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脊髓压迫脊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a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利用1.5T磁共振对正常人和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的颈髓、脊髓腰骶膨大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观察CSM患者颈髓和脊髓腰骶膨大DTI参数值的变化情况,探讨两组人群脊髓腰骶膨大DTI参数值与颈髓DTI参数值的相关性;2.观察大鼠慢性颈脊髓压迫模型不同时间点脊髓腰骶膨大DTI参数值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受压部位颈髓DTI参数的相关性;3.通过大鼠脊髓型颈椎病模型来观察造模后相关组织学及后肢运动功能变化特点,探讨损伤局部及远端脊髓组织学变化特点和后肢运动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1.纳入在临床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CSM)且常规MRI显示T2相有高信号的患者10例作为试验组,选择年龄匹配的1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受检者C2/3到C6/7节段颈髓和脊髓腰骶膨大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ostropy,FA)。比较对照组颈椎不同节段颈髓的ADC值和FA值,将CSM组和对照组的颈髓、脊髓腰骶膨大的ADC值和FA值分别进行对比,并对两组受检者颈髓和脊髓腰骶膨大的ADC值、FA值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2.根据处理因素的不同,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实验组1、2、3周(C、D、E组),每组10只。于造模成功后1、2、3周对各组大鼠颈髓压迫部位和腰骶膨大部位行常规MRI及DTI扫描,比较各组间相同部位脊髓ADC值和FA值的差异,并对各组颈髓和腰骶膨大的FA值和ADC值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3.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实验组1、2、3周(C、D、E组),通过BBB评分对各组大鼠的后肢功能情况进行评价;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MBP染色观察各组颈髓及腰骶膨大神经纤维束病理变化情况,通过NF-200抗体染色观察神经轴突病理变化情况,比较各组颈髓及腰骶膨大MBP、NF-200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区域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差异。结果1.正常人群颈髓各节段的ADC值和FA值无明显差异,颈髓的ADC值和FA值与腰骶膨大的ADC值和FA值无明显相关性。CSM患者颈髓和腰骶膨大的ADC值均较正常人群高,而FA值则明显减小;CSM患者颈髓的ADC值和FA值与腰骶膨大的ADC值和FA值无明显相关性。2.正常成年雌性SD大鼠颈髓各椎间盘层面ADC值和FA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髓的平均ADC值是(1.428±0.199)×10-3mm2/s,FA值是0.501±0.111。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颈髓的ADC值呈逐渐上升趋势,FA值呈逐渐下降趋势,均以D组为著,即第2w时变化最明显。D组颈髓压迫部位和脊髓腰骶膨大的ADC值有明显相关性。3.术前所有大鼠BBB评分均为21分。A、B组动物不存在脊髓损伤症状,试验组动物术后1d、3d、5d时各组大鼠BBB评分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术后1w BBB评分开始下降,且差值逐渐增大,至术后第3w BBB评分基本趋于稳定。HE染色结果:A组、B组为对照组及假手术组,不存在脊髓损伤。而C、D、E组形态结构均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且随时间的推移此现象有加重趋势。MBP及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实验组较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阳性染色浅,阳性区域分布不均匀,神经纤维脱髓鞘及神经轴突缺失现象较为明显且随时间的推移此现象有加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DTI参数值ADC值和FA值可量化CSM患者颈髓和脊髓腰骶膨大的微细结构的变化。与正常志愿者相比,CSM患者颈髓和腰骶膨大的ADC值明显增加,FA值明显减小,但CSM患者颈髓的ADC值和FA值与腰骶膨大的ADC值和FA值无明显线性相关。2.大鼠颈髓受到慢性压迫后,DTI参数值ADC值和FA值可定量评价脊髓受压后不同时期的微细结构变化,颈髓和腰骶膨大的ADC值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3.大鼠颈脊髓压迫后颈髓与腰骶膨大在形态结构上均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且随时间的推移此现象有加重趋势,其中腰骶膨大神经纤维束的病理变化与运动功能的改变情况有较好的一致关系。
其他文献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ous injury,PNI)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如何有效的促进损伤后周围神经的修复,缩短修复时间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人体组织都有一定的损伤后自身修复功能,而周围神经系统自身修复的能力有一些局限性,功能恢复也不尽理想。周围神经的再生速度较慢,这可能会导致其所支配的相关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永久性损伤,在再生的轴突重新神经化之前,这些器官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不
