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纳米锌的制备及其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aiku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一些菌株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都产生耐药性,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抗菌材料取代抗生素,克服细菌耐药性。现在纳米材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些纳米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且很难产生耐药性。但是这种抗菌材料的合成制备通常会比较复杂,过程比较困难,很多材料体外抗菌效果良好,但毒副作用大不能口服,无法临床应用。因此,有必要开发抗菌效果好、能口服、毒副作用低的新型抗菌材料。本研究旨在制备青蒿素纳米锌溶液并研究其对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的作用效果,为开发新型抗菌剂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包括:(1)青蒿素纳米锌的制备及表征:采用还原法,用青蒿素、乙酸锌、壳聚糖以及L-抗坏血酸作为原料进行反应,通过水浴加热制备青蒿素纳米锌,用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表征;(2)体外抑菌:制备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确定其对数生长期,计算出菌落数与OD值之间的关系;测定青蒿素纳米锌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青蒿素纳米锌对细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测定作用后细菌钾离子渗出和蛋白质泄露情况;检测沙门氏菌生物膜基因luxs、ompr、sira、sdia与csgd以及大肠杆菌生物膜基因F17、gyra、HLYA、stx2和TEM在青蒿素纳米锌作用前后表达量的变化;(3)体内抑菌: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测定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验证青蒿素纳米锌的安全性;在细菌感染治疗试验中,选取体重相近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依次为对照组(Control)、青蒿素纳米锌(AZ)组、沙门氏菌(ST)感染组、沙门氏菌青蒿素纳米锌治疗组(ST+AZ)、沙门氏菌庆大霉素治疗组(ST+GM)、大肠杆菌(E.coli)感染组、大肠杆菌青蒿素纳米锌治疗组(E.coli+AZ)、大肠杆菌庆大霉素治疗组(E.coli+GM)。小鼠进行造模后灌胃给药,观察青蒿素纳米锌作用前后小鼠的存活率、体重和肝脾指数变化;检测小鼠的肝脏和脾脏细胞因子IL-1β、IL-6、IL-12-P40、TNF-α以及IFN-η基因表达的影响;检测小鼠血清中肝脏生化指标ALT、AST、AKP以及肾脏生化指标BUN、CRE的变化;HE染色观察小鼠感染细菌以及经过药物治疗后肝脏、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1)青蒿素纳米锌制备与表征:采用还原法成功制备出青蒿素纳米锌,青蒿素、乙酸锌、L-抗坏血酸比例为1:5:26,TEM显示青蒿素纳米锌为圆形纳米粒子,其粒径大小为50-100 nm;(2)体外抑菌:青蒿素纳米锌对沙门氏菌的MIC为0.056mg/m L,MBC为0.21 mg/m L;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056 mg/m L,MBC为0.11mg/m L;杀菌曲线显示青蒿素纳米锌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能力;SEM显示,青蒿素纳米锌作用后细菌生物被膜中的菌体表面均有发现不同程度的褶皱或出现细菌细胞黏连;CLSM显示,青蒿素纳米锌作用后细菌生物被膜菌体出现大量死亡;青蒿素纳米锌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能造成蛋白泄露和钾离子渗出,并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蛋白泄露量和钾离子渗出量也会增多;与对照组相比,青蒿素纳米锌作用后的沙门氏菌生物膜的毒力基因sir A、ompr、粘附基因luxs、sdia和在沙门氏菌生物膜生成前期起重要作用的基因csgd的表达量均出现极显著减少(P<0.01),大肠杆菌生物膜毒力基因stx2和HYLA、粘附基因TEM以及耐药基因gyra出现极显著减少(P<0.01),而粘附基因F17表达量则出现显著减少(P<0.05);(3)体内抑菌: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得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66.7 mg/kg,青蒿素纳米锌毒性较低;细菌感染治疗试验中,各组小鼠未死亡;青蒿素纳米锌给药可以极显著缓解细菌感染所导致的小鼠体重下降(P<0.01),对正常小鼠的脾脏、肝脏指数并不会产生影响(P>0.05);且青蒿素纳米锌和GM均可以极显著减少由ST感染所导致的小鼠脾脏、肝脏指数的上升(P<0.01)。血清生化结果标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感染沙门氏菌(ST组)、大肠杆菌(E.coli组)后,血清AST、ALT均极显著升高(P<0.01),AKP、BUN、CRE均极显著降低(P<0.01);在小鼠服用青蒿素纳米锌(AZ组)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的BUN、ALT和AST并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CRE、AKP下降极显著(P<0.01)。在青蒿素纳米锌治疗后,与感染组相比较,可显著缓解小鼠感染沙门氏菌(ST+AZ组)ALT、AST水平的上升(P<0.01),显著抑制AKP、BUN、CRE下降(P<0.01);青蒿素纳米锌可缓解小鼠感染大肠杆菌(E.coli+AZ组)后ALT(P<0.01)和AST的上升(P<0.05),可极显著缓解小鼠感染大肠杆菌后AKP、BUN、CRE水平的下降(P<0.01)。青蒿素纳米锌可以降低小鼠感染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后的肝脏、脾脏中炎性细胞因子IL-12-P40、IL-1β、IL-6、TNF-α以及IFN-η表达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组织切片结果显示,青蒿素纳米锌可以显著减轻由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组织病变。本研究中,成功制备出青蒿素纳米锌,其体内、体外抗菌效果良好,可口服,安全性高。
