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叙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27216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动力。近年来,我国各级媒体借助新媒介技术,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积极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空间,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表现力等方面做了多方的探索与创新。2021年,河南卫视充分利用区域文化优势,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形式。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从《元宵奇妙夜》到《重阳奇妙游》,河南卫视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对传统文化和元素进行全新编码,建构“中国特色”的主流媒体话语,为中华文明的世界性表达、国际化传播打开新思路。本研究以2021-2022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策略、叙事话语、叙事时空三个层面探讨整体叙事框架。该系列节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题材,以“网剧+网综”的形式颠覆了传统晚会节目的叙事结构,以多元化叙事主体延展出多样的文化解读视角,在对叙事时空进行解构重组与再生产的基础上,融入多种视听符号建构文化意境,塑造了兼具历史厚度与现代趣味的节目叙事文本。从叙事价值与启示来看,该系列节目以故事化IP人物突破常规晚会叙事,以深刻的时代精神内涵创作中国故事文本,以数字技术手段赋能节目叙事和传播,形成可循的叙事艺术章法。未来,该系列节目仍需在叙事内容质量、叙事技术使用、叙事品牌价值等方面改进和完善,不断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自我更新。
其他文献
三次获得“曼·布克奖”的萨尔曼·拉什迪毫无疑问是当今英语世界中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作为印度英裔作家,其小说多以印度和南亚次大陆为题材,通过对人物经历的描述呈现出印巴分裂前、后印度次大陆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及宗教纷争等社会现象。《午夜之子》作为其代表作更是声名远扬,题材新颖独特。在《午夜之子》中,拉什迪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虚构、小说和历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具有超凡力量的主人公萨利姆·西奈设为
学位
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其审美意识和观念,现代的音乐教育方式也不是传统培养音乐技能的模式,更注重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操,将小学生的审美加以开发挖掘后能够让小学生在后续人生道路中有效选择到正确的发展路径,基于此,论文一小学音乐教育为出发点,对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加以研究,探索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情况,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针对学生和教师的问题做出提升其审美教育的对策
期刊
农村老龄化形势严峻,失能老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较多,农村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上升,但配套的养老和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养老成为难点和痛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整合医疗、养老、康复、护理等多种资源,有利于满足农村老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为农村养老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和试点地区的影响下,一些农村地区也开始探索适合本地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学位
音乐游戏教学可以陶冶情操,增强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开展音乐教学,教师需要围绕小学生身心发育状态,关注小学生需求。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的意义,提出了两点音乐教学方法,细致论述了音乐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期刊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充分彰显小学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持续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美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综合素养的教育手段,在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文章从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改革要求出发,探讨将小学音乐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和策略。
期刊
本文从文本、模式、文物等几方面切入,对当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叙事特点和叙事方法进行分析,力图找到此类节目的创新表达路径、探寻此类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
期刊
“双减”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音乐课程是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坚持“以美育人”的指导方针,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生活经验,科学筛选与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深入感知和体验音乐,挖掘音乐中美的元素,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趣。
期刊
以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基石,伽达默尔自成一派,开创了哲学诠释学。伽达默尔承袭了海氏把理解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这一观点,尤其在诠释学美学的领域中,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理解进行了系统的革新。他提出的“诠释学循环”和“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都清晰道明与哲学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构又不单纯停留在形而上的研究中,也在与影视作品的诠释中意外建立起了新的桥梁。本文基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
学位
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打造的电视系列节目《课本中的苏轼》以苏轼这一人物为纲,以中小学统编教材中苏轼的经典诗词为目,通过对诗词的详细讲解与诵读示范,呈现了12堂精彩的诗词诵读教学课。节目策划与制作追求创新性、系统性、真实性、经典性和公平性的结合,从“解决师生的真问题”入手,希望能够制作一档经典的诗词诵读文化节目,为引领青少年和社会大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期刊
“大思政课”建设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学科理论依据,根植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本质理论。“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所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客观要求。新时代建设“大思政课”,要遵循并始终坚持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