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地壳演化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Sky_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是地球演化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外动力系统(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发生了雪球地球、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等事件;另一方面,内动力系统(如岩石圈等)经历了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形成、裂解向冈瓦纳超大陆的汇聚这一重要转变。两者一起反映了新元古代地球系统极为重要的变化。罗迪尼亚的形成经历了1100–900 Ma的复杂碰撞—聚合过程,随后在850–760 Ma期间劳伦与东冈瓦纳大陆裂解形成原太平洋,同时与波罗的克拉通之间裂解形成原大西洋,标志着该超级大陆的解体。在600–500 Ma期间,东冈瓦纳(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南极、印度、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与西冈瓦纳大陆(主要包括东非和南美)沿着东非造山带汇聚,形成了位于南半球、比罗迪尼亚规模稍小的冈瓦纳超大陆。斯里兰卡为印度半岛东南隅的一个岛国,在新元古代时期,斯里兰卡位于冈瓦纳超大陆中两条主要的造山带——南北向的东非造山带(East African Orogen)和东西向的Kuungan造山带交汇处。这两条大型造山带代表了在冈瓦纳超大陆形成晚期东冈瓦纳和西冈瓦纳最后拼合的位置,斯里兰卡位于这一缝合带的中部。相应地,斯里兰卡的结晶基底发育了大量与这一超大陆演化过程有关的构造变形记录以及岩浆、沉积、成矿、变质等岩石记录,是全球重要的前寒武构造单元之一,为我们理解冈瓦纳超大陆汇聚过程的时限、伴随的古地理演化以及深部驱动机制等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前人研究对冈瓦纳超大陆主要块体包括东南极,南印度,东非以及马达加斯加等地区的研究时间较长,研究程度也较高,并对冈瓦纳古陆的重建基本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但是,由于斯里兰卡地区的地壳演化历史研究程度较低,因此对该地区及其邻区的古地理重建一直存在争论。斯里兰卡各个微陆块的新元古代演化,构造属性,与邻区地块的拼合关系以及冈瓦纳最终拼合机制,变质作用的条件和时间尺度等多个科学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斯里兰卡出露的岩石主体为前寒武基底岩石,其结晶基底主要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包括西部的Wanni杂岩,中部的Highland杂岩和东部的Vijayan杂岩,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花岗片麻岩,长英质和泥质副片麻岩以及各种类型的混合岩。其中Highland杂岩以变质沉积岩和紫苏花岗岩为主要的岩石组合;Wanni和Vijayan杂岩体以花岗片麻岩为主,镁铁质岩石出露较少,包括变质辉长岩、少量超基性辉石岩和蛇纹岩化的橄榄岩等。所有岩石类型均经历了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其中Highland岩石组合指示了超高温(>900°C)变质条件。以超高温变质为典型代表的高地热梯度(dT/dP)变质作用通常与热造山作用有关,常伴随着广泛的部分熔融和混合岩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变质作用与超大陆的聚合密切相关。斯里兰卡记录的岩浆作用发生在新元古代,主要出露在东西部Wanni和Vijayan杂岩中。尽管前人研究显示这些岩浆岩石具有弧岩浆的特征,但是由于缺乏高精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这些岩浆岩的侵入时代和形成背景仍不清楚。这些岩石在晚新元古–早古生代经历了高级变质作用,但是现有的研究对该区域变质作用的时限、变质温压(P–T)轨迹缺乏有效约束,从而导致这一地区的构造属性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以斯里兰卡三个主要构造单元为研究区域,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之上,对区内出露的多种不同类型的变质火成岩进行细致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变质作用研究,确定了不同类型的岩石的形成时代,岩浆特征及构造背景,变质时代和变质P–T轨迹。