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的系列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k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同步推量调强放疗的计划分析及与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比较目的从放疗计划的角度分析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SIB-IMRT)的可行性。对比SIB-IMRT计划、调强放疗计划(IMRT)及三维适形放疗计划(3D-CRT)的适形度(CI)、靶区剂量水平、剂量均匀性(HI)及正常组织受量情况,确定同步加量调强计划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选取18例肺癌患者,分别进行SIB-IMRT、IMRT及3D-CRT计划制定,以影像学可见病灶为GTV,不同定位方法获得包含肿瘤运动信息的i GTV,GTV或i GTV外扩5mm形成PTV1,在PTV1基础上再外扩5mm形成PTV2,处方剂量给予PTV1制定IMRT及3D-CRT计划,PTV2只用作剂量评估,与计划制定无关。IMRT计划的射野数量、角度、权重及优化指标等均与SIB-IMRT计划相同;3D-CRT计划制定以达到临床可执行为准,正常器官受量不超过限量。早期NSCLC给予PTV1剂量为5Gy/次,共15次;局部晚期NSCLC给予PTV1剂量为等量于i GTV/次,2.5-2.8Gy/次,共25次;评价SIB-IMRT、IMRT及3D-CRT三个计划的适形度、靶区剂量水平、剂量均匀性及正常正常组织受量情况。结果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P-NSCLC,A组)、中心型NSCLC(C-NSCLC,B组)及局部晚期NSCLC(C组)SIB-IMRT计划i GTV的CI分别为0.83、0.88、0.85,均明显优于IMRT、3D-CRT计划中CI,分别为0.65和0.62、0.72和0.69、0.66和0.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各组IMRT与3D-CRT计划之间C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SIB-IMRT计划i GTV的HI分别为1.08、1.07、1.06,均优于IMRT、3D-CRT计划的PTV1,三组SIB-IMRT与IMRT计划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IMRT与3D-CRT之间的差异及C组SIB-IMRT与3D-CRT之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IMRT、3D-CRT计划中PTV2接受75Gy或70Gy受照剂量的靶区体积分别为17.7±1.4cm3、39.6±3.1cm3(A组),5.54±1.56cm3、12.8±3.7cm3(B组),59.8±7.47 cm3、89.2±6.8cm3(C组),分别占靶体积的14.8%、22.7%(A组),5.5%、10.0%(B组),13.1%、20.5%(C组),各组间IMRT与3D-CRT计划两者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该研究中SIB-IMRT技术对于正常器官的保护具有一定的优势,SIB-IMRT计划中A组所有正常器官、B组中除外脊髓max、C组除外脊髓max、双肺V5、V10,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均低于IMRT、3D-CRT计划,多组间比较时多数器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多组间比较时,双肺MLD、双肺V5及主支气管Dmax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较3D-CRT相比,IMRT技术可降低部分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联合SIB技术及IMRT技术可使更多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降低,从而更好地保护了正常组织;A、B组中SIB-IMRT计划中双肺低剂量受照体积并无明显增加,而C组双肺低剂量受照体积V5、V10及脊髓Dmax较IMRT与3D-CRT计划增加。结论SIB-IMRT技术进一步发挥了IMRT的优势,保证了肿瘤较高分次剂量和总剂量,较IMRT、3D-CRT计划提高了靶区适形性及剂量均匀性,单纯应用IMRT技术并未提高靶区的适形性及均匀性的优势不明显,联合SIB与IMRT技术同3D-CRT相比,靶区均匀性也并非具有完全性优势。3D-CRT虽可达到靶区均匀性要求,但周围正常组织较IMRT计划受到了更高剂量的照射。SIB-IMRT技术对于正常器官的保护具有一定的优势,SIB-IMRT技术可使更多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降低,更好地保护了正常组织;然而对于肿瘤靶区不规则、体积较大的局部晚期NSCLC,双肺和脊髓较IMRT与3D-CRT计划受到更高剂量照射,SIB-IMRT计划制定及实施时需严格进行剂量控制。二、周期运动对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的绝对剂量误差影响目的验证周期运动对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计划(hypo-SIB-IMRT)的绝对剂量误差的影响。方法将标准胸部模体放置在二维周期运动平台上,标记模体相对于运动平台的位置,调整二维周期运动平台的运动幅度,前后运动幅度均为±2cm,左右运动幅度分为4组,分别为±0.2cm(A组)、±0.5cm(B组)、±0.7cm(C组)及±1.0cm(D组)。分别对对四个不同运动幅度的胸部模体行4DCT扫描,将重建的4DCT图像传输至计划系统,分别在10个时相上勾画直径为3cm的圆形GTV,每个时相12层,融合形成i GTV,i GTV外扩5mm形成CTV,CTV再外扩5mm形成PTV。i GTV、CTV、PTV分别给予5Gy/次、4 Gy/次、3Gy/次,共15次,由同一物理师进行hypo-SIB-IMRT的计划制定。生成验证计划,计划中内指形电离室测量点的吸收剂量为计划剂量,在3次不同时间将0.60cm3电离室放置到体模中,在Varian公司生产的23EX医用直线加速器执行验证计划的照射,用电离室进行实际物理绝对剂量测量,按验证计划照射测量到的电离室吸收剂量为实测剂量,分别计算A-D组3次不同时间实际测量剂量值和计划剂量值的百分相对误差的平均值。相对误差=(计划剂量-实测剂量)/实测剂量。百分误差超过±5%,说明计划在执行中剂量误差过大,需要修正。分析周期运动对实测剂量值和计划剂量值的百分相对误差的影响。结果A-D组3次不同时间内,实测剂量值和计划剂量值的百分相对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2%、-0.4%、-0.5%及+0.7%,四组之间的差异及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运动幅度为±2cm、左右运动幅度为±0.2cm至±1.0cm范围内,电离室测量的绝对点剂量准确性高,周期运动对4DCT定位的hypo-SIB-IMRT计划实施未产生明显影响。三、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在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P-NSCLC)患者接受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Hypo-SIB-IMRT)后的近期疗效、总生存、无进展生存、毒副反应和治疗顺应性。