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克思的自由观辩护——回应以赛亚·伯林对马克思的批评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y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赛亚·伯林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建立了独特的基于价值多元论的新的自由观,他对两种自由概念——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区分和思考,打破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理性主义传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西方自由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自由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伯林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捍卫消极自由也就是个人自由,他把马克思的自由观简单地看作一种积极自由来加以批判,并将苏联在政治实践上的极权主义归结到马克思身上。因此从马克思的角度来回应伯林对马克思的自由观的批评,为马克思的自由观辩护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来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是基于伯林的价值多元论来研究他的自由观的基本内容。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中区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通过对积极自由的批判来反证消极自由的优先性。伯林并不是完全反对积极自由,而是站在历史事实角度反对极端的积极自由。伯林主张价值多元论,他的价值多元论中蕴含着消极自由,为消极自由的优先性提供了理论辩护。多元价值论是伯林批判马克思的自由观的立脚点。
  第二部分是从性质、基础以及后果三个方面来看柏林对马克思的自由观的批评。伯林将马克思的自由观看作是建立在理性主义一元论基础上的积极自由,并且认为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积极自由的扭曲和滥用,导致了苏联的计划体制下的极权主义统治。因此伯林坚持消极自由,捍卫个人自由,为个人最低限度的自由划界。
  第三部分是从马克思的角度来对伯林对马克思的自由观的批评作出回应。马克思的自由观不是伯林所谓的简单的积极自由,而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内在统一。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建立在对传统理性主义批判的基础上的,是对抽象的理性主义一元论的否定和超越,马克思的自由观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来理解自由的,具体体现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指向人的真正的自由解放。
  第四部分是对伯林对马克思自由观片面性解读的根源的反思,伯林会对马克思的自由观产生片面性的解读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伯林本身所处的20世纪及其遭遇的影响下,伯林和马克思的理论立场不同,对自由的理解角度也不同;二是伯林对马克思的著作没有全面的了解,在第二国际、苏联教科书式阐释的影响下,伯林所理解的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历史上庸俗化、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形象的产物,因此伯林对马克思的自由观的理解是建立在扭曲的马克思形象之上的,是站不住脚的。
  回应伯林对马克思的自由观的批评,为马克思的自由观作辩护,开辟了一条新的理解马克思的自由观的路径,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3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将河北建设成“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河北功能分区对河北省城镇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要优化。本研究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下河北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对我国的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总量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粮食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大,但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又会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探求粮食安全的途径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  未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粮食的需求总量不断变化。
学位
由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奇迹增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即“农民工”)增速下降,以往的劳动力投入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再可行,开发“人力资本红利”成为缓解“人口红利”消失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助力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从当前来看,开发“人力资本红利”的关键是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迁
学位
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对于促进我国林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所帮助。本文聚焦于我国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首先对我国林业产业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化明显,资源分布是非均衡的。其次以竞争力理论为基础,从“结果-原因”角度考虑,将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分为外显竞争实力(包括林业产业实力)和内在竞争潜力(包括自然资源、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基础
学位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发展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源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首选战略,作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持系统。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有更高层面的人才储备,尤其需要建立至少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人才储备,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然表明,提升产业结构必须有更高素质和技能的人才基础,尤其需要建立至少受过高中阶
学位
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耕地质量评价,通过模型拟合实际耕地利用与变化,从中挖掘大量的隐含信息,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评价方法中人为影响因素过多等缺点,为合理、有效地评价、利用与保护耕地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对土地评价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以龙川县为样区,根据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模型,进行耕地质量评价。通过比较各个评价模型的结果
学位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以符号为切入角度,对消费社会中文化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在鲍德里亚的理论当中,符号消费逻辑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一切事物只有转换成符号才能进行消费活动。文化在符号消费的掌控下被符号化了,导致文化丧失了社会批判功能,不能够真正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把文化当成一种符号进行生产和消费,媒介将文化进行符号化地传播与再生产,这种文化的符号化现象,也导致了消费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危
学位
纵观谢林的整个哲学事业,他早在1795年就明确地要求哲学必需把自由作为其建构的基石,因而,从一开始,自由就是谢林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尽管在不同的时期,谢林对于自由对象的关注点有着变化,但是1809年的《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这一文本在他自由哲学建构的过程中扮演了承接之前哲学的思想又开启之后哲学路线的重要角色。如其书名所示,谢林主要是想阐明人的自由本质,尤其是与人的自由相联系的恶的概念。既然谢
学位
在现代性植根于其中的现代社会中,人类享受着由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创建”的辉煌的物质文明。然而,人类的精神状态并没能与现代文明的提高形成正比。一个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就是,在“现代性”思想的驱使下,人们逐渐忘却了生命源初的意义并盲目地发展科技、进行军备建设、追求资本的增殖,甚至导致了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等骇人听闻的事件……在这种精神危机的情势下,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思想界对现代性问题展开
学位
近代认识论探索含有将主体和客体分离的倾向。在笛卡尔的古典二元论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确立为本体论立场后,其后的哲学家就致力于解决笛卡尔的主客二分问题。梅洛-庞蒂以现象学为基础,在理性传统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哲学的压制下突出重围,从感性的身体出发,以知觉现象学、符号理论和肉身理论等内容使得长期以来受到压抑的感性的地位得以重新提升,以其含混性思想特色对传统主客二分进行消解。本文认为梅洛-庞蒂对主客二分的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