通过本次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建立了斯里兰卡从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的地壳演化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斯里兰卡和其临近冈瓦纳陆块的相互联系。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斯里兰卡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时代和性质:斯里兰卡新元古代岩浆岩分为两期,早期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晚期以基性侵入岩为主。对斯里兰卡西部构造单元Wanni和Kadugannawa地区出露的岩浆岩石,包括紫苏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闪长质包体,以及变质闪长岩等岩石类型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定年。其中,紫苏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的岩浆锆石核部U-Pb年龄为1000–900 Ma(新元古代拉伸纪),年龄峰值在900Ma左右;闪长质包体和变质闪长岩锆石核部U-Pb年龄相近,为980–950 Ma之间。各岩石类型中锆石均发育典型核边结构,对锆石边部进行微区分析得到的变质增生边年龄为570–500 Ma之间,与锆石年龄协和图的下交点年龄一致。因此,本文推论Wanni和Kadugannawa地区中酸性和基性岩浆作用近于同期。野外证据表明闪长质—辉长质岩石常以包体形式存在于在中酸性花岗岩中,可能指示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参与。这两类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大,εHf(t)值变化范围在-4.5到13.1之间,但以正的εHf(t)值为主,平均值为4.2;表明其岩浆以新生地壳来源为主,并具有古老地壳物质的加入。其中Kadugannawa岩套具有较为均一的近球粒陨石的εHf(t)值(-2.2到0.6)。同时,对于东部构造单元,沿着Vijayan–Highland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观察和采样,样品岩石类型包括花岗片麻岩、辉长岩、辉石岩和蛇纹岩化的纯橄榄岩等。所有样品锆石表现为明显的核边结构,核部为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发育振荡环带,而增生边则表现典型的变质重结晶特征。利用LA–ICP–MS对锆石核部进行U-Pb定年获得花岗片麻岩所代表的中酸性岩浆年龄在1000–900 Ma之间(新元古代拉伸纪),以变质辉长岩和辉石岩为代表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年龄为800–700Ma(新元古代狭带纪—成冰纪)。锆石Lu–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表明酸性和基性岩石岩浆锆石核均显示亏损的Hf同位素特征,其中,花岗片麻岩的锆石εHf(t)值为-0.3–9,平均值为5.9,二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751–1155 Ma,表明岩石以新生地壳为主,可能有古老物质的加入。基性麻粒岩和辉石岩的锆石εHf(t)值在11.1–13.2之间,平均值为12,与同时期亏损地幔值一致,单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为811–671 Ma,与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其原岩为新生地壳。中部Highland地区较少发育新元古代时期的岩浆作用,岩石类型以酸性的紫苏花岗和基性的麻粒岩为主,样品岩浆锆石核因受到深变质作用年龄大多被重置,仅仅得到少量岩浆锆石显示其U-Pb年龄为700 Ma,但是锆石Lu–Hf同位素则显示截然不同于西部与东部岩浆锆石的特征,表现为较负的εHf(t)值(-6.7到-12),二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在2.3–1.5 Ga之间,指示了Highland地区岩浆岩与Wanni,Vijayan和Kadugannawa地区具有不同的成因属性,可能指示其源区存在再循环地壳物质。综上所述,斯里兰卡Wanni和Vijayan岩浆中酸性作用时代为1100–900 Ma,基性岩浆作用发生在800–700 Ma,代表了该地区主要的新生地壳增生事件。所有样品均发育锆石核边结构,变质锆石边记录的年龄在600–500 Ma之间。中酸性岩浆作用时代与罗迪尼亚大陆聚合期岩浆作用时限一致,而新元古代晚期成冰纪的基性岩浆作用与莫桑比克洋的初始俯冲时间一致。晚期的变质作用时限则代表了冈瓦纳超大陆的最终拼合时间。这三个主要的岩浆–构造演化阶段,反映了斯里兰卡地区从罗迪尼亚大陆到冈瓦纳超大陆的转变过程。