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会经济的增长以及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城市餐饮业的迅猛发展,各个中小型餐馆产生了大量的食材配送需求,且对食材的品质、价格、到货时间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配送是物流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中小型餐馆大多进行自行采购并采取独立运输食材的方式,产生了迂回、交叉和空载运输等现象,增加了配送成本,导致运输食材损耗大等问题,给城市物流运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联合配送方式是指多个企业合作完成货物的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的增长以及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城市餐饮业的迅猛发展,各个中小型餐馆产生了大量的食材配送需求,且对食材的品质、价格、到货时间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配送是物流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中小型餐馆大多进行自行采购并采取独立运输食材的方式,产生了迂回、交叉和空载运输等现象,增加了配送成本,导致运输食材损耗大等问题,给城市物流运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联合配送方式是指多个企业合作完成货物的配送,可以有效解决配送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的问题。人们正逐步深入开展对联合配送的相关研究,但关于对城市餐饮业食材全过程的联合配送优化的理论和方法还很少见,这也是我国城市实现餐饮业食材联合配送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餐饮业食材联合配送的特性,分析了在进行联合配送优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分步进行联合配送中心选址和车辆路径优化,从而有效提高食材运输效率、降低食材损耗、降低物流系统运作成本,促进城市餐饮业物流的健康发展。
论文首先总结了联合配送策略、联合配送中心选址和车辆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对联合配送基础理论、配送中心选址及路径优化问题进行了建模与分析。基于目前城市餐饮业食材联合配送运作模式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别给出食材联合配送中心选址及车辆路径优化的目标,对餐馆联合配送意愿、到货时间窗要求及食材需求量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联合配送中心选址及车辆路径优化模型。设计了结合局部搜索的带惩罚的K-means算法,对联合配送中心的选址模型进行求解,并设计了改进的遗传算法,对车辆配送路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北京市114家中小型餐馆食材联合配送为具体案例,计算联合配送中心的最佳选址方案和车辆的最优配送路径方案,对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并对联合配送优化前后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其他文献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作为融合移动互联网和租赁自行车的新型服务模式,凭借其无桩停放、APP寻车和移动支付的特点,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城市非机动车交通变得更加复杂。目前我国城市非机动车道中运行的非机动车有以下四种类型:传统自行车、助动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和互联网租赁电动车。这四类车辆混合运行形成的混合非机动车交通流对城市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
超薄磨耗层由于摊铺厚度薄,施工过程中热量散失快,其压实度往往难以控制。将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与超薄磨耗层技术相结合能很好地解决磨耗层施工过程中压实度难控制的问题。目前常用温拌剂的代表产品大多对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有一定不利于影响,且价格相对较高。超薄磨耗层是路面的最表层,其水稳定性直接影响路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常用温拌剂在超薄磨耗层中的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对一种基于改性有机硅的新型多功能抗水损温
我国城市中常见的“宽马路,大街区”的道路网络布局是以车为本的交通规划理念的产物,这样的道路网络不仅鲁棒性差,不利于交通微循环,而且会给行人过街带来很大的不便,影响居民的步行体验,使得步行交通系统的空间组织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从城市公共空间质量的角度来看,大尺度的街区和宽阔的道路对道路两侧的空间造成了明显的割裂效应,具体表现为两侧空间的联系不足,居民活动的不连续,以及行人过街的不便利。总之,“宽马路,
路径流量作为OD需求、路段流量等交通信息的基础,在交通系统精细化分析与实践中有着基础性作用,例如可以支撑交通设计和管理、信号协调方案设计、电动汽车充电桩布局优化等。然而,交通网络中现有观测设施尚未覆盖全网络,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全网络路径流量。有必要利用既有的交通数据,精确估计网络层面的路径流量信息。此外,OD需求不确定性在交通系统长期变化中客观存在,在交通网络层面,不同路径流量具有不同的随机分布特
大力发展停车换乘(P&R)、公交换乘地铁(B&R)等组合出行方式,被认为是促进绿色公共交通优先的重要手段。出行者对车内拥挤和行程时间不可靠等出行风险采取的态度差异显著,进而影响了出行者的出行行为。因此有必要在面对出行风险的出行行为中考虑出行者风险态度的影响。本文以组合出行为研究对象,探究出行者风险态度对出行行为的潜在影响,尝试建立风险态度下组合出行选择行为模型,以期更精确地描述出行选择行为。 首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生活质量,损害居民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夜间配送作为能够减少道路拥堵,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举措之一,已经在许多城市开展。但是,居民对夜间环境的安静程度需求更高。因此,夜间配送无疑加剧了夜间交通噪音污染,给城市居民带来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降低货运车辆在夜间配送过程中对城市居民带来的噪音干扰,本文基于居民对交通噪音的主观感受,从配送路线及时间优化
高速铁路枢纽承载着大规模客流疏散与聚集的功能,在高铁列车到达站点后,旅客可在枢纽内换乘各类市内交通到达目的地。公共交通可达性是出行个体经由公共交通工具所到达目的活动场所的难易水平。对高铁枢纽站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出行可达性的分析,可以为乘客出行提供及时有效的出行信息,同时对客运枢纽换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提供效率优化建议。在晚间铁路枢纽客流到达高峰期,,但是在不同的运行时刻表下,公交可达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地铁站客流存在明显的潮汐现象,地铁进站厅易在高峰时段持续受到大客流冲击,导致了地铁进站厅内客流拥堵现象的产生,进而出现客流通行瓶颈。这不仅会降低车站的集散效率,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为缓解这种拥堵现象,提升客流进站通行效率,本文对地铁进站厅关键瓶颈区域的设施布局和进站流程进行了仿真优化研究,以期在缓解地铁进站厅通行瓶颈和制定相应方案时提供决
随着城镇化的趋势发展,居民出行次数不断递增,而出行过程中选择的交通工具也产生明显变化。出租车在交通领域有重要的意义,可满足乘客短途出行需求、对城市活力也有一定促进作用。近年来虽然网约车数量越来越多,但考虑到网约车的等待时间长与载客热区的需求大等因素,居民的打车体验急需改善。而且,乘客出行的随机性与出租车司机寻找乘客的盲目性,导致出租车空驶与载客热区需求不能满足的现象同时存在,供需时空分布严重不平衡
步行是慢行交通中最基础、最经济和最环保的出行方式,这种出行方式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交通通行效率,减少温室气体和噪声。但是,行人作为交通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是道路交通事故中最易受到严重伤害的交通参与者。为了提升行人过街的安全性,人们设计、设置很多不同类型的行人过街安全设施,人行横道线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但是针对人行横道线的设计、设置等问题,国内外的标准只对人行横道线的基础样式设计做出相关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