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冷好氧反硝化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 Y--1的特性及对不同氮源和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l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社会生产、人类生活、各种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口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在发展经济、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人们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不合理排放,氮肥的过量施用,鱼食的过量投放等一系列人类活动造成了江、河、湖、海以及地下水等水体中“三氮”含量的增加,导致水体氮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去除水体中过量的氮对保护环境和保护人类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有的脱氮方法中,生物脱氮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方式之一,而其中好氧反硝化菌因其构筑物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低而受到极大关注。目前报道的大多数好氧反硝化菌对极端环境尤其是低温水体环境较敏感,在晚秋至早春的污水处理厂中常常出现因为污水水体温度低而大大降低了生物除氮效率以及硝化产物积累的现象,导致水体中硝态氮含量增加,总氮浓度超标而达不到排放标准。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污水环境,提高污水处理中氮素的去除率,筛选出具有耐碱特性,能在低温污水环境中有效去除硝态氮、铵态氮和总氮的菌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实验室从贵州长期淹水的冬水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菌株,命名为Y-1,该菌可在15℃条件下有效去除硝态氮,且对碱性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为了研究菌株Y-1的特性,通过形态学观察、特异性磷脂脂肪酸鉴定和16SrRNA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了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硝态氮的去除情况。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Pseudomonasplecoglossicida(变形假单胞菌),是一株好氧反硝化菌,之前没有关于此类菌株能进行好氧反硝化的报道。实验表明,菌株Y-1去除硝态氮的最适条件为:温度15℃、pH7、转速150r/min、C/N15、接种量1.5×108CFU,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当pH高达11、12时,菌株Y-1仍能有效去除硝态氮。在低温和碱性环境下,菌株Y-1能够正常生长并发挥脱氮作用,是一株具有耐冷、耐碱特性的好氧反硝化菌。
  在最适条件下,研究了菌株Y-1对不同氮源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在单一氮源条件下,菌株能很好的去除高浓度的硝态氮,36h内可以实现硝态氮的完全去除,但不能去除高浓度的亚硝态氮;菌株对铵态氮的去除是通过同化作用而不是硝化作用实现的。当以50mg/LNO3--N+50mg/LNO2--N作为氮源时,菌株能同时利用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92.42%和91.94%;当以50mg/LNO3--N+50mg/LNH4+-N为混合氮源时,菌株优先利用铵态氮进行生长,在第36h时对铵态氮的去除率达到了100%,60h后硝态氮的去除率达到了92.74%;当以50mg/LNO2--N+50mg/LNH4+-N为混合氮源时,48h后铵态氮被完全去除,在第60h时亚硝态氮的去除率为53.33%;当以50mg/LNO3--N+50mg/LNO2--N+50mg/LNH4+-N为氮源时,在48h时对铵态氮的去除率为100%,在36h后菌株开始同时缓慢利用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71.30%和56.94%。当有亚硝态氮存在时菌株的生长普遍延后,说明亚硝态氮对菌株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将菌株Y-1应用于实际污水处理,同时添加不同碳源,探究添加菌剂对实际污水中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总氮的去除情况,并对实验水样进行磷脂脂肪酸检测,分析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探究水体中氮素去除情况与水体中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独添加菌剂和添加菌剂及碳源,均有效提高了TN、NH4+-N、NO3--N的去除率。与不做任何处理的CK相比,加菌和乙酸钠的处理P3、加菌和葡萄糖的处理P2、只加菌的处理P1对NO3--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8.67%、40.61%、34.83%;T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6.13%、17.42%、7.21%,NH4+-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7.31%、48.35%、7.95%。与CK相比,P1、P2、P3处理中总PLFA、细菌、真菌、G-细菌、G+细菌含量大幅增加。实验表明TN、NH4+-N、NO3--N的去除与微生物生物量相关,可通过提高微生物生物量来促进水体中氮素的去除。
其他文献
