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美国次贷危机致使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对世界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历史上因银行流动性风险导致的金融危机已经发生过很多次,由于其危害性比较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Diamond和Dybvig(1983)指出:银行的实质是实现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和高流动性的负债之间的转换,从而为整个社会创造流动性。但与此同时,银行集中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冲击,使得流动性风险成为银行自身体系的内生性问题。另一方面,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所有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银行的其他风险(如信用、市场及操作风险等)最终都可能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表现和爆发出来。因此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制是什么?流动性风险形成的主要本质原因是发生流动性短缺,但是对于中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流动性风险有没有发生的可能性?如果有,由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短缺的演变机理是什么?在危机发生时,如何确保央行的流动性救助行为尽可能的规避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银行自身又如何加强流动性的科学管理等?这些都是本文有待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形成机制,以及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中涉及的央行救助行为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内部风险管理。对于前者,主要从三类流动性及其风险入手:货币流动性、融资流动性以及市场流动性及其各自对应的风险。构建流动性风险框架,以这一框架为研究基础,根据这三类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展开对流动性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对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也以央行和商业银行这两个主体展开。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
①结合相关文献提出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总框架。总框架主要包括银行的三类流动性及其风险。针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根源--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市场,分析三类流动性风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和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的思路和基础。
②分析当货币流动性短缺时,流动性框架中融资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风险各自的形成机制。对两类风险分别构建模型进行了阐述。最后又针对融资流动性以及市场流动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DCC-MGARCH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数据来验证二者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明显的动态相关关系。
③如果银行存在过剩的货币流动性也容易引发银行流动性危机。这个风险形成机制的过程是通过流动性过剩引发资产泡沫,最后由于外界冲击引发资产泡沫破灭导致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事件的发生。文章又追根溯源的寻求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提出基于银行委托代理理论下,流动性过剩引发的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泡沫受外界冲击破灭引发银行资产贬值缩水,进而产生大量违约,产生银行流动性风险。本部分主要通过构建DD模型的扩展模型进行分析,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数据并对这一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实证检验。并针对这一理论最后给出了应对资产价格过度膨胀的相应货币政策建议。
④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银行流动性危机发生时,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危机救助制度的研究;另一个是研究银行内部日常流动性及其风险的管理。构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重点提出一些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导准则,为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指导借鉴。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①以流动性框架为银行流动性风险形成机理的研究基础及研究视角。假设银行系统中的货币流动性短缺,构建模型抽象出单个的融资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流动性风险各自的形成机制。而以往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原因的文献,并没有从银行融资流动性或者市场流动性单个角度出发去分析他们引发流动性危机的机理。
②以委托代理视角,研究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如何影响管理者贷款定价,较低的贷款定价又如何对管理者过度放贷存在激励,进而引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且将宏观经济背景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动机有效结合起来,发现银行流动性也过高时会诱发银行管理者的过度放贷。沿着这一思路,文章分析了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机制,为货币流动性性风险的形成提供合理理论支撑。
③构建了央行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选择博弈模型,分析了银行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模型构建商业银行在央行干预或者不干预救助策略下的收益函数,通过收益函数来获取商业银行对保有自身流动性选择最优决策策略。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政策性的纠偏机制。