状部分为褐色,凹陷部分为黑色;若虫刚孵出时嫩黄色逐渐变为褐色至末龄若虫变为绿色或棕褐色;狭翅大刀螳左右前足股节具15枚内列刺,前12枚一小一大交替排列,后3枚两小一大排列;前足胫节具内外两列刺,9枚外列刺,13枚内列刺;雄成虫头壳宽6.22 mm,前胸背板21.57 mm,体长63.51 mm,雌成虫雌性头壳宽约6.61mm,前胸背板长21.45 mm,体长63.48 mm;雄性外生殖器拟阳茎PP末端扩展且两侧呈明显齿状,但齿状不如中华大刀螳T.sinensis密集,末端有类似阳茎的透明膜突;下阳茎叶大幅度向右上弯曲,末端尖状;右上阳茎叶RE无明显指状凸起;下生殖板末端凸起。勇斧螳的主要鉴别特征:卵米黄色,纺锤形,呈“扇”形排列于卵鞘中;卵鞘为黑螵蛸型,柱体状,质地硬,黑色;若虫刚孵出时嫩黄色后变为砖红色,至末龄若虫为绿色;成虫股节具15枚内列刺,一小一大交替排列;前足胫节10枚外列刺,16枚内列刺;雄成虫前胸背板长20.55 mm,体长64.75 mm,头壳宽8.20mm,雌成虫前胸背板长约23.14 mm,体长约67.93 mm,头壳宽8.20 mm;雄性外生殖器拟阳茎PP扩展两侧不呈明显齿状,下阳茎叶向右弯曲,末端平直呈尖状;左下阳茎叶基部粗大,末端尖细;右上阳茎叶RE有明显指状凸起,下生殖板末端凸起。(2)完成了3种螳螂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对3种螳螂卵及卵鞘、雌雄成虫的前胸背板、前足及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特征,各龄若虫及成虫的头壳宽度、前胸背板宽度及体长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卵粒的颜色、形状、在卵鞘中的排列情况、卵鞘的长宽比、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可对3种螳螂的卵鞘进行较准确的分类鉴定;根据体色、体长、前足胫节和股节的刺列数、外生殖器构造等特征,可对3种螳螂的雌雄成虫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2.生物学习性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人工气候箱饲养观察,掌握了3种螳螂的生物学习性。(1)生活史野外1年发生1代,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若虫共7~8龄。以卵鞘悬挂于树枝或树干上越冬,第二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孵化,4~7月为其若虫阶段,8月上旬羽化为成虫,9月初至10月底为成虫发生高峰期,约9月下旬开始交配,10月初开始产卵。(2)发育历期在温度26℃、湿度85%±1%条件下,中华大刀螳共有8个若虫期,其中1龄若虫历时最短约为11.73 d,8龄若虫历时最长约为24.75 d。狭翅大刀螳及勇斧螳若虫期相同皆为7个若虫期,其中狭翅大刀螳3龄若虫历时最短约为10.44d,7龄若虫历时最长约为20.78 d。勇斧螳则1龄若虫历时最短约为9.70 d,7龄若虫历时最长约为20.78 d。三种螳螂末龄若虫皆历时最长,且低龄若虫发育历时短于高龄若虫。(3)交配行为室内条件且在不受外界因子影响的情况下,中华大刀螳整个交配过程可达约7 h;狭翅大大刀螳与中华大刀螳交配时长接近约7 h;勇斧螳耗时最长约14 h。(4)蜕皮3种螳螂蜕皮时爬至饲养装置内壁顶端蜕皮,蜕皮时头垂直向下。中华大刀螳经7次蜕皮羽化为成虫,狭翅大刀螳及勇斧螳经6次蜕皮羽化成虫。(5)羽化中华大刀螳第8龄若虫,狭翅大刀螳及勇斧螳第7龄若虫羽化为成虫,三种螳螂4龄若虫可见翅芽。(6)取食三种螳螂为主动捕食和静待捕食,主动捕食飞行中果蝇,及行走中樱桃红蟑螂等。(7)产卵螳螂通常于夜间产卵,卵鞘着生于饲养瓶的顶部和瓶壁上,顶部的螳螂卵鞘脊处朝下,壁上的螳螂产卵时螳螂朝下,卵鞘脊处朝内,卵包含于卵鞘内,交配的螳螂产下的卵鞘能孵化,未经交配的卵产下的卵鞘则不能孵化。(8)孵化螳螂通常早晨和晚上孵化,中华大刀螳26℃下自产下卵鞘至卵从卵鞘孵化约历时34 d。勇斧螳历时约31 d;狭翅大刀螳历时36 d。(9)互残螳螂若虫、成虫可发生自相残杀现象,若虫饥饿时易发生,成虫在交配时易发生雌食雄现象。3.饲养技术研究在人工气候箱内,通过设置不同的温度、饲料配方、饲养规模等相关条件,观察对卵的孵化率,若虫发育历期、存活率及羽化率,成虫发育历期等的影响,初步掌握了3种螳螂的最佳饲养技术。(1)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螳螂的最适生长温湿度分别26℃和85%±1%。采用不同的饲料配方进行饲养,结果表明配方1(果蝇+樱桃红蟑螂)饲养三种螳螂至6龄若虫的存活率皆在60%以上,而其它两种配方(蚜虫+黄粉虫,鲜猪肝+蔗糖)则在40%以下,不利于螳螂的饲养。(2)温度为22℃±1℃、湿度为85%±1%、光周期L//D=14 h//10 h,饲养配方为:果蝇+樱桃红蟑螂,单头单独饲养食三种螳螂的死亡率高于20%;高于同条件下温度为26℃及30℃螳螂成虫的死亡率。(3)螳螂产卵率及孵化率对螳螂进行单头单独饲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中华大刀螳、勇斧螳及狭翅大刀螳在22℃、26℃、30℃下的产卵率分别为14.29%、15.38%、44.44%;16.67%、50.00%、0.00%;0.00%、50.00%、50.00%。温度在26℃时,湿度85%±1%,饲料为果蝇及樱桃红蟑螂并单独单头饲养时,三种螳螂的孵化率在90%以上,较适合中华大刀螳及狭翅大刀螳的生长发育,而30℃饲养条件下则不适于勇斧螳的生长发育。饲养过程中应注意事项:尽可能单头饲养,避免互残;及时喂食,交配前喂食雌虫,避免“妻食夫”,饲养过程中保证饲养环境干净卫生,及时清理食物残渣,注意饲养饲料对螳螂造成的威胁。
其他文献
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常要遭受病虫害、紫外线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UV)、水分胁迫等的威胁,通过增加表皮蜡质累积以抵御胁迫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效防御机制之一。蜡质诱导因子1(WAX INDUCER1,WIN1)是乙烯响应因子(The Ethylene Response Factor,ERF)家族中的一个转录因子成员,通过调控蜡质合成过程中酶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表皮蜡质的