油菜素内酯(BRs)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园艺作物中,BR信号介导的植物生长调控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仍然不足。BR信号转导与其他植物激素之间的互作共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激素、环境信号和发育过程之间具有复杂互作机制,共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本研究将有助于了解BR信号在植物生长发育调控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为了阐明BR信号传导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可能影响,我们基于CRISPR系统创建了BR不敏感
学位
葡萄(Vitis vinifera L.)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水果之一,全球种植面积740万公顷,产量7780万吨。中国葡萄以每年1170万吨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生产面积(875,000公顷)排名第二。葡萄的种植具有多种用途,包括鲜食葡萄、果汁、葡萄干和生产葡萄酒。近年来,无籽葡萄需求的迅速增长,推动了无籽葡萄品种的发展。在此之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无籽葡萄种子败育的潜在机制。然而,关于调控种子败育
学位
晚熟脐橙是柑橘中成熟期较晚的一类脐橙品种,如伦晚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Lanelate’ Navel),其品质优良,适合在我国三峡库区种植,为优化我国柑橘品种结构和延长柑橘鲜果供应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该品种在果实成熟期间出现了严重枯水现象,汁胞枯水为一种生理性病害,大大降低了果实的食用品质和商品价值。因此,汁胞枯水发生原因和机理的研究成为晚熟脐橙生产的关键问题
学位
枳(Poncirus trifoliata (L.)Raf.)是柑橘中最常用的砧木,具有优良的抗寒性和抗病性,但是,枳抗旱性和抗盐性相对较弱,影响了其在生产上的应用范围。研究表明,多倍体植物常常表现出更强的抗逆性,倍性育种可作为培育柑橘抗逆种质的重要手段。此外,基因工程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也是培育抗逆种质的重要技术。因此,在枳中发掘多倍体资源,筛选重要的抗逆基因,对柑橘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

柑橘类水果是全世界广泛栽培和食用的水果,其口味宜人并且富含维生素,纤维,矿物质,类黄酮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同时柑橘属含有不同类别的次生代谢物。甜橙是最常食用和栽培的柑橘之一,拥有丰富的次生代谢物。然而,部分次生代谢物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晰。我们前期的转录组数据显示,一个CYPOCHROMEP450基因和一个UDP-GLUCOSYL转位酶基因和代谢物积累以及响应不同非生物胁迫(强光和干旱)是正相关关系。因
学位
该文研究了赞皇大枣和胜利枣采后在0℃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以及采前CaCl和6-BA处理对采后枣果生理生化变化和贮效果的影响, 并对大枣果肉组织的Ca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赞皇大枣和胜利枣属于非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果肉硬度逐渐下降且与贮藏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G活性在贮藏期间呈起伏变化,与枣果软化无显著相关性.贮藏过程中赞皇大枣果肉组织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胜利枣相对电导率呈起伏状变化; 枣果
学位
该研究于1998年-2000年山东农业大学蔬菜无土栽培温室及营养实验室进行,以叶用莴苣(生菜)为试材,采用深液流循环水培(DFT)法,进行了叶用莴苣硝酸盐积累的变化规律及生理机理,碳氮代谢物与硝酸盐积累的关系,营养液中氮素水平对硝酸盐积累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施肥对降低硝酸盐含量的作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我国化肥的平均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5~2.6倍,农药用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肥料和农药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均值。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一系列生产、环境和安全问题,如土地生产力下降、重金属积累(主要源于化学磷肥)、水体富营养化、病原菌耐药性增强、药效降低(或失效)、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农药残留超标等。在连作高产条件下,仅依靠传统技术减施化肥农药远远不够,亟待开创新思路、发展新技术、研制新产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土壤质量,减缓了水土流失。良好的土壤结构对土壤质量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是土壤颗粒在有机无机胶结物质作用逐步形成的,具有层级性结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胶结物质的类型和分布紧密相关。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是土壤中广泛分布的一类功能性真菌,一方面可提高植
土壤中潜在的有毒重金属(PTEs)污染对生态系统和食物链造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所关注的焦点。在所有重金属中,镍已被认定为中南地区农业土壤的主要污染物。因此,修复镍污染土壤是降低农田和水体中镍的迁移率和生物利用度,最大程度地降低镍对食物链的风险的重要任务。已有通过使用有机或无机钝化剂,环境友好且低破坏性的原位钝化技术来修复污染土壤中的镍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土壤培养,吸附和盆栽试验,以了解几种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