(2)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岩浆属性:对斯里兰卡地区Wanni,Kadugannawa,Vijayan新元古代代表性岩浆岩组合,包括中酸性的花岗片麻岩、紫苏花岗岩,到中基性的变质闪长岩\变质辉长岩等岩石类型进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和判别,数据显示斯里兰卡地区Wanni,Vijayan和Kadugannawa的新元古代中性和酸性岩浆具有钙碱性和偏铝质特征,基性岩石具有拉斑质到钙碱性的过渡,与高铝玄武岩类似。从基性到酸性岩石,微量元素总体特征为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亏损,为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大多数不具有Eu异常,部分岩石具弱负Eu异常。另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这些岩石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K,Rb,Ba和P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Th,U,Ce,Ti等)等特征,无明显的Zr,Hf元素负异常,与典型的弧岩浆特征一致。高铝玄武岩–中酸性钙碱性岩石组合及其总体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指示其可能形成于俯冲环境。地球化学构造判别图解显示酸性岩浆岩石主要投在火山弧花岗岩(VAG)区间内,而基性岩石则投在岛弧玄武岩(IAB)范围内,Nb/Yb–Th/Yb构造判别图解也指示与俯冲相关的演化趋势。综合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地质年代学数据,本文研究认为裂谷成因模型较难解释斯里兰卡地区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成因。相反,大量的地球化学数据支持岩浆弧模型,认为这些大规模的岩浆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构造背景,即Vijayan和Wanni在新元古代时期可能处于汇聚型活动大陆边缘,代表了两个形成时代相近的岩浆弧,但是对于这两个岩浆弧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3)晚新元古—早寒武世变质作用时限和持续时间:研究区内所有岩石均发生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等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锆石记录显示绝大多数岩石具有晚新元古—早寒武世的下交点年龄,或者完全重置的变质年龄,这一变质年龄跨越时代较长,不能计算出有效的加权平均年龄。因此,前人研究对于斯里兰卡地区晚新元古代的变质事件也存在多相和单相变质作用等不同的解释。然而,这两种模型对应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超大陆聚合机制,因此合理解释这个超长的变质年龄对恢复冈瓦纳大陆聚合历史十分关键。本文以斯里兰卡地区变质程度最高的Highland杂岩为研究区域,以含石榴石基性麻粒岩为代表岩石类型,将锆石年代学、锆石和石榴石变斑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相结合,根据实验岩石学得出的石榴石–锆石平衡生长的微量元素分配系数判断锆石生长环境,由于重稀土元素(HREE)在石榴石和锆石中均为相容元素,石榴石和锆石是岩石中重稀土元素的主要赋存矿物,但若石榴石和锆石处于平衡,则二者为竞争关系,HREE倾向于进入石榴石中,DHREE(锆石/石榴石)小于1,但是,在超高温(>900°C)条件下,分配系数趋于1。本文通过LA–ICP–MS定年获得的石榴石基性麻粒岩变质锆石年龄为660–520 Ma,根据锆石年龄—稀土元素关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年龄组:1)大于660 Ma的继承锆石;2)660–560 Ma的变质锆石;以及3)530–520 Ma的晚期变质锆石。LA–ICP–MS原位分析得到的石榴石的稀土元素剖面显示石榴石的微量元素含量总体较为均一,没有明显的核边分异。计算得到660–560 Ma年龄组的锆石—石榴石微量元素分配系数DHREE(锆石/石榴石)约等于1,表明该时间段锆石和石榴石在高温条件下达到平衡。同时,大量前人报道的变质锆石年代学数据,得到了了相似的变质时限(660–480 Ma)。因此,本文得出结论认为斯里兰卡地区在晚新元古—早寒武世(主体为伊迪卡拉纪),经历了一个延续时间超长的(>100 Ma)的变质作用,这一结果与东非造山带的晚期碰撞阶段相吻合,也与邻近冈瓦纳地体最近得到的变质时限约束一致,表明冈瓦纳超大陆在东西冈瓦纳缝合带地区的最后拼合过程是一个连续和持久的过程。