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作为研究主体,以近代中西文化的融合为背景,以建筑装饰图案的生成背景、历史分期,图案的本体特征、空间特征与审美特征为视角,以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其发展的机制与动因,从微观领域管窥地域建筑装饰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历时性的维度来看,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发展呈现从单一类型移植到多元类型并存,最终分化为两条分支的发展路径。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发展包含了“发育期(1840到20世纪初)”、“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和“分化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三个发展阶段,发育期以西方复古装饰符号的移植为主要特点,这一时期建造的西式建筑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对建筑装饰并不十分重视。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厦门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华侨投资房地产业并在厦门兴建自己的住宅,建筑装饰蓬勃发展,各种不同类型、风格的装饰图案得到了大量发展,出现了本土装饰图案与西方建筑构件以及不同类型装饰图案融于同一建筑单体的多元并存现象。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步入分化期,并产生了两条分支,第一条为异质装饰元素进一步相互交融,并在前期的基础上出现了异质装饰符号相互嫁接共生的现象;另一条为地域装饰元素的衍生发展,表现在嘉庚建筑的创作实践中,以闽南传统建筑大屋顶式样及墙面砖石组合式样为基础,衍生出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屋顶装饰以及立面的砖石组合砌筑的装饰手法。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厦门近代建筑装饰图案是以西方观念、技术为主导的,中西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就图案的本体特征而言,在西方材料、工艺的影响下呈现出形态特征的变革,同时,西方装饰图案在造型上亦产生了一定的本土化的变异;在构成特征中兼容了中西方的形态构成特点,在突出形式美感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丰富的意象内涵。就图案的空间属性与秩序特征而言,厦门近代建筑的装饰图案是以西方建筑的形体特征为主导,融合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空间秩序的综合表达,装饰图案呈现出“附加性”与“实体性”的空间特征,并在秩序表达上关注到图案与建筑、图案与人的交互关系。就图案的审美特征而言,厦门近代建筑的装饰图案融合了中西方的审美特征,构建了新的审美系统,表现在形式与内容的美感构建、主体与客体的情感交融,并最终通过与社会文化相关的情境营造,将装饰图案的审美统一于大的文化系统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