目的:转录因子SpiB是ETS家族蛋白的成员之一,主要表达于淋巴细胞中,对B细胞的发育和成熟、T细胞的发育以及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的生存和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SPIB基因敲除的小鼠不仅导致了T细胞依赖的抗原激活的缺陷,阻断了Ig G1、Ig G2a和Ig G2b的产生,而且严重影响了生发中心的形成和维持。SPIB与它的同族蛋白PU.1双基因敲除的小鼠会发生pre-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实体肿瘤中
第一部分射线响应性聚氨基酸纳米凝胶的制备及表征。目的:合成和表征二硒键交联的聚氨基酸纳米凝胶。材料与方法:首先以m PEG-NH2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BLG-NCA单体开环聚合并脱掉苯甲基保护制备聚乙二醇单甲醚-block-聚(L-谷氨酸-co-γ-2-氯乙基-L-谷氨酸酯)(m PEG-b-P(LGA-co-CELG)),并通过1H NMR、傅里叶红外图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进行表征。然后通过Na2Se
【目的】miR-146b-5p不同程度的表达于人体各种组织,且在肺、胸腺和脾中特异性高表达。最初发现miR-146b-5p是一种重要的炎症调节因子,并在先天性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在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和胰腺癌中均有miR-146b-5p表达异常减少,并证实miR-146b-5p是上述恶性肿瘤的重要抑瘤miRNA。编码miR-146b-5p的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0q24-26区段
一、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的计划分析及与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比较目的从放疗计划的角度分析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SIB-IMRT)的可行性。对比SIB-IMRT计划、调强放疗计划(IMRT)及三维适形放疗计划(3D-CRT)的适形度(CI)、靶区剂量水平、剂量均匀性(HI)及正常组织受量情况,确定同步加量调强计划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选取18例肺癌患者,分别进行SIB-IMRT、IMRT及3D-CR
目的:低脂饮食是高血压护理的非药物干预方法,但低脂饮食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能对儿童的神经发育产生抑制作用;以游泳运动为代表的有氧运动是除低脂饮食外常用的抗高血压的非药物护理方法。适当强度的游泳运动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够促进神经发育,增强脑中相关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本课题以发育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模型,研究游泳运动和低脂饮食协同干预对发育期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确定运动和饮食的协同干预方案
背景:冠心病是心血管领域和糖尿病领域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冠心病血管再通手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心肌I/R损伤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研究认为,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损伤(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损伤因素。β2糖蛋白Ⅰ(β2-glycopr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脊髓后索损伤后大鼠背根神经节中micro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坐骨神经预损伤对脊髓后索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microRNA表达的影响,以揭示坐骨神经预损伤促进脊髓后索损伤修复的机制并寻找关键microRNA,同时在细胞水平调控其表达,观察该关键microRNA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产生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找到坐骨神经预损伤的替代疗法。方法1.应用microarray 3.0芯片检测脊
目的本文应用自主研发的血管快速吻合磁环进行大鼠SHVC的重建,显著缩短了无肝期,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超短无肝期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并由此提出超短无肝期(extremely short anhepatic phase,ESAP)的概念;遵循外科未来发展趋势,立足临床需求来研究超短无肝期对受体及供肝的双重保护作用、受体与供肝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超短无肝期的意义与价值,并揭示其内在机制。方法1、首先进行磁环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在卡介苗(BCG)刺激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能否形成及NETs对BCG的捕获和杀菌效率的影响,初步探讨NETs形成的分子机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中性粒细胞在BCG刺激下差异基因的表达,从而探索中性粒细胞在BCG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从健康青年志愿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中性粒细胞,进行(1)利用细胞荧光染色法对BCG刺激后的中性粒细胞进行荧光染色,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