其他文献
恶性疟原虫是由雌性按蚊传播的一种顶复门寄生原虫,人类被其感染后通常会出现高热、贫血等症状甚至造成死亡,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寄生在人类红细胞内的恶性疟原虫通过内吞作用摄取丰富的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生长,已有研究表明哺乳动物蛋白质的Eps15同源结构域蛋白质含有EF-hand结构域,在调节特定的内吞和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弓形虫中包含EF-hand结构的钙离子结合蛋白质可以与虫
学位
期刊
锥虫是原生动物门中寄生于多种动物血液里的一类寄生虫,其中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布氏锥虫和克氏锥虫两类。布氏锥虫主要通过媒介采采蝇的叮咬传播,可引起人昏睡病、野生动物及以牛为主的家畜的拿干拿病(Nagana),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锥虫对其治疗药物逐渐产生耐药性,但由于研发成本高收益低,抗锥虫病新药及疫苗的研发进展缓慢。纳米材料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已有文献报道,纳米材料石墨烯对
学位
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ALSV)于2017年第一次在中国被发现,是一种新型的分节段性黄病毒,属于黄病毒科,荆门病毒属。该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感染人。蜱传病作为一类新发传染病,已经引起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和医疗卫生人员的重视。而对于我国蜱种及病原的分布、尤其是新发蜱媒传染病尚不清楚,限制了蜱传病的科学防控。因此对蜱虫种类及蜱传病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2020年,在对辽宁省各地采
学位
旋毛虫,属于蠕虫,呈世界性分布,其感染宿主后可引发旋毛虫病,该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已有的研究表明,感染蠕虫后,常会引起外周血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以抵抗蠕虫的入侵。然而,在误食未煮熟的含有幼虫囊包的肉开始,到旋毛虫在宿主肌肉内形成囊包这一时间段,嗜酸性粒细胞是如何变化的尚不清楚,其增多的机制又是什么也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对小鼠感染旋毛虫后嗜酸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增多机制进行了初
学位
肠道类器官培养技术的发展使肠上皮结构可在体外三维空间呈现,其包括各类型的肠上皮细胞和部分肠道功能,对研究肠道发育和疾病、肠上皮屏障功能等具有显著价值。新型小肠类器官显著富集了损伤反应干细胞群,在培养过程中启动损伤再生基因的表达,能在体外高效地还原肠上皮损伤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研究上皮组织器官再生提供了新模型,且有助于肠道疾病的机制研究、损伤模型的建立以及药物筛选等。本文就类器官培养在肠道疾病研究
期刊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不同超声引导平面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超声引导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短轴组(n=42,采用超声短轴平面外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和斜轴组(n=42,采用超声斜轴平面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条件指标、穿刺效果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
期刊
目的:本试验以解淀粉芽孢杆菌B10为研究对象,对菌株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降解酶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对降解酶的降解特性和催化反应关键位点进行探究。旨在分离得到能够高效降解AFB1的降解酶,同时为日后通过酶工程学改造提高该酶稳定性和催化反应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使其能够早日应用于动物生产实践之中。方法:本试验首先通过蛋白酶K处理,确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10培养上清中
学位
研究背景: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酮血症、高非酯化脂肪酸血症和低血糖症。报道指出,围产期奶牛发生酮病不仅会引起奶牛产奶量降低、乳品质下降,还会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和免疫功能。研究显示高浓度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可以诱发奶牛发生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引起酮病奶牛发生一系列繁殖障碍疾病的诱发原因。槲皮素(Qu
学位
本文根据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在对"危险源"和"隐患"等相关名词和概念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经验,浅析通过双重预防机制,实现纵深防御、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把隐患消除在事故发生之前。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