方法符合标准的67例早期NSCLC患者入组,3周内共接受15次Hypo-SIB-IMRT,5次/周,1次/天。给予大体肿瘤靶区(i GTV)处方剂量75Gy,临床靶区(CTV)60Gy,计划靶区45Gy。定位方式采用主动呼吸控制、18FDG-PET定位及四维CT定位。所有的调强计划均在Pinnacle或Eclipse系统中进行异质性校正,治疗过程中每周至少行3次CBCT配准校正。结果67例未手术的早期P-NSCLC患者接受Hypo-SIB-IMRT治疗后1年、3年及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75%及51%,中位生存时间为61个月。1年、3年及5年的无进展生存分别为98%、80%及63%,无远处转移生存分别为98%、83%及71%。1年、3年及5年的肿瘤相关生存分别为100%、88%及65%,局部控制分别为100%、94%及87%。其中总生存、无进展生存、肿瘤相关生存及局部控制在肿瘤体积、分期及年龄亚组之间的差别均无有统计学意义。14.9%(10/67)的患者发生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6.0%(4/67)的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4.5%(3/67)的患者发生局部疼痛。在发生急性放射肺炎的10例患者中,9.0%(6/67)的患者发展为1级放射性肺纤维化。结论Hypo-SIB-IMRT技术在不能手术的早期P-NSCLC疗效可观,安全性好,可成为这部分患者的放射治疗方式之一。四、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在早期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早期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C-NSCLC)患者接受大分割同步推量调强放疗(Hypo-SIB-IMRT)后的近期疗效、总生存、无进展生存、毒副反应和治疗顺应性。方法符合标准的26例早期C-NSCLC患者入组,3周内共接受15次Hypo-SIB-IMRT,5次/周,1次/天。给予大体肿瘤靶区(i GTV)处方剂量75Gy,临床靶区(CTV)60Gy,计划靶区45Gy。定位方式采用主动呼吸控制、18FDG-PET定位及四维CT定位。所有的调强计划均在Pinnacle或Eclipse系统中进行异质性校正,治疗过程中每周至少行3次CBCT配准校正。结果26例未手术的早期C-NSCLC患者接受Hypo-SIB-IMRT治疗后1年、3年及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1%、80%及34%,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1年、3年及5年的无进展生存分别为92%、64%及49%,无远处转移生存分别为92%、81%及81%。1年、3年及5年的肿瘤相关生存分别为91%、80%及56%,局部控制分别为92%、73%及59%。其中总生存、无进展生存、肿瘤相关生存及局部控制在肿瘤体积、分期及年龄亚组之间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2.3%(11/26)的患者发生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7.7%(2/26)的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在发生急性放射肺炎的11例患者中,23.1%(6/26)的患者发展为1级放射性肺纤维化。结论应用Hypo-SIB-IMRT技术治疗未手术的早期C-NSCLC患者的疗效可观,安全性好,这项技术可能成为未手术的早期C-NSCLC患者的一种治疗方式。五、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NSCLC(Ⅲa-Ⅲb期)患者接受同步推量调强放疗(SIB-IMRT)联合化疗的可行性、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自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来自山东省肿瘤医院放疗六病区符合标准的1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入组。患者行大孔径CT定位或PET/CT定位,定位时根据患者病变位置及肿瘤大小行4D CT扫描,以减少呼吸动度对放疗靶区的影响。给予处方剂量临床靶区(CTV)2.2Gy/次,计划靶区2.0Gy/次,以正常组织受量为限定,当任一正常器官受量达到临界值为止,最大程度提升大体肿瘤靶区(i GTV)的剂量。即i GTV剂量根据放疗计划的优化程度及正常组织最大耐受剂量进行制定。所有的调强计划均在Pinnacle或Eclipse系统中进行异质性校正,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行CBCT验证,前10次每天进行,根据验证结果后采用自适应放疗。5周内共接受25次SIB-IMRT,5次/周,1次/天。所有患者给予两周期同步化疗,采用PP方案:培美曲塞PEM 500mg/m2 Q21,顺铂DDP 25mg/m2 d1-3 Q21。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若达到缓解,继续应用两周期化疗,鳞癌患者推荐GP方案化疗,非鳞癌患者推荐继续PP方案化疗。结果10例未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全部完成了SIB-IMRT联合化疗的治疗。i GTV、CTV及PTV的平均适形指数CI分别为0.84±0.08、0.758±0.09及0.762±0.069;i GTV的均匀性指数HI为1.16±0.05;所有正常器官受量均在限定范围内。8例患者疗效达到部分缓解,2例患者病情稳定,局部控制率为100%,目前所有患者未出现区域复发及转移。8例患者出现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其中5例患者发展为1级放射性肺纤维化,9例患者出现1-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6例患者出现放射性皮肤反应,1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无3-5中重度放射性毒副反应发生,未出现肋骨骨折、神经损伤及心脏功能损伤等。接受化疗期间,6例患者出现1-2度胃肠道反应,9例出现1-2度骨髓抑制,1例患者出现3度骨髓抑制,无4度骨髓抑制的发生,未出现皮疹、肝功能及肾功能的损害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经相应处理均耐受良好。结论由于应用SIB-IMRT技术联合化疗在未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中获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及近期疗效,且未出现3-5级中重度毒副作用。该研究中的SIB-IMRT技术联合化疗方案可行,安全性较好,可成为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一种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式。
