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辣椒种植区域中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减施关键因素及其调控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d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椒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其生产过程中容易受炭疽病、蓟马等诸多病虫害的威胁。研究报道三唑类杀菌剂在防治辣椒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辣椒蓟马等害虫防效显著,这两类农药应用广泛且用量较大,然而,我国农药有效利用率仅有39.8%,远低于欧美国家农药利用率。因此,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量具有重要科学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典型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为目标农药,通过研究不同区域、施药剂量及种植模式下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在辣椒种植体系中的原始沉积量、残留消解动态、持留性及其田间防效,阐明了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在不同区域辣椒种植体系中的沉积规律及其消解特征,重点探明了四个辣椒主产区两种农药的最低有效控害剂量、环境与食品安全最大允许施药量,初步确定了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在辣椒种植体系中的施用限量范围,并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两种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两种农药在减量浓度下的生态环境安全性,为农药施用限量标准草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在0.5X、0.75X、X、1.5X、2X(苯醚甲环唑:37.5g a.i./hm2、56.25g a.i./hm2、75g a.i./hm2、112.5g a.i./hm2、150g a.i./hm2;噻虫嗪:15.75g a.i./hm2、23.63g a.i./hm2、31.50g a.i./hm2、47.25g a.i./hm2、63g a.i./hm2)五种施药剂量下,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在辣椒植株各部位及种植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而上升,同一施药剂量下辣椒植株各部位及其种植土壤中两种农药原始沉积量大小均为辣椒上部叶>辣椒下部叶>辣椒上部茎>辣椒下部茎>种植土壤>辣椒果实;同一施药剂量下大棚辣椒种植体系中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原始沉积量高于露地辣椒种植体系,分别为露地的1.0-2.4倍和1.1-3.6倍;最低推荐剂量苯醚甲环唑在不同区域露地辣椒植株地上部沉积量大小为河北(15.18mg/kg)>安徽(14.89mg/kg)>浙江(13.36mg/kg)>海南(11.67mg/kg),噻虫嗪沉积量相应为河北(9.23mg/kg)>安徽(9.11mg/kg)>浙江(7.93mg/kg)>海南(6.35mg/kg)。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在辣椒叶、茎、果实及土壤中的消解均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在辣椒根中的残留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噻虫嗪施药后7d辣椒叶和茎上均检测到少量噻虫嗪代谢产物噻虫胺的产生;不同施药剂量下,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在辣椒植株各部位及种植土壤中的残留浓度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种植区域下,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在辣椒植株及其种植土壤中的消解速率大小为海南>浙江/安徽>河北,半衰期大小为河北>安徽>浙江>海南;不同种植模式下,大棚中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半衰期分别为露地的1.0-3.7倍、1.1-4.8倍。
  五种施药剂量下,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在辣椒植株的总持留率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趋于不变的趋势;不同种植模式下,大棚中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持留率分别是露地的1.1-2.6倍和1.1-2.1倍;通过施药剂量、靶区沉积量及田间防效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苯醚甲环唑在不同区域露地辣椒种植体系中对炭疽病的最低有效控害剂量分别为51.14g a.i./hm2(河北)、52.34g a.i./hm2(安徽)、51.96g a.i./hm2(浙江)、54.92g a.i./hm2(海南),基于最低推荐剂量可分别减量31.8%、30.2%、30.7%、26.8%;噻虫嗪对辣椒蓟马的最低有效控害剂量分别为20.51g a.i./hm2(河北)、21.36g a.i./hm2(安徽)、22.48g a.i./hm2(浙江)、22.93g a.i./hm2(海南),基于最低推荐剂量可分别减量34.9%、32.2%、28.6%、27.2%。
  通过蚯蚓毒性试验结合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得出露地辣椒种植体系中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基于环境安全的最大允许施药量分别为153g a.i./hm2、268.7g a.i./hm2;通过辣椒果实农药残留与膳食风险评估模型确定不同区域辣椒种植体系中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基于食品安全的最大允许施药量分别为141.8g a.i./hm2、151.9g a.i./hm2;综合考虑最低有效控害剂量、环境和食品安全最大允许施药量三者之间关系,明确了露地辣椒种植体系中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施药限量范围分别为51.14-141.8g a.i./hm2、20.51-151.9g a.i./hm2;针对不同辣椒种植区域土壤开展室内模拟农药暴露实验,研究发现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在基于减量剂量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与丰度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验证表明两种农药在减量剂量下使用对土壤生态环境是安全的。因此,在满足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及防效需求的前提下,建议苯醚甲环唑和噻虫嗪在不同种植区域露地辣椒体系中基于最低推荐剂量可分别平均减量29.3%和31.0%施用。
