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d,p)反应确定不稳定核的天体物理(p,γ)反应率

来源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lp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温高密度的天体环境中,丰质子不稳定核的质子俘获反应率可能接近或超过其β+衰变的速率,在爆发性氢燃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如何确定这些天体物理重要反应的截面对于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直接测量是最可靠的方法,然而由于天体物理感兴趣能区(p,γ)反应截面极小(只有nb-pb量级),不稳定核束流强度较低,所以直接测量非常困难。因此,通过间接测量方法研究不稳定核的(p,γ)反应截面十分重要。近年来,单质子转移反应的测量结合渐进归一化系数(ANC)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质子辐射俘获反应的研究。该方法可以通过测量截面较大(mb量级)的单质子转移反应的角分布以及扭曲波玻恩近似(DWBA)分析,导出剩余核虚衰变的质子ANC,进而得出质子辐射俘获反应的直接俘获截面以及天体物理S因子和反应率。本论文工作采用的是结合镜像核电荷对称性的ANC方法,该方法与常规的ANC方法不完全相同。镜像核是质量数相等的两个核,交换其中一个核的质子数与中子数就得到另外一个核。由于核力与电荷近似无关,所以一对镜像核的两条对应能级的结构具有相似性。假设B核与D核互为镜像核,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更容易测量的B核来间接地得到目标核D的信息。以研究C(p,γ)D反应为例来说,常规的ANC方法中需要测量质子转移反应,比如C(d,n)D反应,然后通过DWBA分析导出D核虚衰变的质子ANC,进而可以得出C(p,γ)D反应直接俘获的天体物理S因子和反应率。结合镜像核电荷对称性的ANC方法中测量的是镜像核中子转移反应,比如A(d,p)B反应,通过DWBA分析导出B核虚衰变的中子ANC,然后利用镜像核电荷对称性导出D核虚衰变的质子ANC以及质子宽度,进而可以得出C(p,γ)D反应的天体物NS因子和反应率。值得一提的是,本方法既可以得到(p,γ)反应的直接俘获贡献,也可以得到共振俘获贡献的部分信息,即质子宽度。本方法有两个特点:(1)能够更充分利用HI-13串列加速器次级束流线GIRAFFE上已有次级束流,拓宽其实验研究范围;(2)能够间接得出仍无实验数据的质子辐射俘获反应截面或减小其不确定性。以我们的两个目标反应8B(p,γ)9C和26Si(p,γ)27P为例。研究8B(p,γ)9C反应需要8B束流,目前GIRAFFE还没有产生8B束流,但是已经产生了纯度较高、品质较好的8Li束流。8B和8Li是镜像核,可以通过测量中子转移反应8Li(d,p)9Li的角分布来间接地研究8B(p,γ)9C反应。因此,在现有束流的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可以拓宽GIRAFFE的实验研究范围。同样也可以利用该方法通过分析已有的26Mg(d,p)27Mg反应的角分布来间接研究26Si(p,γ)27P反应。由于稳定束的强度要远远大于不稳定束的强度,因此可以大大减小结果的统计误差。此外,本论文利用此方法第一次实验上得出了该反应中的直接俘获贡献。ANC方法作为一种间接的实验方法,它的可靠性非常值得关注,也就是说ANC方法给出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信赖。本论文中我们利用16O(p,γ)17F反应天体物理S因子的直接测量数据对结合镜像核电荷对称性的ANC方法作了验证。我们分析了16O(d,p)17O反应布居17O基态和第一激发态角分布的数据,利用本方法导出了16O(p,γ)17F反应布居17F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天体物理S因子,并与直接测量的天体物理S因子作了比较。结果表明,ANC方法给出的结果无论幅值还是激发函数形状与直接测量结果在误差范围内都符合很好。因此,当直接测量数据难以获得的情况下,ANC方法能够为辐射俘获反应的截面以及反应率提供一个实验的约束。这正是ANC方法作为一个间接测量方法的价值所在。此外,ANC方法的结果也可以与直接测量结果进行交叉检验,因为直接测量实验不可能在极其低能区进行,所以直接测量必然涉及低能外推的问题。本论文工作采用结合镜像核电荷对称性的ANC方法研究了恒星演化进程中氢燃烧阶段的四个重要反应,分别是8B(p,γ)9C、11C(p,γ)12N、13N(p,γ)14O和26Si(p,γ)27P四个反应。此外,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其它一系列天体物理重要反应的研究,例如7Be(p,γ)8B,17F(p,γ)18Ne,和22Mg(p,γ)23Al等反应。此外,论文中阐述了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其它两个工作。第一,我们与加拿大TRIUMF实验室合作研究了利用低能质子束产生高强度放射性束流的方法,目前利用该方法已经成功地产生了满足实验要求的高强度11C束流。第二,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GIRAFFE次级束流线上测量了13N(d,n)14O反应的角分布,间接研究了13N(p,γ)14O反应。论文布局如下:第一章概述了核天体物理和恒星演化进程中的氢燃烧;第二章阐述了恒星热核反应率相关知识及其实验研究方法;第三章是本论文工作的主体,在这一章中,我们阐释并验证了镜像核电荷对称性与ANC方法,然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四个氢燃烧中重要反应的研究;第四章简述了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其它两个工作;第五章是论文工作的总结和讨论。
其他文献