在冈瓦纳邻区地块的最新研究结果也支持并验证了这个超长的变质事件,如在南印度的Trivandrum地块和马达加斯加的Anosyen地块的地球物理研究表明,这两个地区均具有超高的地壳产热率,局部地区达到>5μW/m3(显生宙地壳平均产热率为0.73–0.90μW/m3)。因此,这一连续且持久的变质作用可能主要是放射性热积累而非地幔岩浆底侵的结果。(4)晚新元古—早寒武世变质P–T–t轨迹:变质作用P–T–t轨迹研究是造山带变质作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大量的研究显示,岩石所经历的P–T–t轨迹,与其构造环境密切相关。通常顺时针的P–T轨迹反映了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而逆时针的P–T轨迹多与大陆裂谷、地幔柱环境和岛弧根部的地幔岩浆低侵相关。基于岩相学观察,在Highland地区变泥质岩石中发现了典型的高温矿物假蓝宝石—刚玉—石榴石—石英组合,根据1)进变质作用蓝晶石和十字石矿物组合;2)峰期主要矿物矽线石;3)石榴石分解为含堇青石矿物组合;4)含有红柱石退变质矿物组合等证据,部分学者推断Highland地区变泥质岩经历了顺时针的P–T–t变质轨迹,峰期后经历了一个等温降压的退变质轨迹。相反,另一些学者则根据正麻粒岩中斜方辉石和斜长石发育的石榴石反应边推测岩石经历了一个等压降温的退变质轨迹。这些争议表明有必要对这些岩石的变质作用再次进行系统研究,对其变质P–T轨迹重新进行约束,确定变质作用的地温梯度,从而确定其变质成因和演化过程。斯里兰卡地区变质研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该地区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的约束主要依靠传统地质温压计,包括矿物温压计和成岩格子等。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传统温压计的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包括不同温压计、同一温压计的不同版本结果差异较大,无法避免峰期后元素交换等。而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相平衡计算,利用内恰一致的矿物热力学数据库和矿物成分–活度模型,可以计算固定成分岩石体系随温度–压力变化,从而得到一个P–T视剖面,可以用来正演变质演化过程,预测指定温压条件下稳定的矿物组合。本文以Highland地区东西部均有出露的基性麻粒岩为代表,在细致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之上,将传统温压计和变质矿物相平衡模拟相结合,判断Highland地区石榴石基性麻粒岩的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角闪石—钛铁矿。根据多个样品相平衡计算的结果,判断出峰期矿物组合稳定的共同稳定区间为870–970°C,8–9.5 kbar,反映了Highland地区峰期变质的温压条件,对应的地热梯度达到>100–140°C kbar-1,远高于正常地热梯度值。因此,该区域的变质作用达到高级麻粒岩—超高温条件,对Highland东西两侧研究对比发现,超高温条件不是如同前人所说的仅在Highland西部地区有记录,本文的研究表明在Highland东部也达到了相似的条件。结合年代学数据证据表明的超长变质时限,认为Highland地区在峰期条件后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近等压降温过程,然后经历了快速的降压抬升,达到4.5–5.5 kbar,770–790°C的退变质温压条件。然而,Highland东西两侧的基性麻粒岩具有不同的退变质矿物记录,西侧岩石中石榴石大量发生分解形成斜方辉石–石英反应边,指示了压力的大幅下降,岩石的折返抬升;而东侧岩石石榴石则保持稳定,无退变质矿物组合形成。基于这个证据和有限的区域尺度,本文认为Highland两侧岩石经历了同一变质轨迹,全岩水活度是导致退变质矿物组合记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综合年代学和变质条件约束,本文对斯里兰卡地区晚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变质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该变质作用可能自660 Ma左右开始,480 Ma左右结束,是一次超长的变质事件,峰期温压条件达到870–970°C,8–9.5 kbar,峰期后很长时间岩石仍停留在地壳深部,经历了一个极缓慢的近等压降温的过程,持续时间可能大于100 Myr,最后经历了快速的抬升,温度压力降低至770–790°C,4.5–5.5 kbar。这一结论表明,如果没有精细的年代学约束,很难知道变质P–T轨迹中每一阶段的时间尺度,从而形成对区域变质演化历史不准确的认识,强调了时限约束对于反演完整的P–T–t演化历史的重要性。(5)早寒武世后地幔交代与成矿作用:本文对在斯里兰卡东部缝合带,Vijayan–Highland构造边界发育的Seruwila磷灰石—磁铁矿矿床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一矿床产出于斯里兰卡的东部缝合带,该缝合带也是斯里兰卡重要的矿化带,但这是东冈瓦纳地区类似矿床的首次报道。