干旱是引起土地荒漠化,农业减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抵御干旱的生理机制,其中分泌蜡质到植物表皮角质层,形成一层严密的保水层是最有效的抗旱机制之一,也是植物从水生进化到陆生过程中主要的保水机制。同时,植物表皮角质层的形成也与抵御病虫害入侵、发育过程中的器官融合密切相关。在角质层形成的过程中,拟南芥ATP结合转运蛋白G亚家族蛋白11(ATP-binding casset
答题策略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试题的导向,以"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二轮复习为例,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专题非选择题的答题策略:回归教材,理解、辨析易混淆概念,扫清"概念题"的失分障碍;整理题干信息,通过关键词概括题干"过程"或运用教材中"过程类模式图"突破"过程类分析题"难点;运用"搭桥法"巧解"原因分析类"题目;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变量、步骤、结果及结论,攻克"实验设计类"题目。在分析经典例题、迁
根系是植物直接获取地下资源的重要器官,其生长发育受到自身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影响。根系形态及构型和土壤环境中有效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硝酸盐不仅是旱作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还是植物吸收利用的最主要形式。施肥、耕作、土壤微生物活动等会导致其在土壤中呈现异质性分布,而作物根系对非均匀分部的硝酸盐会做出响应。为了研究介质硝酸盐非均匀分布对作物根系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以不同氮效率玉米郑单958和鲁单98
国际安全合作普遍存在于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之间,尤其是在备受瞩目的亚太地区,多种合作机制的交错让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对于越南“三不政策”下美越安全合作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两国关系的本质。本文以越南国防的“三不政策”为出发点,对日渐密切的越美安全合作进行分析。近年来由于南海问题的演变日趋复杂化和中美竞争的加剧,越南与美国的安全合作正走向更深的程度,日益频繁的联合军演及对越港口访问,更大力度
人们都说金融市场变幻莫测,其根源就在于难以对金融市场的风险作出有效的预测。传统的金融资产,例如:股票、债券、利率或汇率,一旦自身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其衍生品的价格就会有变动的风险。而对于比特币这类新型的虚拟金融资产来说,自身价格的变动就十分剧烈且难以预测,其市场风险就更加深不可测。而对于市场风险人们并不是束手无策,Va R(在险价值)以及CVa R(条件风险价值)就是金融学者专门提出来的用以反映市场
自"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提出,全国各地高前已经取得了不俗的实践成果。为促进"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推广,还需对其内涵、本质及特点展开详细的分析,本文对此做了简要的介绍,同时针对"课程思政"与高校专业教育的融合展开了深入探究,着重论述具体的融合路径,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本英汉交传实践报告的材料选自于阿伯丁大学副教授文森特·格林尼尔的线上讲座《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语言教学中的创造力越来越被世界学者所推崇,在教育政策及二语学习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在本场讲座中文森特·格林尼尔教授以教科书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对比的方式,探讨了课程设置是怎样影响英语教学中的创造力的。通过提供本次交传服务,作者帮助听众克服了语言障碍,有效传达了讲座的内容,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作者将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因其启动时间短、功率密度高、无污染和结构简单的特点,被认为是固定电站和电动汽车的最佳能源装置之一。根据操作温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70~90℃)和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120~200℃)。近些年,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已成为当今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研究的焦点之一。这是因为它不仅能解决传统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中毒、水和热管理系统复杂等问题,而且还能释放
金属有机框架(MOF)衍生材料因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更易于调控的纳米结构等特性在电化学储能方面广受关注。而纳米阵列结构材料因其结构稳定,导电性好,近年来一直是电化学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的研究方向之一。本论文通过合理设计,结合了二者的优势利用自支撑方法结合MOF辅助法制备出新型的纳米复合阵列材料,并测试了其衍生的无机三元体系纳米复合阵列材料在超级电池的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热处理MOF辅助前驱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