该论文包括两方面的內容,其一研究了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简称ADS系统)中所用核素的核数据的不确定性对此系统中积分量的影响,其二是根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启明星一号”次临界装置计算的需求,研制了包括134个核素的WIMS 82群群常数库。 1.核数据不确定性对ADS系统中keff等积分量的影响 核工程计算的不确定度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是理论模型和计算技术;二是所使用的核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把反射不对称壳模型(RASM)推广到具有八极形变的奇质量原子核,在壳模型框架下对奇质量八极形变核内禀反射不对称性表现出来的独特能谱特征进行了研究。作为反射不对称壳模型的一个特别的应用,我们对全同带进行了理论模拟。此外,为深入探究全同带的机制,我们也对超形变核的对力场随转动频率的变化进行了自洽计算研究。 系统地介绍了原子核八极形变的研究起源,阐明原子核八极形变产生的微观机制是费
本论文主要包括两方面研究内容:一是应用裂变的扩散模型对n+238U和p+208pb的预平衡裂变过程进行研究;二是对n+12C反应的理论分析与中子评价核数据库的建立.关于预平衡裂变,主要通过数值解Smoluchowski方程,对两个典型核反应n+238U和p+208pb的裂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把结论推广到锕系核和重核的情况.对锕系核来说,在中低能的情况下,可以忽略预平衡裂变过程的影响;而对Pb等重核
能量密度泛函方法保证运算耗时少的同时能够保证足够高的运算精度,所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处理多体问题。我们采用Skyrme能量密度泛函计算了丰中子核的中子皮厚度,研究了中子皮厚度与核态方程对称能项的关系,进一步将Skyrme能量密度泛函应用于重离子熔合反应。基于Skyrme能量密度泛函并对动能密度做拓展的Thomas-Fermi半经典展开,采用约束的密度变分方法求原子核总能量的最小值,可确定原子核的基态能
本论文主要包含轻核反应基础理论研究和核数据应用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Iwamoto-Harada模型建立了非稳定核5He在预平衡发射中的预形成几率公式;核数据应用研究是建立了入射中子能量到20MeV的16O和19F以及中子入射能量到30MeV的16O的包含了双微分截面文档(文档六)的全套中子数据库。轻核的双微分截面数据对于核工程应用有着很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没有合适的理论方法,国
本论文阐述了在统一的Hauser-Feshbach和激子模型理论基础上发展的新轻核反应理论,并且应用这种模型方法计算和分析了20MeV以下中子诱发10,11B和6Li反应的全套中子数据,建立了20MeV以下10,11B和6Li包含双微分截面文档(文档六)的全套中子数据库。特别是应用改进的LUNF程序在更新的模型参数下对5He在中子诱发10,11B反应中的发射做了细致地讨论。轻核双微分截面数据在核工
本论文在相对论平均场的框架内研究了核物质对称能的软化对有限核基态性质和巨共振的影响以及砹缺中子同位素的形状共存。对称能和它的密度依赖性对远离β稳定线的同位旋极端不对称核,天体物理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鉴于目前对核物质对称能的密度依赖性不是很清楚,甚至在饱和密度处的对称能的取值也不是很确切。我们在相对论平均场模型中,采用包含有混合的同位旋标量-矢量非线性耦合项的拉格朗日密度,它可以“软化”对称能,但不会
少体问题在核物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几十年来,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少核子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利用各种现实核子—核子(N-N)势(如CD-Bonn,Paris,NijmⅠ和Ⅱ等),在很大程度上理论计算已经能够较好地再现各种几何条件下的三核子(3N)反应的实验数据。尤其是中子与氘核(nd)反应系统,由于没有库仑力的作用,可以得到严格的Faddeev方程的精确数值解。最近
本论文基于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mQMD)模型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对重离子熔合势垒和熔合反应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系统地研究了超重核合成中的入射道静态势,在静态势的研究中主要突出了两点:库仑势垒和俘获势阱。从这两点出发研究了合成相同复合核262Sg的18个反应体系的静态势。发现从对称体系到不对称体系垒高逐渐降低,俘获势阱的宽度与深度也越来越强,给出了质量不对称度与静态势垒高
中子星内壳层是核天体物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其组成结构和超流性质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内壳层的微观结构可以看作由Wigner-Seitz晶胞组成,而Wigner-Seitz晶胞由丰中子核及包围着它的稀疏、近似均匀的中子气体构成。关于内壳层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Negele与Vauterin[4]选择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密度,利用Hartree-Fock方法,得到了每种密度下满足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