矿体赋存于以辉石岩为主的超基性侵入体中。含矿岩石主要为高品位的磁铁矿、磷灰石,分为致密状和浸染状两种类型,与超基性岩呈互层状,是典型的铁氧化物–磷灰石矿床(IOA),区别于钒钛磁铁矿,与瑞典的超大型基律纳矿床具有相似特征。这一类型的矿床是Fe,P等资源的重要来源,但是对其成因的认识争议较大,一部分学者认为属于典型的正岩浆型矿床。但是一些学者则认为相关的成矿作用并非简单的岩浆过程,而是与透岩浆流体活动有关。同时,全球基律纳型铁矿床主要伴生的岩石为中酸性岩石,与基性–超基性岩石相关的例子则很少。因此,该矿床虽然规模不大,但其特殊的构造位置、与世界大型的基律纳型矿床相似、以及与超基性岩伴生等特征,均表明这个矿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综合利用岩石学、矿物化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研究等手段,以该矿床为例初步探讨了可能的成矿机制,试图为理解这一类矿床的成矿过程与成岩过程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矿床的辉石岩主要矿物组合为单斜辉石—角闪石,次要矿物组合为磁铁矿—磷灰石,矿物晶体多为自形,矿物颗粒较大,晶体间二面角约为120°,存在晶间空隙,辉石中含岩浆锆石包裹体等特征,指示了堆晶特征。辉石成分为富钙透辉石,角闪石成分较为复杂,分为多个期次,主要为钙角闪石系列。矿石矿物组合为磁铁矿—磷灰石—尖晶石,,伴有方柱石化和钠长石化。磷灰石呈巨晶状,以氟磷灰石为主,高F,Cl,低OH,;磁铁矿具有低Ti,Al,Mn,高Ni/Cr比值等特征,尖晶石以出溶矿物分布在磁铁矿晶体内部,富Mg,Al,低Cr,指示磁铁矿的结晶温度较高。超基性侵入体岩石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低Si,高Mg,Fe,Ca,低Sm/Nd,全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中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模式,高场强元素(如Zr,Hf、Ti、Y,Th,U)负异常,典型地幔成岩元素(Cr,Ni)亏损,低于平均MORB含量。综合以上证据,指示了该侵入体为富F,Cl,P等挥发分岩浆堆晶形成。LA–ICP–MS锆石年代学获得的年龄530 Ma,综合锆石稀土元素,板状环带内部结构,以及高Th/U比值,认为这些锆石代表了地幔交代作用下的岩浆锆石,代表了早寒武世的岩浆结晶年龄。这一年龄与区域上晚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变质年龄下限基本吻合,代表岩体的侵入时代为冈瓦纳超大陆拼合之后,可能代表了碰撞后岩石圈伸展环境下的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显示εHf(t)值落在CHUR附近,进一步指示了该地区的下伏地幔具有富集,交代成因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Seruwila磷灰石–磁铁矿矿床的岩浆–热液成因模型,即高温,低氧逸度,富含F,Cl等组分的透岩浆流体从超镁铁质岩浆中萃取铁和磷,由于浮力较大上升,将铁运输到地壳中较浅的水平并沿缝合带断裂聚集成矿形成块状磁铁矿和磷灰石;热液的冷却导致了浸染状铁矿石的结晶。本文推测该超镁铁质岩浆作用形成于碰撞后岩石圈减薄的构造环境中,是受到富挥发分、富轻稀土元素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其形成时代与冈瓦纳超大陆最终聚合时期一致。(6)斯里兰卡各个构造单元区域对比:基于该论文的新数据,作者还搜集了大量与斯里兰卡邻近的冈瓦纳陆块的碎屑、岩浆、变质锆石年代学、变质P–T轨迹数据。经过大量类比表明:1)斯里兰卡中部构造单元Highland地区与南马达加斯加的Adroyen-Anosyen地块,东南极Lützow-Holm杂岩石和印度的Trivandrum地块具有亲缘性。这四个地块均表现出具有显著的古元古代(1.8 Ga)碎屑—岩浆锆石年龄峰,以及微弱的新元古代(1.0-0.8 Ga)碎屑–岩浆锆石年龄峰。负的锆石εHf(t)或全岩εNd(t)值,古老的地壳模式年龄。此外,这四个地体的岩石学证据都指示其在晚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经历了一次持久的变质事件,峰值温度达到UHT条件(>900°C),这一变质事件反映了冈瓦纳超大陆的最终聚合。变质锆石的峰值记录在550Ma。这四个地体的相似性表明它们可能在罗迪尼亚超大陆到冈瓦纳超大陆过渡期间曾经是一个整体。2)斯里兰卡西构造单元Wanni杂岩与印度南麻粒岩省的南Madurai地块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表现为二者均具有1.0–0.7 Ga的岩浆和碎屑记录,具有0.9 Ga和0.78 Ga两个年龄峰。而且表现为具有相似的锆石Hf和全岩Nd同位素比值。