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NALSV在蜱、人群与动物中的感染现状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549881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ALSV)于2017年第一次在中国被发现,是一种新型的分节段性黄病毒,属于黄病毒科,荆门病毒属。该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感染人。蜱传病作为一类新发传染病,已经引起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和医疗卫生人员的重视。而对于我国蜱种及病原的分布、尤其是新发蜱媒传染病尚不清楚,限制了蜱传病的科学防控。因此对蜱虫种类及蜱传病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2020年,在对辽宁省各地采集的蜱虫进行病毒宏基因组测序中发现了其携带一种新型分节段黄病毒的核酸序列,经比对分析,该序列与已知阿龙山病毒的序列高度相似,因此暂命名新型阿龙山病毒(New Alongshan Virus,NALSV)。NALSV在辽宁地区首次发现,因此了解该病毒在辽宁地区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调查显得及其重要。根据病毒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对NALSV基因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PCR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调查辽宁地区蜱虫及家养和野生动物中携带病毒的流行情况;选取其中的阳性样本作为模板,扩增病毒的糖蛋白和核蛋白序列,利用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His标签重组蛋白质,并作为免疫原制成疫苗免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建立间接ELISA血清学检测方法,调查该病毒在人群及家畜中的感染情况。辽宁地区2754只蜱虫样本中,共检测到阳性样本285份,平均感染率为10.35%,而在21份家养及野生动物样本中未检测到该病毒。经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辽宁地区检测到的NALSV与阿龙山病毒相似度最高可达72%,但位于一个单独分支;表达并纯化出重组蛋白质GP-His、NP-His、VP1a-His,均具有免疫原性;成功制备多克隆抗体Rabbit anti-GP/NP/VP1a-His Ig G,并验证具有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对丹东地区52份高危人群血清的ELISA检测,结果存在抗体阳性,初步证明该病毒已经在人群中已有所流行,并构成潜在的威胁。在动物样本中的猪、羊血清中也有阳性样本,但感染率较低。辽宁地区的蜱虫、动物及人群中存在NALSV感染,应尽快制定防止措施;与此同时,对NALSV的进一步研究对于蜱传疾病的防控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促进与保障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布尼亚病毒科的RNA病毒,是引起人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原。大别山病毒(Dabieshan virus,DBSV)是新型蜱传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于2000年在中国安徽省大别山区的社鼠中首次分离到,因其与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亲缘关系较近,最初被认为是汉滩病毒的一个亚型,于2015年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学位
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G.parasuis)是一种引起猪格拉瑟氏病(Glasser’s disease)的重要致病菌,给全球养猪行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猪感染G.parasuis后表现出一系列炎症反应并且许多G.parasuis流行株毒力尚未明确。micro RNA(miRNA)是一类约为22 nt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对生物体
学位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顶复门寄生虫家族中的一员,专性寄生于有核细胞,属于寄生性原虫,不但能够感染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且能感染鸟类甚至一些冷血动物。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不同于细菌和病毒以胞吞的方式被动入侵,弓形虫入侵则是连续又复杂的主动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器及蛋白的调配。顶复门原虫不只一个途径来达到入侵宿主细胞的目的,常见的一个途径是唾液酸途径,另一个途径是氨基葡聚糖途
学位
锥虫(Trypanosoma)是一种原虫,可通过寄生于多种动物的血液而致病。其中,非洲地区的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和南美地区的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对人类致病。自20世纪初以来,人类非洲锥虫病已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科学界备受瞩目,目前已应用到多个领域。其中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
学位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的人畜共患病,由胞内寄生菌布鲁氏菌属(Brucella spp.)引起。布鲁氏菌病在我国被归为二类动物疫病,动物一旦感染布鲁氏菌病,均要销毁处理,目前主要通过对动物免疫接种进行预防。布鲁氏菌感染人群主要是人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及其产品等途径,人被感染后通常采用对症治疗合并抗生素疗法,但是治疗周期长并且预后效果差,因此,急需研发出能有效清除细胞内
学位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病原相互传播扩散,造成动物大量发生各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随着混合感染的情况逐渐复杂化,患病动物可能同时感染多种症状相似的病原,现有的常规检测手段耗时耗力,多重PCR检测技术作为现有的常规检测方法中通量最大的检测方法,最多可以同时检测四种病原,难以涵盖所有可能存在的致病病原,因此开发一种大通量核酸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本研究
学位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传染性病毒病,可以感染各个年龄段的家猪和野猪,高达100%的急性感染死亡率给养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疗ASF的疫苗或特效药。因此,需要有效的抗ASF病毒药物。ASFV dUTPase(dUTPase)是由E165R组成的同源三聚体,dUTPase可以降解细胞质中的2’-脱氧尿苷5’-三磷酸(dUTPase),减少尿嘧啶掺入病
学位
恶性疟原虫是由雌性按蚊传播的一种顶复门寄生原虫,人类被其感染后通常会出现高热、贫血等症状甚至造成死亡,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寄生在人类红细胞内的恶性疟原虫通过内吞作用摄取丰富的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生长,已有研究表明哺乳动物蛋白质的Eps15同源结构域蛋白质含有EF-hand结构域,在调节特定的内吞和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弓形虫中包含EF-hand结构的钙离子结合蛋白质可以与虫
学位
期刊
锥虫是原生动物门中寄生于多种动物血液里的一类寄生虫,其中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布氏锥虫和克氏锥虫两类。布氏锥虫主要通过媒介采采蝇的叮咬传播,可引起人昏睡病、野生动物及以牛为主的家畜的拿干拿病(Nagana),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锥虫对其治疗药物逐渐产生耐药性,但由于研发成本高收益低,抗锥虫病新药及疫苗的研发进展缓慢。纳米材料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已有文献报道,纳米材料石墨烯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