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主产区优质和耐低温菌株的筛选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jz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菇(Volvariella vol vacea)的发源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草菇的国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国际社会上具有“中国蘑菇”的称谓,食用菌中有且只有草菇享有此项“殊荣”。草菇不但具有鲜美、细嫩的口感而深受大家喜爱,而且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强大的保健作用而倍受人们关注,据报道显示,草菇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和病原体的抵抗力,加速伤口和创伤的愈合,还具有解毒,降低胆固醇,预防坏血病发生等作用。草菇是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多雨地区的食用菌,对栽培环境的要求很高,特别是温度要求很高,一般都要在28℃以上,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差,对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这给草菇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在食用菌生产中,以草菇的产量最低,最不稳定且菌种易退化。本研究对从全国收集的49个草菇菌株与江苏省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主栽草菇品种V830的菌丝生长速度、出菇性状和低温出菇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筛选出了7个常温和5个低温菌株。它们是在生产和育种上相对本地区主栽品种V830更加优良的核心菌株,同时为遗传变异和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材料:V9715、V26-1、V754、V753、V751、3560、0229等号菌株,出菇时间早,抗杂菌能力强,子实体商品性状较好,生物学效率在16%-20%,适宜在本地区推广栽培,可与V830号菌株替换使用;在低温(28℃、26℃)条件下的栽培试验,V754、V753、3562、V3A、单生草菇的生物学效率均高于对照V830,说明其比对照V830较耐低温,可以作为北方地区发展草菇及本地区工厂化低温栽培草菇的菌株。通过栽培实验筛选出了5个低温菌株:V754、V753、3562、V3A和单生草菇,对这5个草菇菌株继续进行菌丝体诱变,孢子诱变和低温驯化实验,并在4℃常规低温筛选后进行低温出菇实验。利用紫外线诱变的方法对草菇菌丝体进行处理,并在4℃低温筛选后低温出菇进行对比,发现紫外线诱变对草菇菌丝的耐低温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低温出菇后3562草菇菌株的生物学效率有所提高,但此Jnl号菌株经酯酶同工酶分析显示不是新的菌株。利用紫外线诱变的方法对草菇担孢子进行处理,并在4℃常规低温筛选后低温出菇进行对比,结果大部分菌株均未形成子实体或子实体数目甚少。通过对草菇菌株进行组织分离,低温出菇驯化,多次重复出菇比较,从中筛选出草菇菌株江南2号。它具有耐低温的特点,在24℃的栽培温度下,也有13.33%的生物学效率,但是出菇时间比常温栽培晚三天左右,子实体较出发菌株小。要进入大面积的栽培,还需要进行栽培稳定性验证后,才能进入大面积的生产。
其他文献
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三包责任进行了全面修改,建立了全新的经营者质量违约的合同解除权和违约责任请求权制度。在国家规定或者当事人约
中国目前正大力加强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一方面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体制已经确立,另一方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安全法》已列入2006年立法计划,《中华人民共和
近年来,将高等教育视为服务的观点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文章结合高等教育理论,在对高校教学的服务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教学服务的特点。文章把服务接
与学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旨在探求中西法文化人格差异形成的深层原因。由此出发,文章从人之属性,人与人关系的解读、法赋于人怎样的社会地位三个层面研讨了中西法文化观照
本研究采用特种平菇培育技术,研究食用真菌降解小麦秸秆生成平菇多糖的代谢规律。建立了一整套从菌质中分离、提取平菇多糖以及检测平菇多糖含量、制备食用真菌源平菇多糖的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清热解毒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疗效。[方法]对42例患者中药治疗,低危MDS健脾补肾方,黄芪12g,党参10g,白术6g;补肾:龟甲15g,何首乌、地黄各10g,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和实践指南,它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彰显出独到的育人功能,其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又是息息相通的。高校作
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国卫星的依次发射、卫星领域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些因素都促使了卫星领域的飞速发展,卫星技术也已经在各国的信息化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
本论文由导言、正文(第一、二章)、.结语、参考文献等四个部分组成。导言由研究概况、选题目的、研究方法组成。第一章、沙力博尔搏克起源探寻中,从沙力博尔搏克名称之来源,
立足于结果无价值论的旧过失论立场,过失就是对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与预见可能性,实务上理解的过失是注意义务违反,界定了其与旧过失论之间的关系,结果回避义务与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