其他文献
崩岗是山坡深厚的母质和土壤受水力和重力复合作用而发生崩塌的现象,是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岗岩区最主要、最特殊的土壤侵蚀地貌,土壤流失强度巨大。在野外可以发现,有些崩岗发生在并无大的集水面的坡面,“降水-入渗”也足以形成崩岗,坡面土壤水文过程在崩岗侵蚀发育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土壤抗剪强度有重大影响,抗剪强度是影响土壤抗侵蚀性和土体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水量的增加会导致抗剪强度的
学位
柑橘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水果作物。近20年来,我国柑橘产业发展迅速,栽培面积和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柑橘单产较低、肥料施用过量、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严重,导致了果品质量下降,橘园土壤酸化严重、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等一系列环境风险问题,阻碍了我国柑橘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氮素是柑橘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目前对于酸性柑橘园中的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研究不足,影响了酸性柑橘园氮素优化管
学位
铝(Al)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其含量约占地壳的8%。世界约40%、中国约21%的耕作土壤中作物受到铝毒害影响。铝毒是酸性土壤(pH≤5)中限制作物生长和生产的重要因素,植物遭受铝毒的最初症状是抑制根系生长,进而抑制植株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作物产量。  硼(B)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硼症状首先出现于根系,与铝毒症状相似,且细胞壁被认为是缺硼和铝毒作用的主要位点。近
学位
自然条件下,连续的阴雨天气会使耕作层土壤处于浸泡状态,即使是坡耕地土壤也会由于犁底层或弱透水岩层的存在使耕层出现近地表水流(壤中流),使土壤含水量处于田间持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间的近饱和状态。处于近饱和状态的土壤由于侵蚀敏感性的增强会导致更强烈的侵蚀危害,值得进一步研究。细沟侵蚀作为土壤坡面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侵蚀泥沙输送的关键途径,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但对其形成近饱和坡面后侵蚀
温室效应气体NO是氮素循环中的痕量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强度是CO的200倍左右,它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达120年,而且,其消耗或转化是以破坏O为代价的.土壤是NO主要的发生源,土壤中NO排放通量的强度和大气中NO总量的变化与土壤性质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研究NO排放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土壤环境化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了克服水热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地膜覆盖的农作措施以
学位
昆虫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与繁殖,不仅要有充足的取食环境,还需要克服自然界中影响其生存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当遇到病原微生物等外来因素的胁迫时,昆虫会启动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来进行防御。其中,体外免疫作为免疫防御策略中的一种,形成第一道屏障,利用表皮和化学防御物质将病原物阻挡在体外。体外分泌物作为体外免疫的主要方式,由多种成分混合而成,从昆虫的各类腺体分泌到体外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而体外挥发物也可以作为体外
学位
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s,RyRs)是位于肌质网上最大的钙离子释放通道。它们在肌肉细胞的兴奋收缩耦合中起着重要作用。以RyRs为靶点的五种商业化二胺类杀虫剂是一类主要的农业害虫防治杀虫剂,每年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但近年来出现的抗性突变大大降低了其药效。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以昆虫RyRs独特且新颖的结合位点为靶标的新型杀虫剂,来克服抗药性危机,但是,昆虫RyRs
学位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鞘翅目:象甲科)是新近入侵我国南方棕榈科植物种植区的一种重大毁灭性害虫,严重影响了入侵地寄主植物的经济价值和园林观赏价值,造成极大的损失。由于红棕象甲具有飞行迁移能力强、繁殖潜能高、天敌缺乏、为害隐蔽和抗性强等特性,当前针对该害虫仍缺乏有效的防控策略。和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是一种具持续控制潜能的手段,优势明显。然而,当
学位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是棕榈科植物重要入侵害虫之一,危害40多种寄主植物、世代重叠严重、繁殖能力强使得该虫在入侵地不断扩散危害。本研究室前期调查发现红棕象甲成虫前胸背板的色斑数量和类型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其腹面外骨骼存在黑色型和红色型两种不同的表型,饲养过程发现两种体色型的幼虫历期差别明显。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构建不同体色型种群,分析该虫体色型分化现象
学位
昆虫唾液具有很多特性和功能,且可以规避植物宿主防御和动物宿主防御(Musser,2005)。目前研究植食性昆虫和吸血性昆虫的唾液较多,而对寄生蜂唾液的研究并未引起昆虫学家的足够重视,其唾液的活性及生物学功能、唾液蛋白组成,及其各组分功能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处于空窗期。而寄生蜂在害虫生物防治中有巨大作用,深入研究寄生蜂与寄主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利于更好的挖掘与开发寄生蜂的潜能。其中蝶蛹金小蜂唾液在前期的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