其他文献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恶性胶质瘤生长迅速,死亡率高,特别是对不能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改善胶质瘤综合治疗的效果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恶性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情况依然严峻。所以更好的了解胶质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与胶质瘤发病相关的基因将有利于胶质瘤靶向治疗的发展。Micro 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由19~22核苷酸组成的短小、非编码单链RNA分子
目的:本文依托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优化方案研究项目,探讨超声在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制定适合中国女性特点的乳腺癌筛查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在中国女性人群中,超声在乳腺癌筛查中的作用。收集2008年-2010年期间,参加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优化方案多中心研究项目资料。以参加筛查的45-69岁的女性共33234例为研究对象,项目采用盲法同步进行手诊、超声
背景和目的: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迅猛上升的趋势。在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一个新的抑癌基因LKB1(Liver Kinase B1)在肿瘤学中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LKB1基因功能异常与全身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绝大多数散发性肿瘤中,LKB1的突变是罕见的;而在NSC
目的:分析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阴道局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 E)的水平与VVC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从而为研究VVC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为临床上缓解VVC的症状提供参考。观察并评价4种治疗方案对重度VVC患者的疗效,研
目的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s,PTs)是一种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2012年WHO乳腺肿瘤病理学新分类仍保持对该肿瘤的命名和分类标准,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该病局部切除术后易于复发,恶性者易于发生血行转移。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些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筛选出三类叶状肿瘤中染色体4q12位点有增益的差异,该增益的染色体区域所
肺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占全球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女性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的第二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有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尽管在过去的十年中肺癌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肺癌早期容易出现转移,因此在中国有近78%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时为III-IV期,而这部分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因此肺癌的高转移率是导致其高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深入了解肺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ous injury,PNI)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如何有效的促进损伤后周围神经的修复,缩短修复时间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人体组织都有一定的损伤后自身修复功能,而周围神经系统自身修复的能力有一些局限性,功能恢复也不尽理想。周围神经的再生速度较慢,这可能会导致其所支配的相关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永久性损伤,在再生的轴突重新神经化之前,这些器官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不
目的:转录因子SpiB是ETS家族蛋白的成员之一,主要表达于淋巴细胞中,对B细胞的发育和成熟、T细胞的发育以及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的生存和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SPIB基因敲除的小鼠不仅导致了T细胞依赖的抗原激活的缺陷,阻断了Ig G1、Ig G2a和Ig G2b的产生,而且严重影响了生发中心的形成和维持。SPIB与它的同族蛋白PU.1双基因敲除的小鼠会发生pre-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实体肿瘤中
第一部分射线响应性聚氨基酸纳米凝胶的制备及表征。目的:合成和表征二硒键交联的聚氨基酸纳米凝胶。材料与方法:首先以m PEG-NH2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BLG-NCA单体开环聚合并脱掉苯甲基保护制备聚乙二醇单甲醚-block-聚(L-谷氨酸-co-γ-2-氯乙基-L-谷氨酸酯)(m PEG-b-P(LGA-co-CELG)),并通过1H NMR、傅里叶红外图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进行表征。然后通过Na2Se
【目的】miR-146b-5p不同程度的表达于人体各种组织,且在肺、胸腺和脾中特异性高表达。最初发现miR-146b-5p是一种重要的炎症调节因子,并在先天性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在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和胰腺癌中均有miR-146b-5p表达异常减少,并证实miR-146b-5p是上述恶性肿瘤的重要抑瘤miRNA。编码miR-146b-5p的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0q24-26区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