随着时间推移,岩石锆石εHf(t)由正值向负值渐变,指示了更多循环地壳物质的加入。我们预测Wanni和南Madurai地体在新元古代早期(1.0–0.8 Ga)位于Rodinia的西缘,代表了一个新元古代岩浆弧。在晚新元古代–早寒武世时也经历了与冈瓦纳聚合相关的高级变质作用。然而,变质的P-T轨迹和条件尚未被充分了解。3)类似的对比还发现斯里兰卡东构造单元Vijayan杂岩与东南极的DronningMaud地区,东非的Lurio前陆代表了同一个连续的构造单元,主要证据包括:广泛发生的1.1-0.7 Ga岩浆作用,相似的两个年龄峰值在1.1 Ga和0.95 Ga,弧岩浆作用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亏损的Hf,Nd同位素特征。详细的岩浆锆石记录表明自东向西逐渐年轻的岩浆记录,这可能与连续俯冲过程中岩浆弧的迁移相关。而新元古代晚期的变质锆石记录也具有相同的趋势。对此作出开放性推测,认为这反映了冈瓦纳超大陆的最后拼合,可能是通过Dronning Maud地区、Wanni、Lurio等三个陆块的逐渐拼合碰撞来完成的。综上所述,本论文对于斯里兰卡地区自元古代到寒武世的地壳演化历史从岩浆、沉积、成矿、变质等多个角度的岩石记录进行了约束,初步建立了其演化格局,对其构造属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重要事件:古元古代岩浆–沉积作用(1.8 Ga);晚中元古代—早新元古代酸性弧岩浆作用阶段(1.1–0.9 Ga);早新元古代基性弧岩浆作用阶段(0.8–0.7 Ga);晚新远古—早寒武世超大陆聚合变质作用阶段(0.66–0.48 Ga);早寒武碰撞后期地幔交代—岩浆成矿阶段(520–480 Ma)。同时,本文综合前人数据进行的区域对比研究也对斯里兰卡在冈瓦纳大陆重建中的位置提供了更完善的约束。
其他文献
面对我国公募基金市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基金退市问题日益显现,构建良好的退市机制对于基金行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探讨完善公募基金退市机制的政策建议尤为迫切。关键词:公募基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最终要落脚到抓落实上来。$$第一,提升抓落实的思想境界$$要抓好落实,首先在于提高认识水平,提升情操境界。以抓落实为政治
报纸
随着核电厂安全性的逐渐提高,核电厂的运行经济性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朗肯循环想循环热效率不能反映二回路系统设备运行经济状态以及回热作功比受到汽轮机本体相对内效率的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讨全国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变动情况,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变动情况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湾各年份农业技术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
目的:调查山东省46岁儿童屏幕暴露情况以及与儿童睡眠、行为发展的关系,了解屏幕暴露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提高人们对早期屏幕暴露相关危害的认识,为制定公共政策、开展健康教育和规范家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09月至10月在山东省17个地级市内分层随机抽取5市共20所幼儿园的46岁在园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家长填写调查问卷收集信息,调查问卷包括:学龄前儿童电子产品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儿童睡眠习惯问卷、A
本文以资金的运动为主线,对基础会计重要的教学环节,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逻辑教学法进行内容设计和构造,深入浅出地介绍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不再是
【正】俄语中的да和нет这两个词,语法上列为没有形态变化的语气词,因而传统的形式语法都是简略地从分类上提上几笔.但这两个看来简单的词,在功能上,用法上却很复杂,外国
采用0.3"的精密多齿分度台与平面反射镜组合,对转台分度误差进行检测.针对多齿分度台安装倾斜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双轴光电自准直仪Y轴读数补偿调整误差的方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19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